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
最近有一個名詞相當火熱,我們時常可以從電視或報章雜誌等媒體上看到它。是的,我相信有人已經猜到了!沒錯,就是「
新常態」(The New Normal)。
老實說,「
新常態」並不是一個新名詞,早在2007至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時,就有人用它來形容全球經濟大衰退之後的日子。意思是原本大家的生活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導致不正常,就算衝擊慢慢地消褪了,生活也逐漸回歸正軌,卻已無法再回到以前同樣的生活,而變成一種新型態的「正常生活」。
只不過以前談到「新常態」,顯而易見是受到全球性的經濟衝擊;如今,卻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重大影響。
這兩個月,很多人跟我一樣work from home。也因為大家足不出戶的緣故,很多的實體活動都被迫搬到線上進行。除了極少數的原因(好比購物、看病)需要外出,相信各位朋友待在家裡的時間都被拉長了。
很多人開始穿著短褲在家裡辦公,Google Meet或者Zoom變成大家朝夕相處的夥伴。別說到咖啡館喝杯咖啡這麼簡單的事情都辦不到,我也已經快兩個月沒有見到任何朋友了!我們渴望解封,早日得以回歸正常的生活,但冷靜想想,這真的是一種新的常態嗎?
按理說,我應該很習慣這樣的生活節奏。因為身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早在這兩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前,我就已經時常在咖啡館、便利商店或任何可以上網的地方工作了,平常也會透過各種即時通訊軟體和親友、客戶聯繫。保持社交距離對內向的我來說,不應該是恰如其分的事情嗎?但為何現在還會覺得不自在?覺得快要悶壞了?
今天下午抽空測試直播軟體,在臉書上錄了一段短短幾秒鐘的影片。結果有好幾位朋友留言,說我變瘦了!因為宅在家的關係,不只是心情會受影響,連帶大家的身形也開始有所變化⋯⋯頭髮變長了,指甲也變長了,無論變胖或變瘦,是否也「回不去」了呢?
仔細想想,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愈來愈快的連線速度,還有已經大量佔據我們日常生活的社群媒體,似乎並沒有讓大家的生活變得舒心,反而讓我們彼此更加地疏遠。這也讓我開始思考,要如何迎接未來的「新常態」?
布蘭多・安布若斯諾 ( Brandon Ambrosino )說得很好:「所以新常態是我們有點想回到過去的生活,但也有點不想。我們希望生活依舊,但我們也希望有所改變。我們想要回歸正常,但我們內心深處知道,我們的旅程不會是一次完全的回歸或完全的重新啟程。」
除了電商、航運等少數行業趕上難得機遇而蓬勃發展,各國普遍面臨了經濟大幅衰退的局面,失業與物價高漲等問題,也會愈演愈烈。但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換個角度思考,在這場全球疫情的肆虐之下,能夠倖存便已萬幸。
《
憂慮治療》(The Worry Cure)一書的作者
羅伯特・萊希(Robert Leahy)博士指出,我們對生活的期望應隨著新的現狀而改變。我喜歡羅伯特・萊希博士的建議,可以
把生活看成是一個故事。而看似無序、混亂的當下,則可視為一本書中的某個章節。
他說:「如果您把生活看成一系列的章節,那麼客觀地說,本章是艱難的一章。但我們不會永遠都在這一章,並非所有章節都必須精彩。」
是的,「新常態」已無可避免,讓我們一起勇敢地面對它、擁抱它!希望大家都安好,也期待未來的人生旅程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