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距離成為開口說愛的絆腳石—嘉義工作站 佳佳老師的工作日誌

更新於 2021/06/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拖著一卡酒紅色行李箱,雅文基金會南區中心的聽覺口語老師佳佳,早上八點多從高雄搭上開往嘉義的自強號,抵達嘉義火車站後,她直奔門口的計程車,準備到嘉義工作站展開一整天的服務。  

工作站的設立,是因為雲嘉地區的早療資源相對缺乏,讓許多聽損兒家庭難以取得相關協助。其實聽損孩子只要把握聽語早療訓練的黃金時間,就有機會能夠流暢地開口說話,為了鼓勵及早進行療育,盡可能幫助有交通困境或特殊狀況的家庭,讓更多聽損兒都有學習的機會,雅文基金會便開始尋找適合設立工作站的據點,並且正式在 2019 年 7 月開始,由南區中心的老師每周一天到工作站提供聽語訓練服務。就讓我們走進嘉義工作站,聽聽佳佳老師的分享!

Q 嘉義工作站的服務範圍?

服務範圍包含嘉義、雲林、彰化的聽損兒家庭,目前由我和另一位同仁,分別以兩周一次的頻率到嘉義工作站服務。

Q 到嘉義工作站服務,與在南區中心有什麼不同嗎?

工作站不論在環境、教具和人力上,整體資源都沒有南區中心來的完善,在備課及教學時都會產生影響,例如因行李箱空間有限,教具的多樣性受到限制。但作為一個中繼工作站,我們相信讓孩子及早接受聽語訓練的階段性任務才是當務之急,未來,當交通條件不再是難題,或是獲取了更多資源時,他們才能不錯失機會繼續往前進,接受更完善的服務。


Q 除了備課教學需要花比平常更多的心思,通勤往返造成的體力消耗想必也十分辛苦,是什麼動力讓你堅持下去呢?

在南區上課的聽損兒家庭裡,曾有家長因為住的離我們的服務據點太遙遠而放棄療育,而且還不只一個,在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我可以感受到家長的學習意願強烈,孩子也很有潛能,但卻因為現實情況被迫要做出抉擇。所以當我看到有些家庭即便距離遙遠也有能力到南區中心學習,就覺得這是很幸福的事,而現在這份學習的幸福,我們可以踏出去傳遞,這讓我充滿動力!

Q 在嘉義工作站服務時有遇到印象深刻的小朋友嗎?

有個小朋友原本在南區上課的時候,最多 20-30 分鐘就無法集中注意力,呈現沒電的狀態。後來他轉到嘉義工作站上課,有次剛進教室就主動和我揮手打招呼,本來以為只是偶然或模仿,但下課的時候我和他說拜拜,他馬上轉頭對著我揮手,辨識聲音方位和理解的詞彙又更進一步了!這都是因為減少小朋友和家長的通勤距離,讓他們在上課時可以維持理想的狀態,然後才能反應在學習成效上,讓我覺得我們的努力是值得的!


