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的觀念

2021/06/0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每逢法會的時候,我看到來道場結緣的人潮,就深深感受到佛教徒的「結緣」觀念,真的是美化人生的一大動力,因為在結緣的行動中,處處洋溢著「化私為公、化我為眾」的溫馨人情,我們從結緣者充滿法喜的臉上,就可以感受到一個人若從「小我」的領域中脫穎而出時,在大我的人間生活,會更有意義、更加快樂。
「結緣」在佛法中也是一個修行法門,是屬於六波羅蜜中的布施波羅蜜。不過修行要有正確的觀念,這個正確的觀念,好比八正道中的正見,如果觀念不正,無論信仰也好、求法也好、修行也好,甚至日常任何做人處事,都會因觀念不正確,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所以今天我想就「結緣」這個行持,提出二點觀念,和大家探討「結緣」的觀念問題。

結緣要有「大眾重於自己」的觀念
佛教是一個重視大眾的宗教,僧團就是以眾為和合,故佛教僧團裡,非常注意大眾的福利,所以僧眾的生活,在真理的信仰與行事的準則,皆以眾的和合為前提,凡是在僧團生活的人,必定要有「大眾重於自己」的「六和敬」的生活觀念,現在我將僧團「六和敬」的「和合」觀念,加以擴展,提供作為大家在社會上生活相處的認識:
第一和敬「見和同解」:
這是指生活在一個團體中的大眾,彼此要有統一思想的和敬觀念。在我們社會上,小自家庭,大至社會,如果同在一個團體中,大家的思想不能一致,互相和敬結緣的意願就不高,如此不但不能共同建設安樂的家園,要擁有安定的社會、富裕的民生,都會成問題。
在佛法的宗派中,各宗有各自受持佛法訣竅,即使禪門裡標榜一句「唸佛一句漱口三天」,也被認同是參悟佛法的禪機,這種認同是透過「見和同解」的橋樑所建立出來的思想。
在追尋「本來面目」的手段,佛法的「見和同解」是以「只看方法不論是非」為宗旨,禪門引導學人追尋自我本來面目,其過程和手段,往往不順人情、不合知識。違反常理,目的是要將學人逼到思想或意識領域的死角,然後再由學人從置之死地的困境中,各自去追尋生路,完成自我照見「本來面目」的探究。雖然一切知識在參禪中被封殺,但在參禪的心靈上師資中間卻能得到「見和同解」的禪悅。
有一則禪門公案:
有一位名叫「玄機」的比丘尼,去參訪雪峰禪師。 入門,雪峰禪師就問玄機比丘尼:『你從什麼地方來的呢?』
玄機比丘尼回答:『從大日山來。』
雪峰禪師就她回答的「話頭」拿來檢驗參訪者的根器,問玄機比丘尼:『既從大日山來,日出了嗎?』
玄機比丘尼回答說:『如果日出來了,早就將雪峰溶掉了。』
玄機比丘尼的意思,是向雪峰禪師表明:『我若有悟道的消息,早就比你雪峰禪師更負盛名,我何必來到這個地方向您請教。』就在此一問一答中,師資中間就有根器相照的訊息了。
接下來雪峰禪師又問:『你叫什麼名字?』
玄機比丘尼應答:『玄機。』
雪峰禪師就其回答,再出示給他參究的問題,問玄機比丘尼:『機能織布,你一日之中織有多少布匹?』
玄機比丘尼回答:『寸絲不掛!』
這是一個相當超然的境界,意思是說:『我日日的修行已經能夠不沾染塵緣,不被塵境所惑。』
玄機比丘尼既然有這麼大的口氣,雪峰禪師馬上就向他驗收成果,隨口向玄機比丘尼說:『汝的袈裟拖在地上了!』
這個時候,玄機比丘尼猛然回頭視察自己的袈裟,雪峰禪師看玄機比丘尼被他的一句「語塵」所轉,反嘲笑玄機比丘尼說:『好一個寸絲不掛的境界!』以這句嘲笑的雙關語,封殺了玄機比丘尼的誇口。
