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高中生的講稿:
關於未來,對於當下,你們曾感到迷惘、不安、焦躁嗎?
曾經的我,會,而且極度明顯
我們活在他人的期待,活在他人的眼裡,活在這個世界建構給我們的價值觀。
我們活在老師的期待、活在父母的期望、活在同儕的認可
有沒有想過,為自己而活呢?
我是一名生涯教練,也是職涯諮詢師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
「如何找到內心那道光,開啟行動,開始為自己而活」
讀書,有意義嗎?
單看學歷,我有大學與研究所碩士,看似比一般人好。但其實我常跟朋友說,比起其他人,我的人生晚起步許多。
打從小五到高三,我都在被霸凌與被排擠中度過。我也不知道讀書與考試的意義是什麼,只知道父母與學校要我考到好成績,而我的人生好像也沒別條路可選,所以我只得讀書考試。美好的校園青春回憶,打從一開始就跟我沒有關係。
當年高三升大學,簡章發下來,我兩眼一抹黑,完全看不懂。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就隨便填了分數可以上的科系,最後分發上了企管系。
大學四年,我盡量讓成績保持在能畢業的標準(即便如此我還是被當了十幾次),其餘時間,我全拿去彌補國高中沒有經歷過的校園回憶(交朋友、跟朋友出去玩、接觸社團)。
至於研究所,那是被家人逼去讀的,我也沒興趣。唯一慶幸的,是碰到太陽花學運,讓我產生探索的慾望。但這一拖也拖了四年。直到我畢業、當完兵,人已經27歲了。
「除了補償自己,整個學涯我都不知道在幹嘛,別說未來,我連當下都很迷茫」
我能做什麼工作?
畢業了,要找工作。
我開始求職的第一個感受是:「這個世界與我格格不入」
我打開求職網,刷遍上頭所有職缺,卻發現沒有一個工作內容是我感興趣的。但我還是得養活自己,所以還是硬投下去了。
然而「工作 v.s 自我」,我對兩者的適配性非常敏感,一個月就能判斷出來。只要整體感受(例如價值觀)覺得不對勁,我就知道這裡不是自己會待的地方。
至今為止,我辦過活動、當過舞者、業務、候選人助理、百貨銷售、打字員、作業員、客服關懷員。幾乎沒有一個是讓我感興趣的職業。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我該何去何從?
這是2014年,我被太陽花學運帶來的學潮啟蒙後,開始思考的問題。
這段時期,我看著身邊,一個又一個年紀比我小的學弟學妹們,在外面闖出了一片天。有人被採訪,登上IOH交流平台;有人成為學生講者,拿著麥克風站上TED舞台分享;有人辦暑期訓練營,辦出連老師都驚嘆的內容;有人教簡報技巧,教到連企業都邀請他幫公司員工培訓。
我當時不知道興趣在哪,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教什麼、分享什麼,卻又將這一切看在眼裡。我整個焦慮感、自卑心、自我懷疑全炸了。同時,也產生了想要做點什麼的衝動。因為連年紀比我小的人都做到了,我實在不甘心自己什麼都做不到。
然而,我又是一個非常興趣導向的人。除了有興趣,我還必須找到這件事與我之間的共鳴感(例如幫助人解決問題),我才有動力做;反之,我就無法產生動力去研究一件事、去開啟一個行動。這是一件很尷尬的事。
所以為了找到符合條件的興趣及專業,研究所後面兩年,我幾乎塞滿大學的課。從大傳系、心理系、一般通識課,只要覺得有一點可能性的課我都上,這個狀況一直持續到畢業。
那麼最後,我發現興趣了嗎?
很遺憾,還是沒有
那我究竟帶走了什麼?
