大學生的服務性營隊,是許多人共同回憶,但經常流於短期放煙火,如何讓它更有意義
營隊是珍貴的緣分種子,讓原不相識、距離遙遠的人相遇、相識,是幸運且珍貴,它值得有更多的期待與可能。
寒暑假是營隊遍地開花的旺季,但當大學生志願付出時間到鄉村/部落服務,會期待什麼?營隊除了幫自己和孩子創造幾天快樂的回憶外,還能做到什麼?營隊有機會能變成孩子成長的一扇窗?並對當地帶來持續性的價值與意義?
回顧大學生營隊從籌備到結束的過程
多數服務性社團舉辦營隊已行之有年,當交棒到該屆的幹部舉辦營隊時
- 首先,負責人需挑選要去服務的學校,目前除少數社團有長期合作的服務對象,其他多數社團仍會以偏鄉學校為目標對象,逐一打電話與學校洽詢。
- 再來是營隊內容的籌備,負責的幹部先前多有以學弟妹身分參加營隊,於是會延續先前的架構來設計營隊,並按照社團內部籌備活動的機制,開始進行各類教案設計、活動與遊戲籌備、募款還有生活事務準備等等。
- 等營期到了,按計畫移師到當地進行服務,在活動中將精心籌備內容呈現給孩子。而活動結束後,整理成果報告書,進行結案,未來並將營隊舉辦心得傳承給學弟妹。學弟妹接手時,又找新的學校,開起新的循環。
一屆屆的幹部,用「辦活動」的角度,將營隊完成,無論是大學生、在地學生都缺少些深刻生命連結,但如能把營隊做深、做長,營隊能否不同?
深入檢視各環節,有哪些反思可讓營隊更提升
一、營隊的事前調查、定位與內容設計
- 「對症」:在事前規劃時 ,有無深入了解當地需求?
事前深入規劃與精準定位是創造有意義服務的最關鍵一步,但多數社團的運作實況,接手的幹部團隊很少去深入掌握當地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拿著學長姊傳承的整組營隊設計,直接套用在這次要出隊的對象上。但,我們真的夠了解當地的孩子遇到哪些問題?問題的原因?各個問題下,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 「下藥」:有無結合自身能力,針對合適議題,提供有效的營隊內容?
如果清楚當地孩子面臨的諸多議題,而營隊的服務天數有限,在有限的範圍裡,我們是否能聚焦在特定議題,來幫助孩子成長。而為幫助孩子克服這特定議題(症狀),去回推需擁有的專業為何,並以此為專業來成為營隊的核心內容(解藥)。
目前營隊內容多數都為各類團康與遊戲,較少有專業化、差異化的教學內容,若自己用更嚴苛的標準來檢視,營隊的必要性與效果是容易被質疑的?但如能事前深入掌握需求、清楚聚焦議題、連結自身專長、設計具差異化的營隊內容,或許這是營隊提升價值的一大方向。
二、短期到偏鄉服務的意義與省思
- 偏鄉學校面臨寒暑假熱門檔期,應接不暇
大專服務有個諷刺現象,平常越是沒人去的偏遠學校,此時卻成為服務的熱門地點,如高山、離島等地區。而寒暑假都有接不完的大學生想去服務,當地為妥善接待,更是需付出不少心力與資源。但當營隊已變成為數眾多、且短暫如風般的來來去去,孩子們與當地社區是否疲於應付。
- 教給孩子:說再見以外的重要事情
我聽過對於大專服務最嚴厲的批評是,大學生只教會孩子一件事:更勇敢的和愛他的人說再見。這些孩子平常就得向愛他的人說再見,也許父母親為了生計,得離開他出外工作,他得說再見;也許生老病死來臨,他得說再見,而如今難得有一群大哥哥大姊姊,滿懷關懷與愛心來陪伴他數天,但他所獲得的,卻僅有再次勇敢的說再見,實在感傷與遺憾。
每個營隊,都是珍貴的緣分種子,原本莫不相識、距離遙遠的大學生與當地的孩子,能夠相遇、相識,並在短短幾天裡,與對方真誠相處,實在是幸運且珍貴,它值得有更多的期待、更多的可能,去陪伴彼此、相互成長。
願意投入服務營隊的大學生,不少人對「教育」、「人與人互動」有興趣,而教育是用人影響人的工作,惟在建立深厚關係且信任之後,我們才有一點機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力。因此我們需更進一步思考,如何從天數有限的營隊出發,發展出延續性的陪伴與影響力。
《案例分享:陽明物治系營隊X台東孩子的書屋》
我分享一個很棒的案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的「台東書屋服務隊」
陽明大學物治系學生在孩子的書屋服務(圖片來自:陳怡同)營隊運作多年,有不少社團已有深刻反思
服務隊由物理治療系的學生自發組成,成軍七年來,每年寒暑假都到台東的「孩子的書屋」提供服務。此服務隊有幾點相當值得參考學習。
- 需求掌握:向長期深耕在地團體進行學習
在都會的大學生其實要切入在地鄉村或部落其實不容易,而陽明大學物治系選擇與台東孩子的書屋合作,書屋已深耕台東知本地區17年,深入掌握高風險家庭孩子的需要,物治系同學得以透過書屋老師的分享、學習,來進入孩子的生活脈絡與需求。
- 營隊定位與設計:善用專長來滿足當地學生需求
由於孩子的書屋透過多元教育(拳擊、單車、獨木舟等)幫助孩子探索,當地孩子在暑假期間運動量非常大,但卻缺乏運動防護等知識,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因此物治系學生結合自身專長,將服務隊定位為「與運動保健相關營隊」。不僅服務具差異化,更是對孩子有具體的實質幫助。
- 引導與反思機制:以社團進行傳承、由學長姊陪伴
好的服務,需有人協助引導,建立正確的心態及觀念,才得以與在地友善互動。而服務隊以社團型式經營,每年新生投入服務前,會有資深的學長姊進行培訓與溝通,事先了解當地孩子狀況,並建立正確心態。
在服務過程中,心裡遇到到許多問題(例如人際互動、當地適應等),亦有學長姊進行陪伴支持,幫助其學習與適應。使大學生身心穩定,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助益。
- 長期承諾投入:願用長期建立關係,助彼此生命成長
物治系服務隊的學生,鎖定書屋為長期服務對象,除寒暑假的營隊之外,如有活動或假日,亦會到書屋與孩子互動,一個大學生可以用兩到三年時間與當地孩子建立關係,隨著關係更為深厚,孩子會更願意與大學生學習及互動。
而大學生除了將營隊活動順利完成之外,更可在好的引導與反思,將服務連結回大學生重要的生命學習歷程,開啟更多生命的探索與意義的追尋。
對於大學生而言,願意犧牲假日時間,自主出錢出力到鄉村/部落服務,是絕對值得肯定的良善初衷,並隱含著讓社會更好的企盼。
在如此基礎之上,如能有良好的營隊設計、輔導機制,以及長期承諾投入,相信營隊能夠不只是營隊,而是當地孩子拓展學習的重要窗口,讓我們從「他人」,有機會走向「與孩子生命有聯繫的他人」;而服務的過程,更是大學生生命成長的契機。
--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