我們從這個禪門公案,就能感受到在禪門師資的結緣,必定要在真參實學中作「見和同解」的默契,容不得學人於所參的話頭上立知見,若在知見上論是說非,便會混淆「見和同解」的和敬立場。因知,大家能夠在「見和同解」下和敬結緣,就是出離事相的知見,在雙關語中也能夠造就統一的思想默契。
第二和敬「利和同均」:
這是指生活在一個團體中的大眾,彼此要有均衡經濟的和敬觀念。普獻法師,有一次應邀到馬來西亞弘法,信徒知道他喜歡吃榴連果,可是當時不是榴連果的採收季節,有一位信徒好不容易買到一粒早熟的榴連果,拿去供養法師,普獻法師認為自己一個人吃掉這粒榴連不夠意思,於是叫人把榴連果剝開,然後將果肉拿去飯鍋中,和大鍋飯拌一拌,整鍋飯都是榴連的味道,他就以這個方法,將一粒榴連果和大眾共同分享。
像這樣的結緣方式,就是緣自「利和同均」的觀念所表現的作為。 人間,隨著眾生的業報因緣,在經濟上造成有富有貧的現象,但在社會上,如果有錢人會去濟助窮困的人,有力的人會去扶助弱小的人,如此貧富懸殊的現象,在大家「利和同均」的和敬下結緣,就能夠造就均衡的經濟生活。
第三和敬「戒和同修」:
這是指生活在一個團體中的大眾,彼此要有平等法制的和敬觀念。佛門僧眾,以戒律為生活規範,在僧團中人人養成嚴守戒律的習慣,因此人能夠在淡泊安份的生活中,得到安然自在的安樂;同樣的道理,在社會上,人人如果能夠以奉公守法的心,互相結緣,自然也會在法制下,造就公平合理的安樂生活。
有一個為非作歹的惡人,有一天,被警察抓到了,在反抗中,將逮捕他的警員打死,逃亡五、六年以後,有一次在別的地方作案,又被警察逮捕,查過他的前科,原來是五、六年前在某地殺死警員逃亡的那個通緝犯,於是就將這個通緝犯押回原地歸案法辦。
這個消息傳出,通緝犯押回原地歸案當天,當地有很多人跑去火車站,等著要打這個通緝犯,當警員押犯人下火車的時候,馬上就有人拿石頭丟向犯人的身上經過,警員一番的鎮壓,才把憤怒的人群安定下來。
這個時候警員將犯人押到一個婦人的前面,這個婦人手上牽著一個五、六歲的小孩,警員對婦人手牽著的孩子說:『孩子!這個犯人是殺死你父親的兇手,他害你一出生就沒有爸爸,你有想把這個壞人打死嗎﹖』
孩子和婦人,眼睛看著犯人,一句話也沒講,不知不覺眼淚從他母子的眼睛一直流不停。
這個犯人,本來是一個窮凶極惡的人,此時看到面前母子流下無辜的眼淚,心裡感覺萬分的慚愧,一股罪惡感,激發他良心發現,就在這對母子的面前跪下,說出他的懺悔心聲,他說:『我真是罪該萬死,您們母子苦難全是我一手造成,請您們原諒我,我情願接受法律的制裁,以死來謝罪,請你們原諒我!』
這時候,本來想要打死犯人的憤怒群眾,看到犯人跪在婦人與孩子之前,說出真心懺悔的話,不但不想要打他,而且受這幕情景所感動,也流下感動的眼淚。
從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知道,一個人一旦有了守法意念,他就是需要面對法律的制裁,在心境上也是很平衡,無所遺憾的;又痛恨罪惡的人,看到惡人有反悔守法的醒悟,也能在讚賞、感動下,包容惡人過去的惡行,所以人人如果都能夠以奉公守法的心,互相結緣,在法制下,自然能夠造就公平合理的安樂生活。
第四和敬「意和同悅」:
這是指生活在一個團體中的大眾,彼此要有開闊心意的和敬觀念。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相處,能夠不比較人我得失,不計較是非利害,人人的心胸就能夠開展,心意就能夠和悅,大家在「意和同悅」的和敬下結緣,人間也能夠化為天堂淨土。
第五和敬「口和無諍」:
這是指生活在一個團體中的大眾,彼此要有親切言談的和敬觀念。人與人相處,常常會有不愉快、誤會等情的發生,大多數都是從言語上引生起來的,如果大家相處,言談懇切,語氣婉轉,在「口和無諍」的和敬下結緣,天下便能得到太平的日子。