我帶走「主動提問的習慣+思辯的批判性思維」、「自我探索的驅動力」的能力
雖然沒有找到興趣,但它們可以讓我思考不同的觀點,驅使自己尋找更多外部資源,發現新的可能性。
最後,我是如何找到想做的事
出社會後,我依然找活動參加、看了好幾本書、問了許多人,才終於得到的方法
🔖寫下優勢🔖
寫下自己的優勢特質、相對突出的能力。
我找了幾位與自己要好的朋友們,請他們針對我寫下優勢特質和能力。因為我常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某些能力不值得說嘴。但很多時候,某些特質與能力,恰好就是其他人眼中的寶物。
🔖興趣列表🔖
我回顧一整天碰到的事(例如參加活動、跟朋友聊天)。
將事情記錄下來,旁邊打個分數(1~10分),有空的話再補上感受。
分數有高有低,感受有好有壞,連續紀錄兩個禮拜。
最後把分數最高、感受最好的事情圈起來、挑出來。
用這個方法收斂出現階段最感興趣的事情。
🔖心智圖🔖
利用心智圖法,將現階段的興趣(事情)或特質能力放在中央,從中央開始往外聯想大量詞彙,至少往外延伸3~4層 (最外層至少有12個詞彙)。接下來憑直覺選出最吸引自己的三個詞彙,再試著這三個詞彙組在一起,將它們變成一個工作,或賦予做這些事情的人一個稱謂。
按照這個方式,我做了三張心智圖。
最後出現了三個工作(角色),這些就是我未來職涯的三種可能性。
例如我當初做出來的結果,分別是:主講者、引導師、諮詢家
同時也發現,我非常在意一份工作能不能幫助到人、能否產生好的影響力,為社會氛圍帶來更多快樂與和平。能不能透過引導,解決別人的困擾及迷惘,更是我的關注點。
最後,我選擇了教練 (Coach)、生涯諮詢師這條路。它們在台灣社會並不普遍,所以在求職上,幾乎找不到這個職業,我算是先行者之一。也因為如此,許多人無法理解我走這條路,也被人奚落過。
但人是焦慮動物,生活在網路世代,資訊越來越多、焦慮的人也越來越多。找心理師做諮商前的階段,那是一處無人區,許多人的焦慮無處安放。這塊無人區,就是我的領域。
我知道這個市場會越來越多人,所以我並沒有要放棄這條路,加上我的知識與技藝也在不斷打磨,因此我相信自己在未來是強大的。所以我選擇將這條孤獨的道路繼續走下去。
找到後該怎麼行動
🔖跟父母聊聊🔖
父母總會關心我們的學習成績,試著像個大人一樣與他們聊聊、討論,起碼讓他們知道我們在幹嘛,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
說完我們的想法意向,請他們給自己一段時間去嘗試,做出他們能看見的改變,也保證這段時間會盡量維持一定的成績水平。如果時間到了,我們做出的改變與想像中還是有點落差,再討論可以怎麼協調。
🔖做一個專屬自己的專案企劃🔖
透過興趣列表或心智圖法找到興趣後,試著設計一個小目標,確認自己做這些興趣的時候,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過程需要什麼資源、需要哪些人幫助、要做幾次才能達到、會花多長時間完成、過程會有什麼障礙。
舉我的寫作例子,當時部落格沒有文章庫存,所以我執行一個企劃,叫《萬字珠璣》。意思就是日寫千字,週更萬字。最低目標是一週寫一萬字、過程需要電腦工具與寫作平台資源、需要朋友幫我看文章感覺、至少寫五次(篇)2000字文章、花一週完成、但可能會碰到靈感枯竭的障礙。
🔖且戰且走,當下修正🔖
不要等到一切就緒才做,基本配置OK後,就下去做,邊行動邊驗證。
成功,證明方法有效;失敗,代表判斷失準,重新修正。
盡量第一時間做驗證,取得回饋,持續修正,快速產出2.0、3.0、4.0版本。
假設對人類與議題有興趣。可以訪問同學或老師,他們對某個領域(例如讀書、戀愛)的想法,以及這段時間的校園生活感想。花一個月將訪談內容做成匿名記錄,寫在筆記本上,做成一本特有領域的語錄談。
若是對說話和拍影片有興趣,可以用手機拍一個小紀錄片。時間長短不限,內容可以是對某件事物的觀察心得。保持日更,天數自訂,拍完上傳到Youtube(瀏覽權限設可以設私人或不公開)。
又或者對寫作有興趣,可以使用自由書寫,每天寫一篇500字上下的文章。內容不限,能寫出來就好,連續寫兩週。寫完後可以專注自己的心境變化,以及自己寫出來的回饋。
確保興趣的同時,也訓練自己進行產出,當作自己的作品集、學習記錄、往後的信心基石。過程中,建議找信任的同學或老師,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想法,聽聽他們對這件專案企劃的建議與改善方向。也能透過這個環節,瞄準未來升學方向。
例如案例一可以攻讀社會學、人類學系:案例二可以攻讀大眾傳播或數位媒體相關;案例三範疇廣泛,資料收集可走歷史系;思辨可走社會學;商用可走行銷科系;寫劇可走戲劇科,以此類推。
坐在台下的你們,每個人都有大把的潛力與底蘊,你們也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嘗試各種可能性。至少,比現在的我早了10年。
10年時間,足夠培養雄霸一方的專業,也足夠改變人生。
我曾經不止一次想過,如果10年前有一位教練願意支持我,讓我有勇氣去嘗試各種可能性,那該有多好。
所以,盡情嘗試吧,即便失敗,也沒關係。因為你們是有意識地學習,失敗也是養分。那是通往成功的經驗與基石。就像逛街走錯路一樣,走錯了,返回來走另一條就好了。這次走錯,記住經驗,下次就不會走錯了。
最後,送給大家我很喜歡的繪本當中的一段話,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