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只想入太廟的文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友人跟我說,我負責的專欄作者蔡瀾(幾乎是轉載蔡先生2010~2021年在蘋果日報、飲食男女、壹周刊上發表的舊文)在近期香港書展的講座上,提及了自蘋果退出市場以來,他無報可讀的“感想”。我驚訝,依蔡瀾的性格不可能說出狠話。後來聽了演講內容,才大悟,哦,原來是輕描淡寫點評了香港報業。無非錯字、排版等形式上不如從前云云。
金庸辦報固然有一手,但比起黎智英的辦報和個人政治精神,後者是更接近歐美自由主義性質的。你看蘋果接待大廳張掛哈耶克等自由主義大將的肖像,就很能彰顯黎的思想意識是比金庸高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甚至可說遠甩金庸。
我以前不甚欣賞黎智英,除了是少不更事,被主流話語牽著走,認為“文以載道”,作“正經文章”的人才是正道,畢竟壹集團旗下的刊物,極大部分都充斥著腥膻色;此外,我當時更有一顆金庸的“文人”心,自詡道德高尚,但如今,我以為所謂文人心,更多的是趨炎附勢的小人心。
後來每每看到有人借用金庸小說來談正義,或者談論馬來西亞政治的時候,我都嗤之以鼻。我不否認金庸在小說裡的政治意識高於他做為一個知識分子的政治意識,但別忘了,金庸在他的任何一部小說裡,都是當時為討好看官而寫。因此不難發現他的小說,初期中期和晚期的各種原始版、修訂版、再修訂版的政治意識形態都在變來變去。
這種改變,尤其是因應時代而調整的意識形態,在文學的立場上是很低俗的做法。作為一個文學家或政治思想站穩立場的人而言,是不會輕易去改變自己的創作初期的立場和態度的(當然,金庸小說的不斷修訂也跟其發行和版權利益有很直接且大的關係)。就我自己的立場來看,金庸的幾次大幅度修改,對於能獨立思考擁有自由思想的人而言,都會警覺意識金庸對自己的文本進行修改,是一件非常下流的事,並且嚴重違背了他在小說中塑造的武俠精神。
至於蔡瀾,相較於倪匡、陶傑等人,蔡瀾是更圓融狡猾的。他懂得避重就輕,即使黎智英在蘋果被中共的政治魔抓干涉的後期曾與蔡瀾有過幾檔飲食節目,節目中,黎智英總是有意無意的談到自己當時所處政治處境的險惡和苦難,蔡瀾則揮揮手,說自己只談風月,不說政治。
當然,我們能夠接受蔡瀾拒絕在檯面上談政治是能被理解的,甚至是明智的,以免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煩中。但看在我眼裡,蔡瀾此舉不過是狡猾的處理態度。至於其好友倪匡對於反共的堅決態度,幾乎可謂表裡如一,這是蔡瀾怎樣都及不上的。
只談風月,不說政治。不由得讓人想到老舍的《茶館》。中國社會或者說華人世界,面對政治,依舊被奴役得比西方封建制度下的奴隸還不如。金庸等人便是這一類人。當然,這也確保了他們的利益不被侵害,左右逢源。或者,更準確的說,他們的態度才是最正確的,因為最終可以“配享太廟”。一旦入得當下時政的“太廟”,一切都是值得的。
越是政治打壓的時代,越能看清知識分子的臉孔。民智乍看已開,但昏庸依舊未醒。當友人盛讚蔡瀾批判沒有蘋果日報的香港之後,我一笑。或許,蔡瀾談舌尖上的香港還比較能夠擊中核心要害,真的不要問他政治問題,否則得到的是一套花拳繡腿的話術。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65內容數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現象觀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igel 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好吧,既然母親買了一堆食材,雖然她很不想吃雞油飯,但我很想吃,於是我就用了50分鐘,把這頓客家人做的,不是海南人做得海南雞飯給整出來!
人生在世,沒有人不與任何存在物結緣,只看緣深緣淺;在所有的物當中,當新物變舊物最多的,而又沒有被立刻丟棄的,往往是書以及夾在書裡頭的一些單子……
說起張愛玲,我印象最深刻的並非那些著名的小說,反而是很早期,還在中學時候因聆聽有聲書而接觸到的《愛》。成年後,我很好奇,《愛》究竟是散文隨筆?抑或是張愛玲的極短篇小說。裏面的每一字每一句讀起來真實,但作為敘事旁觀者,張愛玲又將這篇文章寫得極小說化……
談起『花露水』,台灣中青年的第一印象或許是放在廁所的,對於中國大陸人而言,則是老牌子或者是上海印象。追溯起『花露水』的製作和中國人對香味的品評,也僅僅從清末民初起而不知只要一切與香味有關的,古人可是一點都不輸我們……
中國崛起對華人確實有極大幫助。但,華人渴望的是自信、自由、民主的經濟強國中國。動輒以外國勢力干預中國政治這落伍說辭,繼而以此為由打壓報社、異議分子,類似的極端作為,讓人咬牙切齒!