第六和敬「身和同住」:
這是指生活在一個團體中的大眾,彼此要有和氣相處的和敬觀念。你幫助我、我幫助你;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大家在「身和同住」的和敬下結緣,人間便成為諸大善人聚會一處的極樂國土。

結緣要有「慈悲喜捨」念
結緣不管是以財物或以精神或以時間或以空間,皆從「捨」去建立結緣的人事。講到「捨」,很多人或許以為自己可以做到,因為平常自己也曾經送一些東西給人,或幫助別人解除痛苦,如果這一些作為,有人情的報酬寄望的話,這還叫做「貪」,不能叫作「捨」。真正的捨,要像蠟燭一樣,雖然自己犧牲掉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也就夠代價了,所以結緣要成就「捨」的功德,就要有「慈心、悲心、喜心」的修養觀念,才能夠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那般的捨出。
有一對夫妻,從外頭撿回一隻流浪狗,給牠取名叫「來福」。有一天夜裡,小偷光顧這對夫妻的家,被來福一口咬住,這對夫妻叫來福放開小偷後,問明詳情,才知道小偷是因其母親生病無錢買藥,無法可想,才出此下策。因小偷的動機是孝,所以主人就原諒他,不但原諒他的行為,而且又再拿一些東西送他帶回家孝養母親。
世事無常,有一天男主人上班的工廠火藥爆炸,男主人不幸因公殉職。男主人突然傷亡,家裡經濟很快就發生困難,女主人只好向親戚朋友借錢,暫時維持生活,但是借久了,大家都討厭她,親友漸漸都和她疏遠,家境更加困苦。
有一天,從鄉下來了一個人,牽一隻羊,又帶很多的柴、米、油、鹽,贈送給女主人,原來這個人就是昔日來她家偷東西的小偷,由於他深深感激這對夫妻,一直苦無報恩的機會,現在知道他們家中有了變故,正是給他報恩的好機會,於是不斷來濟助女主人吃的、用的,使女主人生活沒陷入絕境。
事情已經經過很久了,主人根本忘記了這件事,這位女主人做夢也想不到先生去世以後,親戚朋友會相繼和她疏遠,昔日一念之慈放走的小偷會來回報她的恩惠,他根本無心想得到小偷的報償,竟然小偷來幫她度過困境,禁不住感慨自言自語的說:『有心栽花花不活,無意插柳柳成蔭。』
結緣若像故事中的這對夫妻這般的付出,便是心存慈心、悲心、喜心的布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都有跟人結緣的機會,只要存有「慈悲喜捨」的觀念,結過緣之後,才能使自己的心靈進入無住的生活境界,得到如同宇宙虛空那麼開闊的人生。

結語
世上的種種現象皆是眾緣和合而成,不是屬於某一個個人所有,因此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很多憂戚與共的生存關係,既然大家共存在這個世間,那麼彼此應該互相瞭解、互相幫助,大家和平相處,共同關心屬於大眾的每一個問題,自然就會結出安樂的生活因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心印法師文集
    心印法師文集
    民國32年心印法師生於台南縣學甲鎮,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畢業。畢業後留佛光山主編覺世旬刊四年。民國63年為完成故友劉桂枝女士宿願,在篳路藍縷中創辦普門學苑以及普門慈幼慈善會。四十多年來幫助超過四千多名貧困兒童長大。普門慈幼慈善會以照顧苦難兒童的為因緣;以普門學苑為創業道場;以觀世音法門深入社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