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了小說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是一部2019年上映的法國電影,2019年4月21日在金馬奇幻影展首映。全球票房慘不忍睹,只有2.174萬美元,60萬台幣左右。台灣只上映2週,票房不到12萬台幣,觀影人次560。我很懷疑有沒有其他片子的票房比它還低?
會從圖書館借這部片來看,並不是因為事先看過影評介紹,而是對電影主題有興趣:首先,故事發生地點是「土耳其小島」,在台灣能看到的土耳其電影不多,而且我向來對小島沒有抵抗力。其次,主題與「謀殺」有關,這更是我的閱讀與觀影「罩門」。
結果觀看過程中困惑連連,感覺就像這句話:「我每個字母都看得懂,但是連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就全都看不懂了。」。看完以後上網搜尋資料,才發現導演的特殊身份與拍片理由。
導演辛納薩林姆(هونه‌ر ساله‌م)(連字母也看不懂吧?不過真的可以複製貼上搜尋喔!),是出生於伊拉克的庫德族人,十七歲時前往意大利(避禍),在當地完成大學學業後,定居法國從事電影工作。
他常透過作品呈現庫德族的處境,本片也不例外。故事背景是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外海的小島,透過一位美國小說家在島上遇害的調查過程,揭開土耳其社會對庫德族的種族歧視。
來自伊拉克的庫德族導演,在義大利讀書,定居法國,到土耳其拍電影,看起來很複雜、很混亂吧?
事實上,「庫德族」的歷史遠比這複雜數百倍,該民族的悲慘不幸程度更是出人意料。至少是我這個自詡為廣泛接觸大量全球資訊的人,查閱資料之前都難以想像的。
第一次關注到庫德族是在2013年中,惡名昭彰的「ISIS」(伊斯蘭國)佔領敘利亞北方,與居住於當地的庫德族人展開了持續數年的戰爭。不過,卻也很快就消失在我的關注視野了 ── 正如同數百年來庫德族的命運一樣,人口有2500~3500萬人(是的,連他們的人口都無法統計清楚),卻從來不曾擁有過自己的國家,而是被到處驅趕、利用、拋棄。
關於「庫德族」的簡史,可參考本篇報導:
若想要更詳細、深入的瞭解庫德族之所以變成今日的狀況,就必須將視角拉到「鄂圖曼帝國」的歷史,請參考這本書:《終局之戰:鄂圖曼帝國的瓦解,和現代中東的形成》。
我知道大部分人應該不可能花時間去讀完這本書,因此附上以下這則書摘。雖然是摘錄,但讀起來已經很辛苦了:
不過,本文實際上並不是要推薦這部電影或這本書,而是要告訴大家兩件事。
  • 為什麼我的「私房空間」很少推薦近期的書籍或電影?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正是基於「FIRE」的原則 ── 分辨「需要」與「想要」。
對我而言,看書、看電影並不是為了有話題可以聊天,更不是為了趕流行。在工作期間,由於有不錯的收入,當然有「資格」花錢買新書、看院線片。現在沒有固定收入以後,就得分辨輕重緩急,把錢花在「需要」之處。
對我而言,看書、看影片並不是單純為了「休閒娛樂」,而是以下會提到的幾個原因,所以「買新書、看院線片」在退休後就成了「想要」而非「需要」。而上圖書館借免費的書籍、影片,就成了此時最合理可行的選擇。
  •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當然不是為了要湊字數交作業,而是想傳達一個重要的想法。
為什麼有必要認識一個看似與我們毫無關係的遙遠國度?為什麼有必要瞭解那裡發生了什麼事?以下從「世俗」到「靈性」提出三個理由。
  1. 投資:身處全球化時代,世界局勢牽一髮而動全身,經濟也不例外。
    一艘貨輪卡在蘇伊士運河就能讓全球航運股、原料股股價大波動,一枚飛彈(即使沒炸到目標)就能讓全球油價應聲大漲。
    如果你有把積蓄拿來投資,當然應該關注這些消息。就算你沒有在投資,平常加油、吃飯、甚至買衛生紙的花費多寡,都會受到遙遠國度的情勢影響。
  2. 同理:〈光靠父母的「支持」沒辦法讓小孩不學壞〉一文中,已經提過「同理」的重要性,也談到同理是可以「訓練」的。
    你當然可以親自到當地接觸庫德族人,接收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透過強烈的衝擊來體會、感受庫德族人的處境,訓練、提高自己的同理能力。但是有能力(經濟、語言等)這麼做的人畢竟不多,況且還得顧慮安全性。
    藉由安全的在家觀看影片、書籍,就算效果比起來差了些,但是C/P值絕對是夠高的!
