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時代848年夏天,仁明天皇受到神靈托夢,6月16日在神前供奉16枚餅,祈願無病消災,並改元「嘉祥」如同字面象徵吉利,直至明治時期都是宮廷重要的儀式,這天被和菓子協會訂為「和菓子之日」。
和菓子一詞的出現,明治時期為區分西洋的菓子,店家自古收藏許多和菓子設計圖,因為古時砂糖價格昂貴,製作廢棄消耗成本,先請客人過目決定後再製作,而進貢給天皇家的菓子是極大榮耀,稱為「上菓子」。
今天6月16日是「和菓子之日」,職人依循七十二候變化更改樣式,當季花朵含苞待放時,就已在製作綻放的和菓子,到底為什麼要提早季節一步呢?
其中緣由有著京都獨特的浪漫纖細,明白盛期到來時,這些挖空心思的人為作品都會敗下陣,「贏不了貨真價實之物」的謙遜。
深諳力所能及,對自然之美備感眷戀,說起和服腰帶上,要是只有單一花卉的圖樣,使用方式也是相似的,除了只能在當季、直到花謝的短暫奢華,聽過一位和服先生的見解:「櫻花盛開時就別繫櫻花腰帶了,搶風頭又煞景。」
當然也有說法是櫻花圖樣在日本意義非凡,一年都可以使用,這點沒有絕對正確,但我還是喜歡那位先生的見解:「野暮ったいわ(很俗很土)」至今溫婉腔調的嘲弄深深響在耳旁。
說起和菓子便想起這些,烘托四季更迭而不喧賓奪主,成就出風雅內斂的美學。
*照片文章皆是筆者攝影、撰寫及統整所學,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