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時常不得其解的問題:我們到底跟哈佛差在哪裏?為什麼做什麼都不順利、不受支持?為什麼16歲的Matt Salsamendi 創立「Beam」遊戲串流平台,18歲就可以被微軟高價收購,活出巔峰人生?直到最近,一切的答案漸漸清晰,不證自明。
故事起源於我在家裡,線上上著倒數第二堂英語會話課。這名中年的美國老師給我的最大印象,莫過於一再一再的提醒我,美國人絕不是一個好吃懶做的民族,一個懶惰的群體,不可能造就現今的世界最強國家。
接到最後一個這堂會話課的project,是一個完整的英語演講練習,從三個禮拜前浩浩蕩蕩的展開。內容主旨在自行訂立任意的演講主題,撰寫outlines,並且在課堂上針對自己的主題,完成一個完整的演講,是十分具有可塑性與創造性的一個project內容。
老實說我並不是很上心的做,面對如此成長性的生命歷程,在第一個禮拜我只草草的寫了幾條outlines,便在一週只有連續兩堂的課程最後,斷斷續續的講完了根本沒有re過的outline稿。即便老師認真聽完了並積極正向的回覆:"It is a good try!That's good for you for be the first if all students."我仍對自己的初次表現和態度感到愧疚。
時間拉到了今天,在線上上著英文會話課的我,經歷了幾次練習,不停修正自己的用辭、在小組中盡量做到最積極參與、在課程中最認真的回覆和思考。終於算是比較完整的完成了我的報告主題:語辭還算流暢、報告架構有出來、沒有笑場或停頓...我甚至是在老師詢問who wants to go first後,就積極的做先勇,努力要把最後兩堂課做到最好的自己。結束後老師也給了不錯的回覆,我存完了自己的螢幕錄影,也心滿意足的下台一鞠躬。
直到我開始嘗試將我認為完整的演講課程寫成學習歷程。俗語說漏洞始於發現,真是一點都沒有錯。我倏忽然回想起這堂會話課從一年前開始以來的每個細節:當我們準備每個project練習到一半,大家累了開始發呆休息,總會有一個渾厚而風趣的聲音不斷迴響在教室:“Practice! Practice! Do it again and again, don't stop before you're finish.”督促著我們在任務完成之前不要懈怠;每當課程適逢國定假日,放假前一個禮拜離開教室前,總會有一句耳熟的話再三叮嚀:“Do your project in your home with your friends, I will expect to see your work done after two weeks! ”這樣的告知我們認真對待自己的作業;還有每次進行小組團體練習,我們偷懶想坐著在桌上各自讀文章了事,不進行合作,這種頹廢的時刻總有一個熟悉而充滿能量的聲音播送:“Stand up to do it, don't sit down on disgusting time. Stand up and choose any place wherever you gonna go and do your practice, again and again...”一針見血的弊除我們保守型學生的通病。
一時間這些畫面歷歷在目;又想起當時自己的想法:「拜託,誰這麼認真啊!自己都叫不動同學,尤其放假同學根本就跟死人一樣,誰還跟你假日一起約時間討論project..」;課程結束,眼睛看著電腦,盯著根本不成文章的學習歷程PPT畫面..
「天啊,原來這是我一直以來,面對人生的態度」
我對自己一怒之下,抓回自己認為很滿意的文稿,翻到背面空白處。點開TED演講,仔仔細細的看一遍人家真正的英語講者,是怎麼編排Intro, Body and Conclusion;每個分段、小點、證據論文、故事各佔了幾分幾秒;講者如何安排Bridge 的插入與內容;演講時的動作、表情、姿態;語速快慢的變化;講者的資料援引方式與比例......全部詳實記錄後先key進原本空蕩無比的學習歷程中。把那場演講的所有細節全部列項嚴密的排好,再和自己雜亂無章的講稿從頭到尾狠狠的比過一輪。
完成之後,我開始拿出真正的決心。完整的編排自己的演講格式,標註哪裡要講幾分鐘、哪裡要有文獻證明、這邊需要改掉用詞、這一段不要一直重複用語,仔細地寫出一份逐字稿根除詞窮、那一點要加入自己的故事,增加說服力.....。從倒數第二堂課開始,也許是因為結束的到來而警醒了甚麼;也或許是一次良心發現,我才開始產生自己在上「英語會話課」的感覺。透過一次破釜沉舟式的努力經驗,終於全盤了解到自己在名為「態度」的這條量表上,到底站在哪裡。
原來老師在課中說一次演講他自己都會至少講過50次,這個數字完全不是口無遮攔的玩笑,是人家跟我不一樣的做事態度。
明末清初[濟公傳 • 第一八八回]有云:「豈不知泰山高矣,泰山之上還有天;滄海深矣,滄海之下還有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以自身簡單而慘痛的經驗讚同,人切莫自滿一時,而誤了成長的良機。之前時常不得其解的問題:我們到底跟哈佛差在哪裏?為什麼做什麼都不順利、不受支持?為什麼16歲的Matt Salsamendi 創立「Beam」遊戲串流平台,18歲就可以被微軟高價收購,活出巔峰人生?
過了一年,英語會話課也近打響尾聲的時刻。我想,一切的答案也漸漸的不證自明。在嘗試完50次,100次之前,八字都還沒一撇呢!
是吧!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