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前陣子每天可以發一篇文的速度,十一月似乎成了周更的頻率,倒也不是不知道寫什麼,反而是因為發生太多事,太多事都想記錄,腦袋瓜想著想著就覺得負荷好大,然後......就十一月中了(笑)。
十一月是我的生日月,這個月過後,就正式邁入二十四歲了,想起2020年的這個時候,我做著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一份相較於周遭朋友來說,薪資待遇不錯、工作內容不錯、職位頭銜不錯的工作。不過,卻也是之於社會新鮮人來說,壓力山大的工作,尤其我的個性又相當容易「自責」。
小時候老師在講台上罵人時,我會很緊張,心想一定是我不乖,所以害老師破口大罵;國高中時期開始有思辨力後,走在街上,如果看到街友、坐輪椅的人,一定是下意識反省自己是不是過得太好、太不知足(有時候還會煩惱到厭食,因為我會覺得我不夠努力,所以沒資格吃飯。但爸爸無論如何都要叫我吃一碗飯後,我居然超餓欸?!然後就吃了兩碗......XD 然後吃完心裡還會感嘆,人類真是七情六慾又渺小的微不足道的生物);上大學後,更明顯感受到每個人都是「鮮明而獨立」,於是在工讀的經驗中,會氣憤於那些仗著職位權勢的公務員、會覺得自己不「聰明」無法替社會做些什麼而只好想著活在當下。直到接觸社會學後,一切似乎都有解答了,我終於不會每天活在自責的情緒裡,而能好好觀照自己,並且去意識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但是,接觸社會學後,我為自己築起的社會觀以及善待自己的方式,一下子被這份工作給摧毀了,隨後,又落入每天自責的情緒裡。我會因為主管生氣吃不下飯、我會因為隔天要接待講師睡不著覺、我會因為合作破局而覺得都是我害的。嗯。就是這麼病態。可能有人會說:「不就是一份工作而已嗎」對,所以我離職了,不過這一年來,我都無法好好地說服自己放下這個心魔,總是又會突然的覺得:「抗壓性怎麼會這麼低」,直到這個月,我才終於找到一個(短時間內)無法再反駁自己的解釋。
人低落的時候,就會開始胡思亂想,想著逃離、想著懦弱、想活著的意義。人類活著其實就是消耗社會資源、消耗地球資源而已,那如果活得很痛苦,為什麼還要活著?不過卻也因為痛苦,所以很「真實」的感受到自己「真的」「活著」。
上面這則貼文,是十一月初時,從低落轉向釋懷的正向思考過度期,是呀,如果沒有痛苦做比較,那快樂有什麼意義?如果一生順遂,該如何找到想要實踐的生命價值?雖然低落的情緒很惱人、很討厭,但正是因為有著「厭惡痛苦」的感受,才得以感受到自己真實活著的存在。
因為很害怕變成小時候討厭的大人,所以時不時的就會去思考「長大」的意義與定義,以前總以為長大是思想獨立,是行動獨立,然後是經濟獨立,但是最近發現,其實「長大」這件事情,不是動詞,它不會因為人經歷了「長大」這件事而變成另一個煥然一新的樣子,長大不會讓一個人改變,而會讓一個人更像自己。
怎麼說呢?因為在長大的過程中,那些我們經歷過的人事物,好的、壞的感受,都會影響著往後我們做的每個決定,像是:我想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我不想像他一樣暴躁、我想要做一份可以善待很多人的工作、我不想做餐飲業、我想做教育、我不想當老師、我或許可以去當記者、我不喜歡高壓的工作環境、、、然後我們就在肯定自己、否定自己的過程中,認識了自己。
所以我們該去思考的從來都不該是「想做什麼工作」,而應該去思考「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因為思考想做的工作會侷限在現階段的社會氛圍亦或科技所能及的領域,然而,若打從一開始就去思考想過的生活是什麼,那我們面對的問題會從「找一個工作」變成「創造一個工作」。是不是很振奮人心啊!
