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一想,我們也是第一次當家長,甚麼都沒學過就要去干涉孩子的人生,對另一個人的一切動手動腳,也太不人道了吧!
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巨人: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是人人皆知的心理健康大師;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更是大家都知道、都背過的東西。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和親職教育,和當個好家長,和教出快樂的孩子有甚麼關係。
一個人要活的快樂,需要滿足各種欲求,得到幸福,才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孩子也一樣,要讓孩子活得更快樂,做為父母協助孩子完成他的"需求金字塔"是必然的功課。但也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幫他做好,有些事我們完全不用管,有些事卻需要我們隨時在孩子身邊守候。
讓孩子成為獨立的個體----正確地提供親情
讓孩子吃得飽穿得暖、住的安心,當然會是人生的基礎堡壘,沒有他們很難活出健康的生活。但許多問題家長的困難核心在第三與第四層,簡言之:如何正確地給孩子愛,怎麼尊重孩子又不會被嫌煩?
我認為,將孩子視作一個"獨立的人"非常重要;"父母的愛"這種東西,孩子有需要的時候再給就夠了。由於傳統中國文化深遠的影響,孩子普遍被教育"人生的榮耀就是光宗耀祖",因此孩子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與父母綁在一起、與家庭綁在一起,因而所有選擇都綁手綁腳,人生的選擇隨著那些教條灌輸而越來越少,到最後喪失所有能力,成為一個討厭社會,厭世的一份子。我們生在一個新的世代,應該早就要拋棄這些沒用的想法了,要讓孩子"為自己負責",因為錯誤的給予"親情",隨時都想要幫孩子解決問題,這樣不但抹煞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也讓孩子養成想要自己做點甚麼,但出事還是第一個投靠爸媽負責的人生態度,這樣舊式呆版的教育模式不可能教出快樂的人,而會教出整天渴望快樂而不敢付出行動的人。所以,正確地給予親情是成為好家長的第一步,避免扭曲的親情阻礙了孩子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雖然父母不應該隨時都待在孩子身邊,但父母的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非常重要,甚至影響孩子能不能健康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成就快樂的人生。
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他才有可能開始尋找自己的人生
就像有一天,有一個人正開心地往自己喜歡的方向走,卻不幸跌倒在路上。疼痛難耐正需要有個人去安慰幾句話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所愛的人,都在指責他為甚麼走這條路、為甚麼跌倒,有的甚至怪起這個世界,雜七雜八的,就是沒有一個人,到他身邊輕聲地安慰他,拍拍他的肩膀,說幾句鼓勵的話,甚至需要的話扶他一把也未嘗不可。但在孩子追尋夢想時,就是沒有人肯這麼做,因為沒人相信他會成功。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如果感受不到任何溫暖的愛,沒有貼心地噓寒問暖:就像有一天跌倒在路上只有指責、批評。家長不關心孩子喜歡的事,一直把重點放在無關緊要的地方,會讓孩子感到人生是很無力的,在人生的路上沒有支持的力量,只看到身邊的人都把注意力放在沒有用的地方,到最後會導致孩子無所適從,跌跌撞撞到最後,完全失去了自己,只好乖乖聽父母的安排,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孩子追尋夢想的階段,聽聽孩子的想法是我們唯一能做的最有幫助的事,剩下的都是孩子自己的人生體驗。這個想法其實看似簡單,但其實很重要,孩子的想法時常天馬行空、時常聽起來都不切實際、難以實行,而最笨的做法就是直接否定他。真正理想的做法應該是傾聽來自孩子的任何意見,只要是"善"的想法,都是值得傾聽的,甚至他說想一個人騎腳踏車環島、想去國外壯遊好幾個月、甚至說想成為世界上最棒的發明家,只要是孩子喜歡的話題,都是值得靜下來一聽,甚至聊一聊的想法。當然不必太過實際,因為滿足孩子的歸屬感需求和尊重需求,才是這個想法想做的事,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剩下的都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反觀一開始就討論無聊的可行性、批評孩子整天想這些有的沒的、馬上搬出理論來壓人的家長,根本可謂是目光短淺的傻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馬上搬出一個100分的人生方向,很常時候孩子需要的只是"愛",簡單的傾聽,幾句話簡單的溝通,用這種方式表達的親情,才是最有價值的親情。
快樂的孩子,是用正確的方法教出來的。
快樂的人生,是用正確的方法活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