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將要滿27歲的我,看著身邊的同學跟同輩們,在事業上都漸漸有所起色。有得出國念書、有得嫁到國外、結婚的結婚、或者已經跟拍了好幾部電影的美術、或者已經是機車行的老闆、還有已經是穩定的水電師傅、或者是百萬年薪的保險業務員等等。
我一直有個觀念就是,還沒有30歲前,一直沒有穩定方向或事業婚姻沒起色是正常的,但如果都快30了,還完全沒有任何成績,那是不是真的有點太糟,沒錯我說的就是我。
27歲了,還在失業,每天修履歷表都修到不好意思,因為完全沒有任何優點可寫、任何經歷。看著別的同學都有起色的工作之下,自己竟然還是那種不知道要做什麼? 投了上百封履歷都一去不復返。覺得自己是廢物阿~沒有任何優點,每天起床都會覺得自己不好意思活著。
從小到大不管讀書運動都是倒數,開始慢慢回去回憶這些挫折,讓自己陷入無限挫折裡一蹶不振,甚至好幾個禮拜都不敢去投履歷,就縮在書桌下、房間裡,不斷去回想我糟糕的過去。要30歲,是不是很多事情都來不急了,我在付出代價了,等等。
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我翻了保羅薩特的《存在與虛無》,為什麼?因為我覺得我的現況就是一片虛無,失業快5個月,我還是不知道我要做什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天生不愛看書的我,老實說看得很痛苦,看到第二卷完,就覺得很精疲力盡。有沒有看懂我不知道,但看完第二卷後,我發現,我看生活的角度好像變了一點,好像有一種,好像大家也都差不多,不管成就高成就小、有工作沒工作,大家只要要為自己的存在負責,就要一直不斷面對虛無。
我的理解力有限,首先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不可能有人知道?如果你說你知道,那一定就是你自以為的自在。你的自在怎樣?跟這個世界存在其實是兩回事,這世界就算少一個你,祂也是照樣運作,不停。
所以我們的存在,是常伴隨著一種考問。我們為什麼要存在?我從何而來?未曾生成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那有人能回答我這個問題的答案嗎? 顯然是沒有的,至少已薩特的觀點是沒有。如果有,那是你以為,不見得其他人跟你一樣,那如果全世界的人各自答案如果都不一樣?那不就是沒有嗎?
所以人的存在,常伴隨虛無。存在常被虛無糾纏,但不代表存在要被虛無糾纏,例如這世界宇宙的存在,世界宇宙會去問誰是我這個問題嗎?不知道,只有人類會問,所以人與世界如果沒有直接關係,那必定是虛無。
那虛無的起源是什麼?其實前面我所有的字語都講出答案了,就是問號阿? 不管幾歲的人,每天生活都在考問現實,我是不是還可以怎樣?我是不是還有別的選擇,永遠不會對於現況,有100分的滿意,一定會想變化什麼。就算有,那環境會不會逼人變化? COVID-19就是個很好答案。
延伸深一點,這叫否定。我覺得我不該是這個樣子,我應該要像我期望的那樣阿。永遠對現況產生一種否定態度。
然後那種我覺得我應該可以怎樣? 這叫做自欺。你滿足了你自己的期望,還會再有一個新的期望要去滿足,那期望還需要一直不斷出現嗎?自然而然,薩特就把這種自欺當作自為的前提,所有人的行為都伴隨一種自欺。
不斷謀劃未來,而未來謀畫的依據,又是來自於那些曾是。不斷的謀劃,又不斷地不如意。到頭來也還是一場虛無。但又不能不去計劃,所以這叫被存在。總是要保持我能自我超越,像尼采那樣,不斷超越自己,這樣的來應付被存在。
可是你自以為的期望,又會因為他人存在受到干擾,因為他人我不能想幹嘛就幹嘛。這叫他人及是地獄。他人常常會是阻擾我存在的妨礙者。
我那個不如意跟這個不如意,常常也跟他人有關係。
到頭來我們的存在是什麼? 只能最後推給自由意志,想怎樣就怎樣,沒有正確答案,彈藥為自己選擇負責。
人的終點就是死,在這之前的真理,絕對都是自認為。
但你的自認為,絕對不可能對這世界來說是正確答案。
自己沒讀什麼書,只能理解到這樣。但看過之後到會一直去想,其實我一定的對的?又或是錯的嗎?
一定要那要一定要這樣嗎? 看看每個人上班那表情,誰不是先在預演這一天最後會怎樣?有幾個人是過完一天後,這一天是真的完全能跟你早上腦中預言是一模一樣嗎,別忘了他人即是地獄。
如此如此。越多起心動念就越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