小時候的睡眠不是這樣的。一頭栽在枕頭裡,風扇和幾個兄弟姐妹共用,雖然覺得熱,但還是是睡得很飽很飽。隔日起來,精神飽滿。一點也不像現在。
好吧,既然母親買了一堆食材,雖然她很不想吃雞油飯,但我很想吃,於是我就用了50分鐘,把這頓客家人做的,不是海南人做得海南雞飯給整出來!
人生在世,沒有人不與任何存在物結緣,只看緣深緣淺;在所有的物當中,當新物變舊物最多的,而又沒有被立刻丟棄的,往往是書以及夾在書裡頭的一些單子……
說起張愛玲,我印象最深刻的並非那些著名的小說,反而是很早期,還在中學時候因聆聽有聲書而接觸到的《愛》。成年後,我很好奇,《愛》究竟是散文隨筆?抑或是張愛玲的極短篇小說。裏面的每一字每一句讀起來真實,但作為敘事旁觀者,張愛玲又將這篇文章寫得極小說化……
談起『花露水』,台灣中青年的第一印象或許是放在廁所的,對於中國大陸人而言,則是老牌子或者是上海印象。追溯起『花露水』的製作和中國人對香味的品評,也僅僅從清末民初起而不知只要一切與香味有關的,古人可是一點都不輸我們……
中國崛起對華人確實有極大幫助。但,華人渴望的是自信、自由、民主的經濟強國中國。動輒以外國勢力干預中國政治這落伍說辭,繼而以此為由打壓報社、異議分子,類似的極端作為,讓人咬牙切齒!
小時候的睡眠不是這樣的。一頭栽在枕頭裡,風扇和幾個兄弟姐妹共用,雖然覺得熱,但還是是睡得很飽很飽。隔日起來,精神飽滿。一點也不像現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林志龍的臺灣武俠傳說公司最近上架一批老武俠電子書,都以臺灣著名武俠作家的作品為主。 由於臺灣過去的武俠小說出版業者常常張冠李戴,弄得版本問題一塌糊塗⋯⋯
Thumbnail
本書是作者楊照對金庸作品的全新解讀,將初識的美好濾鏡摘下,用深入且嚴格的文學評析方法,重新「檢驗」金庸作品。這部《金庸的武林》一翻頁,彷彿又讓人回到求學階段時初讀金庸的美好時光......
Thumbnail
蔡公奉還年近不惑而無妻⋯⋯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李光耀觀天下》 一般民眾和政治菁英的觀點有時是不同的。 愛也罷,恨也罷,70年的經驗加上已無須再證明什麼,展望前方,就未來的世界格局提供了質樸清晰的觀點。李光耀描述了一個在不可阻擋的崛起道路上,仍然癡迷於中央集權 的中國;一個儘管具有永不言敗的活力,卻必須分享其支配地位的美國;以及一個掙扎著...
Thumbnail
提到武俠小說,我必先想到金庸老師的作品。其實我小學時期也曾拜讀古龍《流星蝴蝶劍》,奈何我太習慣金庸的文筆與風格,未懂得欣賞古龍細膩的內心描寫,繼而擱置了其他作者的武俠小說😥所以這次閒話只是聚焦到金庸作品。
Thumbnail
四十歲以上的台港東南亞華人的青春歲月裡,總有一塊是金庸駐留的。 而我,是高中開始結緣的。當時金庸還未解禁, 鹿鼎記封面書名是"小白龍 司馬翎著"。楊過跳下絕情谷就再也沒上來呢!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林志龍的臺灣武俠傳說公司最近上架一批老武俠電子書,都以臺灣著名武俠作家的作品為主。 由於臺灣過去的武俠小說出版業者常常張冠李戴,弄得版本問題一塌糊塗⋯⋯
Thumbnail
本書是作者楊照對金庸作品的全新解讀,將初識的美好濾鏡摘下,用深入且嚴格的文學評析方法,重新「檢驗」金庸作品。這部《金庸的武林》一翻頁,彷彿又讓人回到求學階段時初讀金庸的美好時光......
Thumbnail
蔡公奉還年近不惑而無妻⋯⋯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李光耀觀天下》 一般民眾和政治菁英的觀點有時是不同的。 愛也罷,恨也罷,70年的經驗加上已無須再證明什麼,展望前方,就未來的世界格局提供了質樸清晰的觀點。李光耀描述了一個在不可阻擋的崛起道路上,仍然癡迷於中央集權 的中國;一個儘管具有永不言敗的活力,卻必須分享其支配地位的美國;以及一個掙扎著...
Thumbnail
提到武俠小說,我必先想到金庸老師的作品。其實我小學時期也曾拜讀古龍《流星蝴蝶劍》,奈何我太習慣金庸的文筆與風格,未懂得欣賞古龍細膩的內心描寫,繼而擱置了其他作者的武俠小說😥所以這次閒話只是聚焦到金庸作品。
Thumbnail
四十歲以上的台港東南亞華人的青春歲月裡,總有一塊是金庸駐留的。 而我,是高中開始結緣的。當時金庸還未解禁, 鹿鼎記封面書名是"小白龍 司馬翎著"。楊過跳下絕情谷就再也沒上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