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演技(Abhinaya)的種類

Abhinaya是由一個梵文的字首Abhi(在即的、當下的)以及字根ni(帶出、傳達)組成,所以它的意義便成為「將當下的劇本和狀況,傳達給觀眾」的一門藝術。
內容多以世俗情愛為主題的梵文經典《詩歌之鏡Sahitya Darpan》定義表演應為「模仿、或將角色當下狀態以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方式(透過肢體或心理)用戲劇的方式視覺化重現」。
當我們把「觀眾」納入考量的時候,就會發現模仿與重現在美學意義上的重要性。abhinaya的本質是在向觀眾展現戲劇的美麗、激發觀眾不同的感動與感受,透過演技,傳達情緒與各種角色經驗,這是文字無法做到的。可以說這個演技是為了觀眾而存在的。Abhinaya在英文被翻譯為acting,表演或演技,然而對印度戲劇而言「演技」的涵義比單純的表演技巧來得豐厚許多。
婆羅多摩尼在《劇論Natya Shastra》將演技分為四個類別:
1. 肢體語言 Angika Abhinaya
Ang指的是四肢或身體的一部份。以身體的某個部位展示演技的方式,稱為肢體語言Angika Abhinay。舞台上的肢體語言與尋常略有差異,常有不同程度抽象化與美化的修飾,在《劇論》及其他古老經典中,針對身體、肢體、以至指節不同的動作皆有細膩的區別與說明(頭手眼眉等,會在後面的章節介紹),這些基本上為演員在舞台上的各種肢體表現,做了概括性的規訓。
附註:或許對大家有幫助的肢體語言練習.中性面具Neutral Mask (見影片示範)有興趣的話可以搜尋樂寇的默劇訓練方法或詩意的身體
2. 聲音表演 Vachika Abhinaya
Vacha指的是演說。Vachika Abhinaya意指口頭上的言詞表演,或模仿重現。聲音訓練包含正確的發音、唸詞的抑揚頓挫、腔調、以及節奏感。聲音表演應用最廣的場域是在戲劇演出中,然而對於在舞台上必須吟誦舞訣的卡達克舞者來說,聲音也是日常訓練不可缺少的一環。
註1:推薦陳威宇老師的聲音表情,以舌頭位置來放鬆平時難以注意到的喉部肌肉,當然還有更多很棒的方法,可以參考陳老師的訓練中心Mr. Voice,參考這個影片看看老師怎麼解釋聲音。
有耐心的話也可以先觀看另一位老師的分享和綜合評論
註2:謝淑文老師也是我很喜歡的聲音訓練老師,她的訓練單位是史多利歌唱戲劇中心,也會在松江南京站的歌舞浪潮客座指導
3. 造型技巧 Aharya Abhinaya
一切發生在休息室的,諸如服裝、化妝、髮型等等掩去演員本身的性別、種族、宗教、階級或社會階層,以外在的裝扮來幫助塑型角色,賦予並加強角色身份的說服力,這些在外表上的功課一概稱為造型技巧Aharya Abhinaya。
4. 面部表情 Sattvika Abhinaya
面部表情指的是以臉部來表達人生常見的八種精神狀態:麻痺無力的停頓狀態(Stambha)、汗水淋漓的奮勉狀態(Sweda)、毛骨悚然的緊張狀態(Romancha)、因應情境的音質狀態(Vaiswarya)、用力喘氣或發抖哆嗦的恐懼狀態(Vepathu)、臉紅或臉色蒼白的臉部顏色狀態(Vaivarnya)、落淚(Ashru)、以及昏厥狀態(Pralaya)。
sattva的意思是起源於腦中。面部反映思想,因此面部表情是透過表現不同心境,來傳達所要說的故事的一門藝術。婆羅多摩尼在《劇論》指出,其實整個身體都可以傳達內在的心理感受,但臉部表情是最重要的傳達途徑。
讀本系列原為我們古典舞學生的訓練之一,然而我們希望更多人瞭解北印度樂舞文化因此公開分享,歡迎引用,唯請來信告知並註明出處。本系列架構大綱與主要內容來自 Puru Dadheech的Kathak Syllabi,唯因成書較早,些許內容在請示師父 Mahua Shankar 後略有調整,若有不足之處望請海涵並來信指正,謝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