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筆法?談其紐時投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龍應台投書《紐約時報》的文章,讓人不禁想起上個月由傅大為、盧倩儀、馮建三與郭力昕等四名學者共同發出的反戰聲明。兩者有固然有相似之處,例如把台灣政治人物如馬英九的訪中視為友好的、和解的舉動,而把歐美政治人物如裴洛西訪台視作惡意的、挑釁的行程,又如兩者所認定的「務實」,其實都是綏靖主義的外交政策,無視中國在文化上沒有包容,在外交上也不講信用的史實。
雖然結論相似,但兩者論述的出發點卻有不同。反戰聲明的學者們是從左派的、世界大同的、疑美論的觀點出發,而馬政府時期的文化部長龍應台,則是從國族的、大中華民族主義的角度著手,她的投書某種程度非但不反美,文末一句「誰先開槍怪誰」,反而更像是為了總統大選,在替國民黨爭取美國人的信任與支持。
這篇投書從煩惱著台積電跟核電廠會被炸毀的晚餐談話說起,龍應台筆下描繪了憂國憂民卻已是遲暮之年的退休將領、善良卻總在吃政治悶虧的農夫漁民,還有大時代下隨帝國鬥爭而無奈活在戰爭陰霾下的平民百姓們。整篇文章,說穿了就是「票投民進黨,孩子上戰場」的大江大海版本,而她這篇文章的問題也和她的小說一樣,總是想透過聚焦在平凡人物的生活苦衷,透過貼近我們生活經驗的敘事,透過對細節與情感的描述,從而逃避真正值得思考的政治實務問題與道德價值判斷。
喜歡她的人,可能會專注她文筆下的人文關懷,但願意深入研究她的人,必然會發現她的關懷是膚淺與缺乏勇氣的,導致她始終只能以他人的口、轉述他人的經驗,薄弱地用個案證成觀點。如此一來,事實的真偽、價值的判斷責任都在他人身上,她只負責做一個悲天憫人的濫好人。這種不沾鍋的寫法,也無怪乎龍應台能得到馬英九的提拔,可以說龍應台根本就是文壇上的馬英九。
本文刊登於思想坦克專欄,懇請點閱支持:
小說家可以天馬行空,可以不問實務,但島嶼上真實面對侵略威脅的台灣人不行,所以我們必須一一推敲龍應台每一段論述的可能性與解方。
當龍應台文中退休的前國防高官說「中國可以直接封鎖台灣,不訴諸軍事行動的情況下佔領這個島」時,我們會問中國是封鎖整片海域嗎?是封鎖主要航道嗎?還是封鎖台灣所有港口?即使假定中國理論上辦得到能封鎖整片海域,但全球容量前10%的大型貨船中,近9成會經過台灣海峽,屆時中國政治上要怎麼處理?是要歐美日韓的貨船排隊給中國檢查還是直接開火?封鎖必經航道的話,中國要用什麼理由去封鎖麻六甲海峽?要封鎖台灣港口的話,拜託,都已經來到我們港口外了,屆時戰爭早已開打,還談什麼「不訴諸軍事行動」。
當提到台灣的天然氣儲備目前只能維持8天時,那我們不禁要問龍應台支持哪一種解方?是要多蓋天然氣接收站與儲存槽,還是讓燃煤機組除役後暫不拆除,透過更高的儲煤含量來避免電力短缺?別忘了這兩種方案都遭到國民黨全力阻擋。龍前部長在文章又提到,「擔心核電廠會因焦土政策而被炸毀,從而令這個島嶼變成對中國毫無用處的放射性荒地」,這讓人更加好奇,究竟她支持的能源政策是什麼?還是這又是經典的「龍應台筆法」,只談生活小故事,只談情感受傷的人們,而不談論事情的原因跟解方呢?
