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法鼓道風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悲智和敬」四個字為法鼓道風
  • 法鼓山僧眾以慈悲關懷人,以智慧處理事,以和樂同生活,以尊敬相對待
  • 奉獻自己,成就大眾,願為三界火宅帶來清涼禪風!

出家的意義

  • 道是什麼呢?
    是捨己為人的菩薩行為,能夠為成就他人而放下自己。
  • 出家有三層意義
    出眷屬家
    出離煩惱
    出離自我中心:既要自利利人,又不以自利利人為自我的工作。換句話說,要度盡一切眾生,確實無一切眾生可度;無一眾生不度而心中了無一眾生是為我所度。
  • 諸位發清淨心來出家,出家之後,願諸位常常提醒自己,出家並非為了自己求安逸、求享受,乃是要擔起更大的責任,承受更大的磨鍊。有煩惱時不應向他人傾訴,因為落髮出家之後,就是「人天師範」,應當擔負眾生的煩惱,不要讓他人來分擔自己的煩惱。心裡有甚麼困難委屈,要向內自己消融,並且要盡自己所能,幫助他人解決困難。
  • 出家要具備兩種心,一是菩提心,一是出離心。出離心是出離生死的障礙,菩提心就是希望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也是大承佛法的精神。
  • 出家是終身的考驗,做一個出家人,必須戰戰競競,讓所有與我們接觸的人,都能夠感受到佛法的關懷、得到佛法的利益,這是一輩子的事。

內修外弘,安己安人

1. 以凡夫身修出離行
2. 以人間身修淨梵行
色界、無色界天的身體,他們只有意識身,沒有像我們人間這樣的肉身、這樣真實的身體。他們是在人間修成了四禪八定,死的時候直接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不是到天上才修的。
色界、無色界的天人沒有男女愛欲,這就是修梵行。他們不用說我要修梵行,本身就在梵行之中,因為我們有身體,所以要修梵行。
園覺經說.一切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如果淫欲不斷,禪定學得再好,也是入魔道,因此先修梵行,再修禪定,那就是出離行,就能出三界。
3. 以出世心修菩薩行
4. 以入世心成就眾生
出家人即便在一種不合理的狀況下,都能接受這個不合理的事實,這樣子,自己的慢心、嬌氣、習氣,一向習慣的價值觀,就會改變

三學研修院院訓

  1. 本院以養成「戒定慧」三學並重之佛教青年人才為宗旨。
  2. 本院同學應具備清淨、精進、少欲、無諍、整齊、寧靜、和樂、自動、自律、自治之基本精神,益以互敬、互助、直諒、多聞、切磋砥礪、道業與學業並進,以達成研究與修持之崇高心願。
  3. 本院同學應惜常住物,熱心大眾事,除因公、上課、工作,不濫攀俗緣,不為娛樂及應酬外出,對所分配之工作應盡力盡責做好,以資養成福智雙運之美德及弘法利生之願力。
書名:法鼓道風
作者:聖嚴法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6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龎演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來藏經的內容,相當單純,全經以九種譬喻,說明眾生皆有佛性如來之藏。
很多人以為,佛教是出世的,不主張有家庭,不希望人家結婚,這好像是說,信了佛教的人都應該出家,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
愛情對人來說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愛到了天昏地暗的地步,除了愛情什麼都不管了,這樣是愚痴,不叫愛情,我認為那是發瘋、發狂。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做煩惱,也不知道要斷除煩惱,只希望生活中沒有痛苦就好。遇到可愛的還是要貪,遇到不合意的還是要嗔。只希望不要受苦報,不願意不造惡因,不知釜底抽薪,只知揚揚止沸,這就是眾生的愚痴。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
從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時間呢? 時間和空間的觀念,乃是凡夫的分別作用,時間空間的設施,僅是物理世界的標誌,到了純精神界,時間的長短,空間的大小,根本無從安立。就拿夢境來說,就已不受尋常的時空所限制了,何況是出世的聖人呢?
如來藏經的內容,相當單純,全經以九種譬喻,說明眾生皆有佛性如來之藏。
很多人以為,佛教是出世的,不主張有家庭,不希望人家結婚,這好像是說,信了佛教的人都應該出家,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
愛情對人來說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愛到了天昏地暗的地步,除了愛情什麼都不管了,這樣是愚痴,不叫愛情,我認為那是發瘋、發狂。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做煩惱,也不知道要斷除煩惱,只希望生活中沒有痛苦就好。遇到可愛的還是要貪,遇到不合意的還是要嗔。只希望不要受苦報,不願意不造惡因,不知釜底抽薪,只知揚揚止沸,這就是眾生的愚痴。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
從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時間呢? 時間和空間的觀念,乃是凡夫的分別作用,時間空間的設施,僅是物理世界的標誌,到了純精神界,時間的長短,空間的大小,根本無從安立。就拿夢境來說,就已不受尋常的時空所限制了,何況是出世的聖人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觀音山依次第而修的弟子,都會有其相應的護法守護。每月禮請僧團舉辦護法雲集薈供除障法會,與全球七眾弟子除了以至誠的感恩之心酬謝護法聖眾外,亦以此來增益自身修行,遣除災難與障礙。歡迎登記消災除障祿位。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觀音山依次第而修的弟子,都會有其相應的護法守護。每月禮請僧團舉辦護法雲集薈供除障法會,與全球七眾弟子除了以至誠的感恩之心酬謝護法聖眾外,亦以此來增益自身修行,遣除災難與障礙。歡迎登記消災除障祿位。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