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柏格執導的《反恐戰場》(The Kingdom, 2007)是一部集動作、驚悚與政治批判於一體的電影。故事聚焦沙烏地阿拉伯的美國石油公司居民社區發生的一起恐怖攻擊,從國際安全/正義/文化衝突的角度探討恐怖主義對中東及美國本身的影響。
恐怖主義的威脅與國家安全的脆弱
電影以一場血腥/無差別的恐怖襲擊揭開序幕。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一個美國石油公司員工社區(飛地)遭到自殺炸彈攻擊,隨後武裝分子進一步展開槍擊行動,造成數百人傷亡。這一幕殘酷且震撼,不僅真實地呈現了恐怖主義對平民生活的破壞,也凸顯了國家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脆弱性。
為了追查這場襲擊的幕後黑手,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在國際政治的折衝之下派出一支精英小組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展開緊急調查。這個調查隊伍成形的正當性在電影中已然立證了三點電影本身希望呈現的基本預設(偏見)。
第一,美國具有調查恐怖主義攻擊最權威的能力,而他們也毫不介意介入當地的常規調查流程,在法律之上創造出一種影像/道德的權威性,超越司法正義的論罪+懲罰體制,挖掘事件的「真相」,並在真相揭露的當下,完成了論罪+懲罰符號編譯過程。於是,真相變得不可撼動,導致了彰顯司法正義的「論罪+懲罰程序」可以在電影中被擱置和隱藏。這場並非全然關乎美國自身的恐怖攻擊,最終回到了以美國自身熟悉的犯罪電影(事件-挖掘-揭露)的法則呈現。
第二,美國人在海外的意外事故可以由美國人調查(治外法權),FBI在為美國海外居民帶來真相的同時,也在傳播與教導後進國家一種現代化的恐怖攻擊調查與反恐策略,然而,美國實踐的反恐策略在現實中卻往往遭遇不斷進化的恐怖主義攻擊的挑戰,我們在電影中仰賴神兵天降的英雄的恐怖攻擊,對應著現實社會中對恐怖攻擊的那種不特定及任意的無力感與憤怒,以及國家內部龐大的科層情報機構。
第三,沙烏地阿拉伯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警察及國家安全機構的恐怖攻擊調查跟FBI比都不專業,並且很可能充滿暴力刑求,然而,現實卻是如同《00:30凌晨密令》拍的那樣,美國人也會對恐怖分子系統化的刑求。
由探員隆納·弗洛瑞(傑米·福克斯 飾)領導的團隊,包括炸彈專家格蘭特·賽克斯(克里斯·庫柏 飾)、法醫珍納特·梅斯(珍妮佛·嘉納 飾)和情報分析師亞當·李維特(傑森·貝特曼 飾),在當地與沙烏地警官法瑞斯·加茲(阿斯哈拉夫·巴爾霍姆 飾)聯手,試圖揭開恐怖組織的陰謀。
文化衝突與國際合作的挑戰
《反恐戰場》透過緊湊劇情和尖銳情節展現了文化衝突對國際合作的挑戰及如何化解矛盾。沙烏地阿拉伯的法律與宗教文化在影片中被鮮明地刻畫,例如,珍納特·梅斯女探員(珍妮佛·嘉納 飾)在當地的調查行動中受到明顯限制(文化及宗教上的),無法自由行動或參與調查。此外,沙烏地警方對外國勢力的警惕與保守排外和政治敏感性使得FBI團隊的行動舉步維艱。
《反恐戰場》電影希望展現,當兩個國家的執法單位在危機中逐步建立信任和對正義的追求時,他們共同面對恐怖分子,並突破文化的藩籬,展現了跨文化合作的可能性。這一切似乎在一個傳統/現代文化雜處的社會背景中,過於簡單的二分了好阿拉伯人/壞阿拉伯人的臉譜,並且將道德的命題壓制了異質的政治/宗教/文化對立的現實。《反恐戰場》作出了某種中東國際政治的寓言,探討恐怖主義根源及發展——仇恨的循環與暴力的遺留。
作為一部政治驚悚電影,《反恐戰場》的動作場面極具震撼力,尤其是尾聲的槍戰與追逐戲,將觀眾緊緊抓住,當然,如果觀眾是從最後15分鐘開始看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