更離譜的是,當龍應台提到經濟問題時舉的例子,批評了「有獨立傾向的民進黨於2016年贏得總統選舉後,中國通過一系列禁令收緊了農業進口市場」。當然,中國基於政治理由阻礙既有經濟交流,龍應台絕對認為這是民進黨的錯,但馬英九時期台灣被中國竊取了多少農業技術,難道龍部長都沒有聽聞嗎?包含這兩年鬧得最大的金鑽鳳梨跟石斑,都是先騙取台灣農民技術投資,等到中國國內產量足夠後就吃乾抹淨禁止進口,最終受傷的依然是台灣農民。難道龍應台的解方,就是重蹈馬政府的覆轍嗎?如果是這樣,那我更擔心我們的晶片技術在國民黨執政下,還能維持多久優勢?
本文刊登於思想坦克專欄,懇請點閱支持:
因為對這些問題,龍應台都沒有辦法提出政策,只能再一次回到國民黨戰爭恐嚇地套路上,自顧自地說:「在台灣,與中國開戰的可能性幾乎出現在每一次晚餐談話中。」
在初讀著篇投書時,我對這句話尤其感到困惑。即使在裴洛西率團訪台,中國連續多日繞台軍演,甚至連東風系列飛彈越過台灣上方的外太空時,我也沒在晚餐中聽過這個話題。相較起氣氛緊張的新聞報導,當時台灣民間「食飯皇帝大」的平淡反應還引起諸多外媒好奇,也許就像龍應台在同一篇文章中矛盾的說詞:「這一切對台灣人民來說都不是新鮮事。」
是的,這一切都不是新鮮事。如果龍應台的每一次晚餐談話都涉及與中國開戰,那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她本人總是把這個話題帶上餐桌,而這麼做的目的也很明顯,就跟她投書的原因一樣是為了選舉。她真正想說的,只有文章的結論:「如果國民黨在總統選舉獲勝,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可能會緩和;如果民進黨保住了權力,誰知道呢?」
藉著文中一位朋友的口,龍應台婉轉地道出了她的理想:「他支持與中國統一,因為這是他祖先的土地。他認為,具有相同傳統、文化和歷史的人應該成為一個國家。他想要一個強大、繁榮、屹立於世界的中國,台灣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這是屬於馬英九、屬於龍應台的大中華幻想,即使遠有西藏與中國簽下和平協議卻換來屠殺的史實,近有《中英聯合聲明》強調50年不變的一國兩制卻換來《香港國安法》的鐵碗鎮壓,他們仍願意相信和平共榮大中國有存在的可能。上個月的反戰聲明中,至少還提到了「台灣自主」的重要性,但在龍應台筆下,台灣只是「證明民主在中華文化環境裡可以運轉」的一個例子。換言之,無論台灣人在民主與自由上取得多高的成就,在她眼中都只是證明了台灣人體內優秀的中國民族血統,而非我們獨特的文化或獨立的民族性格,
龍應台說,上個月的學者們的反戰聲明被批評為天真。而在我看來,學者們的天真來自於他們對人性與世界和平的理想,而龍應台與馬英九之自詡的使命,則是讓兩岸統一成為一個更優秀、更強大的大中國,前者的理想固然不切實際甚至會造成災難,但比起後者,至少反戰小組是讓人昂首死在對人性善與尊嚴的信仰上,而龍應台與馬英九之流,卻只會讓台灣人無聲無息地,死在對中國這個標誌的虛妄幻想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的其他內容
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傅大為、政大退休兼任教授郭力昕、政大教授馮建三以及中研院研究員盧倩儀等學者在3月20日發表聲明,其中提到了與疑美論,強調台灣不該成為美國的小弟或跟班...