本文刊載於《雅文聽語期刊 NO.38 遠距服務Ready Go!》
聽損兒到雅文基金會學說話,是聽見世界的開始,而且他們不僅聽見世界,也努力開口為自己發聲,自信展現獨特的天賦才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雅文基金會與中原大學、技嘉教育基金會於2019年共同舉辦「用心聽好好說-重新定義自己和世界」講座,邀請到嚴長壽董事長與聽損大朋友林以婕跨界對談,兩人以教育為主題,進行了精彩的問答與討論。
在快兩歲時,妍妍才被確定是極重度聽力損失。對於這樣的結果,這對夫妻是萬分不解。因為一出生時,孩子做新生兒聽力篩檢並無異常,卻因為偶然跟著語言發展遲緩的哥哥一起上課,才被發現聽力有問題。
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跟家長伴侶、或同事朋友相處,溝通都是我們不斷求解的課題。而有效溝通的關鍵,在於學習「傾聽」,並學會同理對方的處境與需求。玩《抖抖山大冒險》,讓孩子在遊戲中領會溝通的關鍵,學習傾聽,同理他人處境,成為打造友善溝通環境的小尖兵!
「背叛」就像得肺炎一樣,發生得突然,留下的後遺症也很難擺脫掉,但是,還有一種背叛能提前預防及時挽回……。宅在家防疫的同時,也要小心別讓聽力離家出走!
雅文聽損兒因學會傾聽及說話,而擁有更美好的明天。面對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來勢洶洶,聽損寶貝們發起用溫暖歌聲接力傳唱〈明天會更好〉,消減因疫情帶來的焦慮感,為保護國人健康而辛苦抗疫的英雄們加油打氣。
「我希望她像一般人一樣,平平順順往前進。」今年已經上幼幼班的奕蓁, 出生後三個月確診聽損,五個月大時開始戴上助聽器,然而她並不是外婆照顧的第一個聽損孩子,因為奕蓁的媽媽也患有聽損,相較於當年的不知所措,外婆表示這次早有心裡準備,笑說:「願意來到我家就是緣分。」  
雅文基金會與中原大學、技嘉教育基金會於2019年共同舉辦「用心聽好好說-重新定義自己和世界」講座,邀請到嚴長壽董事長與聽損大朋友林以婕跨界對談,兩人以教育為主題,進行了精彩的問答與討論。
在快兩歲時,妍妍才被確定是極重度聽力損失。對於這樣的結果,這對夫妻是萬分不解。因為一出生時,孩子做新生兒聽力篩檢並無異常,卻因為偶然跟著語言發展遲緩的哥哥一起上課,才被發現聽力有問題。
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跟家長伴侶、或同事朋友相處,溝通都是我們不斷求解的課題。而有效溝通的關鍵,在於學習「傾聽」,並學會同理對方的處境與需求。玩《抖抖山大冒險》,讓孩子在遊戲中領會溝通的關鍵,學習傾聽,同理他人處境,成為打造友善溝通環境的小尖兵!
「背叛」就像得肺炎一樣,發生得突然,留下的後遺症也很難擺脫掉,但是,還有一種背叛能提前預防及時挽回……。宅在家防疫的同時,也要小心別讓聽力離家出走!
雅文聽損兒因學會傾聽及說話,而擁有更美好的明天。面對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來勢洶洶,聽損寶貝們發起用溫暖歌聲接力傳唱〈明天會更好〉,消減因疫情帶來的焦慮感,為保護國人健康而辛苦抗疫的英雄們加油打氣。
「我希望她像一般人一樣,平平順順往前進。」今年已經上幼幼班的奕蓁, 出生後三個月確診聽損,五個月大時開始戴上助聽器,然而她並不是外婆照顧的第一個聽損孩子,因為奕蓁的媽媽也患有聽損,相較於當年的不知所措,外婆表示這次早有心裡準備,笑說:「願意來到我家就是緣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本文含有些許作品(四十年前的)劇情,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Thumbnail
你要記得那些在大雨中為你撐傘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緊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徹夜聊天的人,坐車來看你的人,在醫院陪你的人,陪你哭過的人,總是以你為重的人。 這些人組成你生命中一點一滴的溫暖,是這些溫暖讓你遠離陰霾,是這些溫暖使你成為善良的人。​ 一路上,遇見的人很多,我記住的很少。​
Thumbnail
「無需把你所知曉的,全盤說出;但始終明白,你所言為何物。 ~Matthias Claudius (1740-1815)北德詩人」
近日韓國N號房事件(參考文章1及文章2)引起很大關注,想到犯罪者利用現代科技去性剝削和勞役女性,就感到尤其痛心。犯罪者利用通訊軟件Telegram私隱性較高、可隨時刪除對話雙方紀錄、隨時變換用戶名稱等特性,透過私隱性較高及需要一定技術門檻的虛擬貨幣進行交易,以高價發佈受害者的性虐片段,甚至公開其詳盡
 如果你是主管,你願意雇用平均2~3年換工作的求職者嗎 ?   從小我們被教育要成為頂尖的專業人才,因為可以提升社經地位,容易獲取好的工作機會。小時候,我們填寫未來志願,如果多寫了幾個,長輩會質疑你不切實際、好高騖遠。 常換工作給人刻板印象就是沒定性、不堪用、對組織沒有忠誠度、無法擔當重任。的確,有
Thumbnail
在意著他人想法是常人固有的通病我想這麼說並不為過, 試想在生命中有多少決定不為自己而為想著他人如何看待。 但有趣的是,儘管事到頭來一堆人評論批判,他們都不會追蹤同一件事情一輩子,這群人只是慣性的看不慣身邊太多事情,其原因不論是自覺高人一等或是因自身做不到而只好透過這樣一個方式來宣洩情緒,最後事件的負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本文含有些許作品(四十年前的)劇情,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Thumbnail
你要記得那些在大雨中為你撐傘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緊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徹夜聊天的人,坐車來看你的人,在醫院陪你的人,陪你哭過的人,總是以你為重的人。 這些人組成你生命中一點一滴的溫暖,是這些溫暖讓你遠離陰霾,是這些溫暖使你成為善良的人。​ 一路上,遇見的人很多,我記住的很少。​
Thumbnail
「無需把你所知曉的,全盤說出;但始終明白,你所言為何物。 ~Matthias Claudius (1740-1815)北德詩人」
近日韓國N號房事件(參考文章1及文章2)引起很大關注,想到犯罪者利用現代科技去性剝削和勞役女性,就感到尤其痛心。犯罪者利用通訊軟件Telegram私隱性較高、可隨時刪除對話雙方紀錄、隨時變換用戶名稱等特性,透過私隱性較高及需要一定技術門檻的虛擬貨幣進行交易,以高價發佈受害者的性虐片段,甚至公開其詳盡
 如果你是主管,你願意雇用平均2~3年換工作的求職者嗎 ?   從小我們被教育要成為頂尖的專業人才,因為可以提升社經地位,容易獲取好的工作機會。小時候,我們填寫未來志願,如果多寫了幾個,長輩會質疑你不切實際、好高騖遠。 常換工作給人刻板印象就是沒定性、不堪用、對組織沒有忠誠度、無法擔當重任。的確,有
Thumbnail
在意著他人想法是常人固有的通病我想這麼說並不為過, 試想在生命中有多少決定不為自己而為想著他人如何看待。 但有趣的是,儘管事到頭來一堆人評論批判,他們都不會追蹤同一件事情一輩子,這群人只是慣性的看不慣身邊太多事情,其原因不論是自覺高人一等或是因自身做不到而只好透過這樣一個方式來宣洩情緒,最後事件的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