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發的信都沒人要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難道職場上大家真的都那麼勢利眼嗎?

我:「Y君,請問一下我禮拜一請你問客戶的決定,客戶回覆了嗎?」
Y君:「是的,我已經發信過去了,但客戶都沒回應」
我:「那你有再詢問客戶狀況嗎?」
Y君:「我等下馬上就詢問」
我:「我看一下你發的信件好嗎?」看了幾句、我馬上就懂為何Y君這類工作者總是得不到回饋了。
「嗯...請cc我,我來催促客戶一下」我說

過了幾個小時

Y君:「主管,客戶回信了,他說...」Y君就把我已經看完的email再唸了一次給我聽
Y君:「還是你出馬比較有用,像上次廠內某某某也是只回你的信,果然是搬出職稱才有用...真現實呀」
我:「無論對客戶或其他平行部門的同事來說,我都是管不到他們的人,我相信他們絕對不會是迫於職務上的壓力而回應我。想得到回應有些小技巧,我分享給你。」


raw-image

結論、給、拿

不知道是台灣教育對於論述的文章教育較不重視,或是時代的演進導致人人追求懶人包,總之我發現很多職場工作者的論述方式毫無章法、想到什麼說什麼。
如果我是收件者,我也會因為看完信件跟簡報之後腦中衍生過多疑問以及無力感導致沮喪跟微憤怒。

我自己幼小時期也學過起承轉合的作文方法,但說實話這方法對於「有效率地」論述事實跟解決問題幫助真的不大,倒是比較適合在啟發、教育、學習類的文章。

因為這類架構適合人類愛聽故事的腦袋。起:起心動念遇到了甚麼契機;承:承蒙這契機的恩典找到了機會;轉:轉折跟波瀾產生,緊緊地揪住人心;合:合和超凡脫俗,落款。然後讓人心受到些啟發。

但職場上,無論應對客戶或同事,大家都是聚在一起解決問題的。這類文章架構如果無法迅速解決問題,自然就無法得到青睞。
相同道理,利用解決問題能力低落的工具來分享心事佐以溫和的態度來溝通,即便受挫或已讀不回也請不要對職場灰心,你應該要很清楚你就是來交朋友的。

所以我這幾年來常教導我的夥伴們、寫信跟簡報就是「結論、給、拿」

結論:針對對方真正的需求做出妥切的回應
:針對你自己提出的結論給出支持的證據跟工具
:驅策對方採取行動,做出符合我方需求的回應

我相信聰明的你已經發現:
結論是用來解決對方的Why(Fit the demands & the purpose)
是提出支援我們解決方法的工具(How to help)
是積極進攻,不停留在我回答完畢即下班的階段(What to get)
亦完全符合我們先前提到的PM思考邏輯三步驟

結論、給、拿的誤區

雖然這幾年我常教導我的夥伴們如此寫信跟簡報,甚至請同仁先寫好草稿後,我一步一步修改並且列出架構跟思考邏輯,但我發現有一些誤區還是值得特別指出來,因為顯然是許多人都會犯的錯誤。

結論僅回答Yes or No,反正客戶問有或沒有、問對或不對?
我照實回答了、這就是結論。

我做過一個例子,當有人向您借一枝筆,你會問他為什麼嗎?也許會、也許不會。
但當有人向您要頭痛藥,你會問他為什麼嗎?你有很高的機會會關心他,也會好奇為什麼他知道我有頭痛藥?為什麼他先問我借?

有時候我們回答簡潔,是因為解決這件事對我來說太簡單了(就像借支筆給陌生人一樣),我根本不放心上。借我好嗎?好!
如果對我有點特殊、有點難度,那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被激發起好奇心。

可是結論句是針對對方真正的需求做出妥切回應,根本不應該受到自己付出成本多寡而影響,越是專業的PM要越注意自己有無淪落到這類日常工作的傲慢,對於市場的需求面漸漸脫節。

對方將問題列點,我就根據問題將回答一題一題寫在下方,跟寫考卷一樣清楚。

寫信跟簡報的特質就是可以One for All,你只要花一次時間,就讓全部人能得到相同品質的資訊;但好的架構(給論、給、拿)的信件跟簡報除了傳遞正確的資訊之外,還能肩負一個很難得的工作:借到資源(時間跟腦袋)

迅速讓聽眾進入狀況,借到聰明人的時間腦袋
就是大神願意花時間幫我想怎麼解決問題啦!