近來「日本的蛋價比台灣便宜」的話題延燒,無獨有偶,日前聯合報系「台灣2022代表字大選」公布票選結果,也是由「漲」字獲得最多票數支持,通貨膨脹已經成為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從媒體反應來看,蔡英文政府執政下的台灣人,似乎正過著水深火熱、凍餓交迫、急須被拯救的生活。
出生在泛藍家庭中,陳時中是我第一個在家族聚會中聽到長輩們稱讚的綠營政治人物。都已年過65的長輩們,一邊討論著那位搬著行軍椅住在辦公室的鋼鐵部長,另一邊不斷點頭說「是陳時中救了我們老命」。就連平常總是充滿衝突的立法院,國民黨立委陳以信都主動獻花給陳時中感謝他的貢獻,成為台灣政壇中難得的溫馨場景。
「在烏克蘭,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強烈的團結,但在台灣,我覺得我們的團結,有時候更像是一場對國際社會的表演。」這是今年七月份,《華盛頓郵報》訪問一名遠赴烏克蘭前線的台籍志願軍時,他對同樣面臨戰爭威脅的烏克蘭與故鄉台灣之間的不同看法。
週末看了《流麻溝15號》,晚上7點的場次坐了8分滿,電影結束後,沒有任何一位觀眾離開。黑暗的戲院,螢幕上只剩下工作人員跟贊助者名單在跑,曹雅雯的歌聲唱著:「閣較黑暗,嘛總有一點光,照入心內,永遠的所在。」絕對是好看的電影。
最近引發討論熱潮的《台北女子圖鑑》,主要是描述出生台南永康的女主角來到台北後的職場跟感情生活,自首播後即受到台南人猛烈地批評,認為劇中充滿了對台南人錯誤的刻板印象。相反的,面對劇中台北人展現的虛榮、現實、交友複雜、自我中心等等負面特質,台北人大多是一笑置之。我們不但習慣被這樣描述,也接受這樣的側寫
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傅大為、政大退休兼任教授郭力昕、政大教授馮建三以及中研院研究員盧倩儀等學者在3月20日發表聲明,其中提到了與疑美論,強調台灣不該成為美國的小弟或跟班...
近來「日本的蛋價比台灣便宜」的話題延燒,無獨有偶,日前聯合報系「台灣2022代表字大選」公布票選結果,也是由「漲」字獲得最多票數支持,通貨膨脹已經成為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從媒體反應來看,蔡英文政府執政下的台灣人,似乎正過著水深火熱、凍餓交迫、急須被拯救的生活。
出生在泛藍家庭中,陳時中是我第一個在家族聚會中聽到長輩們稱讚的綠營政治人物。都已年過65的長輩們,一邊討論著那位搬著行軍椅住在辦公室的鋼鐵部長,另一邊不斷點頭說「是陳時中救了我們老命」。就連平常總是充滿衝突的立法院,國民黨立委陳以信都主動獻花給陳時中感謝他的貢獻,成為台灣政壇中難得的溫馨場景。
「在烏克蘭,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強烈的團結,但在台灣,我覺得我們的團結,有時候更像是一場對國際社會的表演。」這是今年七月份,《華盛頓郵報》訪問一名遠赴烏克蘭前線的台籍志願軍時,他對同樣面臨戰爭威脅的烏克蘭與故鄉台灣之間的不同看法。
週末看了《流麻溝15號》,晚上7點的場次坐了8分滿,電影結束後,沒有任何一位觀眾離開。黑暗的戲院,螢幕上只剩下工作人員跟贊助者名單在跑,曹雅雯的歌聲唱著:「閣較黑暗,嘛總有一點光,照入心內,永遠的所在。」絕對是好看的電影。
最近引發討論熱潮的《台北女子圖鑑》,主要是描述出生台南永康的女主角來到台北後的職場跟感情生活,自首播後即受到台南人猛烈地批評,認為劇中充滿了對台南人錯誤的刻板印象。相反的,面對劇中台北人展現的虛榮、現實、交友複雜、自我中心等等負面特質,台北人大多是一笑置之。我們不但習慣被這樣描述,也接受這樣的側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總算有一本,挑明了假設「台海發生戰爭」的小說。 小說以後設的手法,創作五篇在2047年「獨立戰爭」後20年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國民黨與民眾黨推動國會改革的行動引發討稐。美國《外交家》雜誌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強調,台灣新任總統才剛上任,立法應避免忽略民主程序而急於改革;該文章還提出改革內容可能對中國有利,暗示「北京或成台灣匆忙通過新法案的得利者」。但該文章的撰文團體,去年共20位重要政策官員及學者組成的訪團拜會民進黨,雙方就對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中國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陳斌華20日就台灣地區領導人「5·20」講話中有關兩岸關系內容表示,當前,台海形勢復雜嚴峻,根源在於民進黨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今天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講話,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
大陆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陳斌華20日就台灣地區領導人「5·20」講話中有關兩岸關係內容表示,當前,台海形勢複雜嚴峻,根源在於民進黨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今天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講話,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
從台灣近年「抗中保台」的主流民意來看,可以知道親中派總得票率近六成,是一種「虛假的」(模糊的)的統獨對峙現象,其中對「中華民國的法定位真相」錯誤的認知是主要原因。「正確的認清中華民國是中國的舊政權之真相」(這就是一個中國),才能喚起「台灣人民自決意識抬頭」,走向「改變現狀」之目標 。
我們嘴上說著一套,實際卻是各懷鬼胎。只是為虛幻埋下更多伏筆!