  3. 應該: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
    由於身處的環境侷限(除非你居無定所、常常到處冒險流浪),我們總會認為凡事「應該」如此,對於當前的生活模式、工作型態、經濟狀況,也傾向覺得「會一直持續下去」。
    然而,人生並非總是依照計畫展開(若真是如此其實也太無聊了),往往會有出乎意料的發展,差別只是程度大或小。更別提,當前的世界局勢並非如此平穩,而是暗潮洶湧、甚至一觸即發。認識平常不會注意到的遙遠國度,瞭解那裡發生了什麼事,讓我們能「突破盲腸」,訓練自己看到不一樣的可能性,進而做好面對人生變化的心理準備。
    這正是心理學家所強調的「心理彈性 / 韌性」(resilience)。日後會撰文對此進行深入討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2會員
968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我們人都會死,就像音樂一樣會瞬間消失。但如果能和誰有共鳴的話,瞬間就能變成永恆。」 雖然我對舞台劇並沒有深入研究,但我認為舞台劇也適用這段話。這也是什麼雖然沒有太多機會欣賞舞台劇,每次卻都能帶給我強烈的震撼與滿滿的感觸。而且,往往不是「劇情」本身所帶來的衝擊,而是來自現場的情境與周遭的氛圍。
目前你還放不下的「責任」,與你的「人生使命」是否一致? 這個問題又會衍生出好幾個問題:你認清自己的人生使命了嗎(你幾歲了?)?如果你現在的生活重心以及放不下的「責任」,與人生使命並不一致,你會怎麼做?如果你現在的生活重心以及放不下的「責任」,正好與人生使命一致,你又會怎麼期待、看待你最終的人生結局?
「我們人都會死,就像音樂一樣會瞬間消失。但如果能和誰有共鳴的話,瞬間就能變成永恆。」 雖然我對舞台劇並沒有深入研究,但我認為舞台劇也適用這段話。這也是什麼雖然沒有太多機會欣賞舞台劇,每次卻都能帶給我強烈的震撼與滿滿的感觸。而且,往往不是「劇情」本身所帶來的衝擊,而是來自現場的情境與周遭的氛圍。
目前你還放不下的「責任」,與你的「人生使命」是否一致? 這個問題又會衍生出好幾個問題:你認清自己的人生使命了嗎(你幾歲了?)?如果你現在的生活重心以及放不下的「責任」,與人生使命並不一致,你會怎麼做?如果你現在的生活重心以及放不下的「責任」,正好與人生使命一致,你又會怎麼期待、看待你最終的人生結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旅行應該是發現,是感受,是很個人的事情。所以我不太看旅行書,我總會覺得,你的風景不一定是我想看的,你的感覺我也不一定能體會。但唯獨這位作家的書,我會一番再翻。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ISIS或伊斯蘭文化好奇的人、關注穆斯林女性權益的人、喜歡紀實文學的人 拜讀本書以前,我跟很多人一樣,覺得那些會自願加入伊斯蘭國的,不外乎是些對生活充滿憤恨,想找宣洩管道的衝動年輕人。讀完之後,我才了解到,原來他們之所以對生活充滿憤恨,其實背後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原因。
Thumbnail
藉由一段天主教徒受迫害的歷史, 探討宗教信仰的意義與價值, 電影雖然長卻意義深遠。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很推薦本書,看完後打破許多我長期以來對納粹大屠殺事件的刻板認知,作者提摩希.史奈德是當代美國研究中東歐歷史的專家,先前看了他寫的《民族重建: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驚為天人,所以就下單買了這本書跟還沒看的《血色大地》。 史奈德寫的歷史書,不單純是耙梳歷史細節,發掘被人忽視的真相,同時還有很清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薩走廊的衝突,以及敘利亞難民問題所引起的人道危機,反思國際社會對不同人道危機的不同態度。文章分析了國際法院裁決以色列對加薩的種族滅絕,以及敘利亞庫德男孩艾蘭·庫迪溺斃一事,呼籲以色列和歐美等國家放下雙重標準,對人道危機採取正義的立場和行動。
Thumbnail