列點回答的信件「很難」讓一起在信件裡的所有人搞清楚狀況,所以也不會借你時間跟腦袋。因為這種資料整理的方法跟人類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不同,這些資訊沒有分類跟結構,只是條列式的資訊罷了。

犯了Q&A問題的信件除了無法更積極的吸引全宇宙的資源跟力量來幫助自己,其實還有很大的一個隱憂喔、就是沒有立場

我記得我自己親身無數次的經歷,這類Q&A的問題若持續了數個月之後,就會開始有一些重複的問題出現,如果你的回答有些許出入,那就會衍生釐清這些落差的問題,總之相當沒效率。

此時如果對方主管覺得這事件已處理過久,想要發脾氣時,他很容易責怪我方沒有立場,對於要解決的問題沒有想法,都是客戶在想辦法(在問問題)。

這不能怪他的反應,就像我之前提到過而你已經學會的,Q&A的回答方式並沒有解決客戶真正的需求(而且這種長達數月的條列式來回信件一定是相當複雜、三言兩語很難說清楚的case啦...)當他需求沒被滿足、問題沒被解決,生氣還算是最基礎的後座力而已。

基於以上理由,當我聽到一些過於簡化的是非題式資訊傳遞回報時,我常會要求自己跟對方去了解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因為世界上沒有那麼簡單的是非題跟Q&A

  • 他只是想知道...
  • 應該是說...
  • 我猜...
  • 他不願透漏...

小心這些發語詞,我自己以前也常說,但這類口頭禪會讓我忽視客戶真正的需求,落入日常工作的傲慢。連借一枝筆都有需求,你怎會相信他只是想知道「是或不是?」
簡單的也許是我們的腦袋。


Y君:「感謝,受益良多。對了,晚上聚餐我可能不能去了,我老婆昨晚有點發脾氣,我今天想早點回家。」
我:「喔還好吧?發生甚麼事呢?」
Y君:「我猜她應該不想說啦,昨天她傳訊息給我,她只是想知道我幾點到家,應該是說她想知道我幾點離開辦公室?誰知道我默默回到家後、她一看到我就生氣了...」

「嗯...」我在想:要不要再寫一篇為何我老婆跟小孩都不理我啊?