才不呢,小時候我們總想著要改變世界,長大的過程中,卻是所有人都叫你要「適應社會」,所以我才會在貼文的第一行提及「我沒有特別喜歡哪裡,只是不喜歡這裡」因為離開,只是因為失望,因為離開,只是因為想遠離那些叫你安居樂業的聲音。那些聲音沒有不好,只是裡頭沒有我想過的生活。「我沒有特別喜歡哪裡」其實也是我不知道我想做什麼工作的意思,「只是不喜歡這裡」意旨不喜歡現有的社會網絡與氛圍。那我還能逃到哪裡呢?我能做的,只有討厭自己。
所以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其實「活著」這件事本身,真的不構成意義。有意義的是我們在經驗生命這段旅程時,所擁有的感受,人生的意義是關於體會、關於品嚐這個滋味。
後記
會寫篇雜記是因為,今天真的過得太快樂了,而這個「快樂」又是非常平穩而踏實的。
過去幾年我完全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網路成癮者,但是再回到思考「活著的意義」這件事時,突然頓悟為什麼要花時間在非常快速的社群媒體上,譬如 Instagram 的二十四小時限時動態,值得向全世界分享的事物如果只值得存在未來的二十四個小時,那它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在快時尚、資訊混雜的時代裡,我們真的還要在僅存的私人時間裡繼續參和嗎?
當然,社群媒體對現代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交流媒介,我有時也會用電腦線上版登入瀏覽,但已經將近兩個月沒有出現在我的手機介面上了。時間拉得越長,對網路世界的社群依賴度逐漸降低,也拿回更多時間分配的主導權:花時間在感興趣的事物上,而非花時間瀏覽別人的人生。
而今天,會特別想起這件事是因為,中午老師請客在外面吃,吃完中餐又去一間以人頭計價的咖啡廳,然後突然想起昨晚有掛漲停價要清倉「入袋為安」,居然就全部成交了???下午就自行前往同學家討論報告,在她家吃了手工的優格奇異果蛋糕,結束之後五點開始等公車,到六點半抵達學校,然後七點到八點去了球場參加網球社團課,結束後去學校附近吃了晚餐。
以上這個行程,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會在每一個地點、每一個事件發生時「打卡上傳分享」但因為卸載了,所以我沒有做這件事,也因為逐漸降低社群依賴度,我也是到吃晚餐時才想起這件事:「欸?對齁?我以前不是都會打卡嗎?有進步哦~~~」
與其讓值得分享的美好事物消逝在未來的二十四小時,我更喜歡沈澱過後帶給自己有所反思的事件,哪怕只是和路人的一個眼神、一場閒話家常、一次久違的公車運輸,都讓我省思做人的態度、療癒身心,又或者重回高中的通勤時光。
這週二下午的課堂,雖然上的是歷史學的田野調查,但是老師所分享的實察經驗,卻令我覺得受用終生,老師說:「那些你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正是爬梳脈絡最重要的關鍵,很多時候你覺得它沒用,是因為你不知道你到底要做什麼,所以你找不到你要的東西,當你清楚知道自己的方向,那所有東西、所有資料,就算再破舊、再混亂,都能成為突破現況的線索。寫文章是一個自問自答的過程,在書寫的過程中,你會不斷反問自己,寫著寫的,答案就出來了」。
「寫著寫著,答案就出來了」這就是我為什麼喜歡方格子的原因,因為很多問題是自己幻想出來的,但是每當我把方格子的編輯頁面打開,儘管在一開頭會覺得思緒很混雜,不知道該怎麼整理,可是鍵盤敲著敲著,居然就完成了一篇文章,而我也經常閱讀自己發佈過的文章,因為有時候會在現實生活中經歷一些挫折就誤以為天要塌了,回頭看看自己梳理的價值觀、自己自問自答的過程,就瞬間覺得釋懷多了。
開戶一年來,終於感受到什麼叫賺錢了......(痛哭流涕)
同學做的優格奇異果蛋糕(備受款待的一天,從早到晚吃吃喝喝,幸福到覺得「日子真的可以這樣過」嗎?)
父母的責任是學會放手;小孩的責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闖蕩世界時,讓父母安心。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假若不分享,怎麼會全部都拍照呢?其實,我是拍給家人看的,適時的傳遞一些生活訊息給父母,讓他們感到安心,也是身為小孩的責任。那些乍聽之下趨於阻撓意味的叨念,其實都是為了遠在異鄉的所懸著的一顆關愛之心。
父母的所有阻撓,都是怕孩子吃虧,而孩子該做的,是發出讓家人放心的訊號。假若我們想做的事都得不到親人的支持、說服不了最親近的朋友,那我們該找的,是決心。
-圓滿的一天落幕-
-The End-
白露未晞,四季予你。偷每天一點點的時光消磨,在時鐘的硯盤裡,把心血滴盡。
我是予晞,我們下段旅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