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被它的片名給騙了,這不是一部恐怖片,或者說,這並不是一部fiction恐怖片。相反地,它尖銳地足以讓人省思戰爭大屠殺的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問題,因此,這發生於現實世界的恐怖,真實地讓人難以直視。除了它觸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事件的歷史事實外,這部影集呈現出對於大屠殺犯罪加害者的追究過程,也對於台灣理解日本的戰爭責任與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責任歸屬問題的有極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讓人省思當下正在發生的戰爭與弱勢者迫害行動(包含種族、地區及獨裁政權)。
相對於我們對於二戰猶太人600萬人大屠殺的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感,我傾向於這部影集視為一種對於歷史真實與法律責任的辯證,包括我們如何指認犯下戰爭罪行的加害者,我們如何界定一個加害者所需要負擔的罪責,以及我們如何因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而導致自身捲入仇恨連鎖的漩渦中,進而扭曲對於歷史真實的理解。比故事更驚奇的永遠是歷史,《魔鬼審判》呈現曲折離奇的事實,全部為真。無論觀眾從這部影集感受到多少難受、驚恐、憤怒、不快、質疑的負面情緒,都無法掩蓋這個事件處於特定時空中必然遭遇的真實性。也就是說,歷史的惡魔並非已被掃入塵埃,它有可能正住在你家隔壁。這跟台灣、中國面臨的歷史現狀是一致的。對於主角德米揚紐克的審判可以說是遲來的正義,因為二次戰後奧斯威辛集中營總共有大約7千名納粹軍人,受到法律懲處的只有大約800人。
當然,有人會懷疑,某些納粹集中營的工作人員並沒有實際參與大屠殺,比起拿槍桿的黨衛軍,他們不過是這個軍營中的管理者、行政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屬。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舉例來說明(出自另一部相關紀錄片《The Accountant Of Auschwitz/奧斯威辛集中營會計》),為何納粹集中營的警衛、甚至是工作人員需要被審判。如果你在一間房子裡,有一個人拿刀想要殺掉你,房間只有一個出口,而這個出口被另一個人緊緊壓制住打不開導致你最終被殺死。這個壓住房門的人明確地知道壓住房門會導致你的死亡,因而與拿刀的人形成了共謀的關係,並且,他有選擇不在這個位置上的權力(這非常重要,因為在納粹集中營中的執行大屠殺猶太囚工是沒有選擇的),那麼,在法律上,這個人應該被視為共犯。
故事從一位住在克里夫蘭的老人無端被逮捕,並遭控一項驚天動地的罪行開始,他被指控是曾在惡名昭彰的納粹集中營擔任警衛,人稱「恐怖伊凡」的那個人。倖存者指認,他就是特雷布林卡集中營惡名昭彰的警衛「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
「恐怖伊凡」在以色列的受審照片,前方是他的辯護律師及控方
1986年,他被引渡至以色列受審,法庭上,許多倖存者指認的大屠殺回憶,讓在場的觀眾感到動容。自然,德米揚紐克/「恐怖伊凡」這樣的納粹惡魔是絕對不可能逃過制裁的。這場審判鉅細靡遺地在法庭上重新再現了「恐怖伊凡」的戰爭罪行,其情節令人感到恐懼,內心質問真的會有這樣的惡魔存在嗎。「恐怖伊凡」的罪行既是個人的,也是納粹集體性的,因而把這個老人變成了納粹集體戰爭責任的代表。但是,在群情激動下,卻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那就是,這個老人真的是恐怖伊凡嗎﹖隨著蘇聯解體,更多原本隱藏在東歐的新證據顯示德米揚紐克不可能是「恐怖伊凡」,以色列最高法院1993年因為新的證據推翻判決,同年他回到美國。
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德國2001年重新起訴他,因為他們發現,即使他不是恐怖伊凡,他真正的身分是索比布爾(Sobibor)集中營的警衛,他仍需要為了殺害逾27900人的共犯付出責任。故事的最後,德米揚紐克2009年被引渡至德國受審,被判5年徒刑;德國最高法院判准獲釋,2012年在德國養老院過世。
上映時間:2019年
導演:Yossi Bloch/Daniel Sivan
片長﹕5集
關鍵詞: Netflix, 紀錄片, 影集評論, 二次大戰,納粹, 猶太人大屠殺, 轉型正義, 犯罪影集, 歷史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