商科PM是擁有十餘年以上經驗的IC設計業PM主管,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一點點幫助,請記得按下追蹤跟「免費連擊下方5個讚】喔。
《免費註冊一般公民,推薦人請填tomatochuan喔,好人一生平安呀!》。
如果願意每月贊助150元,鼓勵更多的創作,歡迎用此連結加入Likecoin讚賞公民。 這裡的文章跟資料主要是為了以下需求所設計、歡迎追蹤跟轉發(請務必標示出處) - 經常會遇到學弟妹詢問面試技巧
- 準備公司新進人員的內部教育訓練
- 面對組織內中階主管的晉升培育計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商科PM的沙龍
157會員
59內容數
針對PM職涯五個階段更深入淺出的介紹
商科P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1/11
【經理人必備五種心態】這篇經典文章,符合我的「PM思維邏輯」中, 由【Why>>How(外)>>How(內)>>What】的思維邏輯, 本質上就是不斷「由內而外」、「以終為始」的成熟心態。
Thumbnail
2023/11/11
【經理人必備五種心態】這篇經典文章,符合我的「PM思維邏輯」中, 由【Why>>How(外)>>How(內)>>What】的思維邏輯, 本質上就是不斷「由內而外」、「以終為始」的成熟心態。
Thumbnail
2023/07/02
這篇文章要討論的主題:「權力的來源」。 是的,我要從「力量」的權力,來分析它的來源。
Thumbnail
2023/07/02
這篇文章要討論的主題:「權力的來源」。 是的,我要從「力量」的權力,來分析它的來源。
Thumbnail
2023/01/26
當情境「非常不利或非常有利」時,具「任務導向」的領導者較能發揮影響力。 當情境「中等有利」時,具「關係導向」的領導者比較能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2023/01/26
當情境「非常不利或非常有利」時,具「任務導向」的領導者較能發揮影響力。 當情境「中等有利」時,具「關係導向」的領導者比較能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最近好厭倦!我想我已經快放棄"努力工作"也想放棄"認真學習"的心情。 客服,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遇到問題應該要試著找出問題,而不是把問題丟給別人,而我們家的客服往往不會的問題會先問其他人,然後再不會,會來詢問我們部門。 但詢問也要試著學習,不是嗎? 還記得A客服嗎?在【有時對於【職場】,只能選
Thumbnail
最近好厭倦!我想我已經快放棄"努力工作"也想放棄"認真學習"的心情。 客服,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遇到問題應該要試著找出問題,而不是把問題丟給別人,而我們家的客服往往不會的問題會先問其他人,然後再不會,會來詢問我們部門。 但詢問也要試著學習,不是嗎? 還記得A客服嗎?在【有時對於【職場】,只能選
Thumbnail
身為生產者,沒有回應也是一種回應。 不過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 畢竟世界上有高達70%的人類是生產者這個類型🤣 其實這個論點很早就有不少人在討論 但大多數發問方都沒辦法接受「沒有回應」的這種回應 都會希望心裡有個底,比較安心⋯⋯ 好的,言歸正傳, 近期搜集了三個,我覺得沒回應也是一種回應的例子 記
Thumbnail
身為生產者,沒有回應也是一種回應。 不過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 畢竟世界上有高達70%的人類是生產者這個類型🤣 其實這個論點很早就有不少人在討論 但大多數發問方都沒辦法接受「沒有回應」的這種回應 都會希望心裡有個底,比較安心⋯⋯ 好的,言歸正傳, 近期搜集了三個,我覺得沒回應也是一種回應的例子 記
Thumbnail
這幾年服務企業主的過程, 三不五時的會聽到企業主或管理者問類似的問題: 「到底員工怎樣才會有急迫感」 「員工怎樣才會明白我經營的辛苦?」 「員工都好像不在乎,好像公司好壞都不關他們的事」 通常我都會靜靜聽完之後,回答他們說, 「對,他們不會有這些感覺」 我有個客戶就是個精闢的例子,