屠龍者布倫希爾德的故事概要述說著人類攻打著名為「伊甸」的小島,據說是由神所創造,賜給動物們的樂園,人類無法觸及的聖地。就在某日砲火的轟擊之下,貪婪的人類為了獲得「伊甸」的碩果,卻也令慾望跟著艦艇沉淪。原因是這座島嶼的守護者「龍」所造成的,它們是神派下來的守護者,為了不讓汙穢的人類靠近「伊甸」。
Thumbnail
死刑存廢在台灣永遠是一個熱門的議題。近年來台灣的死刑逐年減少,甚至在往廢死的方向發展。當全球死刑都在遞減時,卻有一個國家被貼上死刑濫用的標籤。這國家不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中國或北韓,而是伊朗。
Thumbnail
故事描述主角默爾索在母親死後犯下一起殺人案件。作為經典文學作品,翻譯之後的文字雖然淺白,但這部作品困難的地方應該是在於我難以理解主角的內心。
Thumbnail
大家也許發現我甚少閱讀當代華文作家的作品,内地作家更是罕見。這次會選擇此書,純粹是我喜愛的演員推介的緣故😚。 話說我過往接觸的華文小說大多以鄉村小鎮作故事背景,我作為一個城市人實在毫無代入感。這本書卻聚焦在一個被遺忘的殘舊城市,當中一群在社會之中不上不下的小人物,這倒是一種新鮮感。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旅行應該是發現,是感受,是很個人的事情。所以我不太看旅行書,我總會覺得,你的風景不一定是我想看的,你的感覺我也不一定能體會。但唯獨這位作家的書,我會一番再翻。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ISIS或伊斯蘭文化好奇的人、關注穆斯林女性權益的人、喜歡紀實文學的人 拜讀本書以前,我跟很多人一樣,覺得那些會自願加入伊斯蘭國的,不外乎是些對生活充滿憤恨,想找宣洩管道的衝動年輕人。讀完之後,我才了解到,原來他們之所以對生活充滿憤恨,其實背後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原因。
Thumbnail
藉由一段天主教徒受迫害的歷史, 探討宗教信仰的意義與價值, 電影雖然長卻意義深遠。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很推薦本書,看完後打破許多我長期以來對納粹大屠殺事件的刻板認知,作者提摩希.史奈德是當代美國研究中東歐歷史的專家,先前看了他寫的《民族重建: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驚為天人,所以就下單買了這本書跟還沒看的《血色大地》。 史奈德寫的歷史書,不單純是耙梳歷史細節,發掘被人忽視的真相,同時還有很清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薩走廊的衝突,以及敘利亞難民問題所引起的人道危機,反思國際社會對不同人道危機的不同態度。文章分析了國際法院裁決以色列對加薩的種族滅絕,以及敘利亞庫德男孩艾蘭·庫迪溺斃一事,呼籲以色列和歐美等國家放下雙重標準,對人道危機採取正義的立場和行動。
Thumbnail
屠龍者布倫希爾德的故事概要述說著人類攻打著名為「伊甸」的小島,據說是由神所創造,賜給動物們的樂園,人類無法觸及的聖地。就在某日砲火的轟擊之下,貪婪的人類為了獲得「伊甸」的碩果,卻也令慾望跟著艦艇沉淪。原因是這座島嶼的守護者「龍」所造成的,它們是神派下來的守護者,為了不讓汙穢的人類靠近「伊甸」。
Thumbnail
死刑存廢在台灣永遠是一個熱門的議題。近年來台灣的死刑逐年減少,甚至在往廢死的方向發展。當全球死刑都在遞減時,卻有一個國家被貼上死刑濫用的標籤。這國家不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中國或北韓,而是伊朗。
Thumbnail
故事描述主角默爾索在母親死後犯下一起殺人案件。作為經典文學作品,翻譯之後的文字雖然淺白,但這部作品困難的地方應該是在於我難以理解主角的內心。
Thumbnail
大家也許發現我甚少閱讀當代華文作家的作品,内地作家更是罕見。這次會選擇此書,純粹是我喜愛的演員推介的緣故😚。 話說我過往接觸的華文小說大多以鄉村小鎮作故事背景,我作為一個城市人實在毫無代入感。這本書卻聚焦在一個被遺忘的殘舊城市,當中一群在社會之中不上不下的小人物,這倒是一種新鮮感。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