關於台海危機,每個台灣人心裡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我這輩人(30歲上下)經歷過太陽花,對中共或是國民黨的厭惡大多都溢於言表,但是每當想到『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之後會發生什麼,想像就會在此中斷,我們雖然很熟悉被『殖民』後的下場,歷史課本裡都有寫,但是畢竟出生於承平時代,沒有經歷過國家動盪,實在難以將
Thumbnail
❙臺灣❙ 當局有很多舉措總是令人不明所以。 說了多少遍 ❙臺灣❙ 的主要威脅來自內部而非外部?  ❙王志安❙ 得以擾攘 ❙臺灣❙ 總統大選一事又再次令人匪夷所思。
Thumbnail
2021/05/07 守勢現實主義學者葛拉瑟(C. Glaser),在最近台海成為全球焦點的時刻,又於《外交事務》發文認為華府正在「迴避」兩岸的難題,並建議調整美方對台的承諾。葛氏的系列論點被認為是所謂「棄台論」的代表,台美學者出於多種因素紛紛反駁,並認美國朝野一致抗中,葛氏只是極少數。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總算有一本,挑明了假設「台海發生戰爭」的小說。 小說以後設的手法,創作五篇在2047年「獨立戰爭」後20年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國民黨與民眾黨推動國會改革的行動引發討稐。美國《外交家》雜誌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強調,台灣新任總統才剛上任,立法應避免忽略民主程序而急於改革;該文章還提出改革內容可能對中國有利,暗示「北京或成台灣匆忙通過新法案的得利者」。但該文章的撰文團體,去年共20位重要政策官員及學者組成的訪團拜會民進黨,雙方就對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中國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陳斌華20日就台灣地區領導人「5·20」講話中有關兩岸關系內容表示,當前,台海形勢復雜嚴峻,根源在於民進黨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今天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講話,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
大陆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陳斌華20日就台灣地區領導人「5·20」講話中有關兩岸關係內容表示,當前,台海形勢複雜嚴峻,根源在於民進黨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今天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講話,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
從台灣近年「抗中保台」的主流民意來看,可以知道親中派總得票率近六成,是一種「虛假的」(模糊的)的統獨對峙現象,其中對「中華民國的法定位真相」錯誤的認知是主要原因。「正確的認清中華民國是中國的舊政權之真相」(這就是一個中國),才能喚起「台灣人民自決意識抬頭」,走向「改變現狀」之目標 。
我們嘴上說著一套,實際卻是各懷鬼胎。只是為虛幻埋下更多伏筆!
關於台海危機,每個台灣人心裡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我這輩人(30歲上下)經歷過太陽花,對中共或是國民黨的厭惡大多都溢於言表,但是每當想到『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之後會發生什麼,想像就會在此中斷,我們雖然很熟悉被『殖民』後的下場,歷史課本裡都有寫,但是畢竟出生於承平時代,沒有經歷過國家動盪,實在難以將
Thumbnail
❙臺灣❙ 當局有很多舉措總是令人不明所以。 說了多少遍 ❙臺灣❙ 的主要威脅來自內部而非外部?  ❙王志安❙ 得以擾攘 ❙臺灣❙ 總統大選一事又再次令人匪夷所思。
Thumbnail
2021/05/07 守勢現實主義學者葛拉瑟(C. Glaser),在最近台海成為全球焦點的時刻,又於《外交事務》發文認為華府正在「迴避」兩岸的難題,並建議調整美方對台的承諾。葛氏的系列論點被認為是所謂「棄台論」的代表,台美學者出於多種因素紛紛反駁,並認美國朝野一致抗中,葛氏只是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