Thumbnail
這幾年服務企業主的過程, 三不五時的會聽到企業主或管理者問類似的問題: 「到底員工怎樣才會有急迫感」 「員工怎樣才會明白我經營的辛苦?」 「員工都好像不在乎,好像公司好壞都不關他們的事」 通常我都會靜靜聽完之後,回答他們說, 「對,他們不會有這些感覺」 我有個客戶就是個精闢的例子,
Thumbnail
我常常在想,每天早上出門上班的大家,心情是什麼。 上個月我在滑手機時看到一段話:「我不是稀罕這份薪水,這只是支付我追求夢想的零用錢,我的夢想是離職。」,當下我真的從內心發出了笑聲,對,好像說出心裡話一樣,我不想努力。 努力,有時真的是好累。 認真,有時真的是多餘的 但我還是知道來上班,還是要用心才行
Thumbnail
我常常在想,每天早上出門上班的大家,心情是什麼。 上個月我在滑手機時看到一段話:「我不是稀罕這份薪水,這只是支付我追求夢想的零用錢,我的夢想是離職。」,當下我真的從內心發出了笑聲,對,好像說出心裡話一樣,我不想努力。 努力,有時真的是好累。 認真,有時真的是多餘的 但我還是知道來上班,還是要用心才行
Thumbnail
説出影響力,你需要更多的心機。 根據影響力大師羅伯特. 西奧迪尼的研究,在向他人請求時,使用「因為」詞彙,便能提升對方答應的比例。 最近疫情趨緩,JOYCE公司也陸續接到一些職缺委託,當然也包含年初介紹去新公司上班的人選,近期因故離職而產生的職缺遞補。 人選剛去新公司的一個月,公司的顧問,包含Joy
Thumbnail
説出影響力,你需要更多的心機。 根據影響力大師羅伯特. 西奧迪尼的研究,在向他人請求時,使用「因為」詞彙,便能提升對方答應的比例。 最近疫情趨緩,JOYCE公司也陸續接到一些職缺委託,當然也包含年初介紹去新公司上班的人選,近期因故離職而產生的職缺遞補。 人選剛去新公司的一個月,公司的顧問,包含Joy
Thumbnail
一些待人處事的態度與解決之道卻是能不能讓一件事情被順利推動有時候很關鍵的背景因素之一。
Thumbnail
一些待人處事的態度與解決之道卻是能不能讓一件事情被順利推動有時候很關鍵的背景因素之一。
Thumbnail
難道職場上大家真的都那麼勢利眼嗎?   我:「我看一下你發的信件好嗎?」看了幾句、我馬上就懂為何Y君這類工作者總是得不到回饋了
Thumbnail
難道職場上大家真的都那麼勢利眼嗎?   我:「我看一下你發的信件好嗎?」看了幾句、我馬上就懂為何Y君這類工作者總是得不到回饋了
Thumbnail
你沒發現嗎? 別人「用說的」,你就覺得他陳腔濫調的說教,沒新梗!懶得聽!        所以說嘛!一個人,若決心沉淪,我們說破了嘴都沒用。你越說,他越火大,恨死你了……這種故事其實很多,我們何必把他人的人生背在自己的身上,笨死了,又吃力不討好……     
Thumbnail
你沒發現嗎? 別人「用說的」,你就覺得他陳腔濫調的說教,沒新梗!懶得聽!        所以說嘛!一個人,若決心沉淪,我們說破了嘴都沒用。你越說,他越火大,恨死你了……這種故事其實很多,我們何必把他人的人生背在自己的身上,笨死了,又吃力不討好……     
Thumbnail
當需要別人幫助時,一開始就把你的意圖交代清楚,這應該是很簡單的事吧,是這樣嗎? 這種不管在日常生活中,或是有時候會在網路上看見,看似只需要簡單回應的問題,但對於自身狀況毫無描述,或只有偷懶到極點的形容,讓接收到訊息的我們不知該做何反應。
Thumbnail
當需要別人幫助時,一開始就把你的意圖交代清楚,這應該是很簡單的事吧,是這樣嗎? 這種不管在日常生活中,或是有時候會在網路上看見,看似只需要簡單回應的問題,但對於自身狀況毫無描述,或只有偷懶到極點的形容,讓接收到訊息的我們不知該做何反應。
Thumbnail
每次問學員為什麼想換工作時,總是有人說做事要對事不對人,不能因為人不同態度就不一樣,離職的原因大部份是遇到主管或同事,說的和做的不一樣、總是會有圈圈、都不聽別人的建議、只會質問不會幫忙,一忍再忍後就離職了。說的時候氣還在,彷彿離職這件事對方要知錯才對。  事實上,說這些的學員本身也是對人不對事,否則
Thumbnail
每次問學員為什麼想換工作時,總是有人說做事要對事不對人,不能因為人不同態度就不一樣,離職的原因大部份是遇到主管或同事,說的和做的不一樣、總是會有圈圈、都不聽別人的建議、只會質問不會幫忙,一忍再忍後就離職了。說的時候氣還在,彷彿離職這件事對方要知錯才對。  事實上,說這些的學員本身也是對人不對事,否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