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好好拜託》:求助並非示弱,而是增強關係的黏著劑!

更新於 2021/08/07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坦白說,我看這本書就是為了我自己。因為我是個不善於求助的人,喜歡自己把事情默默做好,討厭把自己的弱點給別人知道,更討厭拉下臉去求別人幫助。對我來說,不管是寫這篇筆記、看這本書,都是我願意面對自己不夠好的地方。你有一樣的困擾嗎?那麼我會推薦你看這本《好好拜託》。
本書的翻譯流暢、篇章不長,像一篇篇的段落所組成,是本好讀的書。在內容方面略為散亂,雖然大方向有出來(大概是編輯努力的結果),但就內容而言挺像想到什麼寫什麼,讀來很順但架構不甚明確,整本書真的像在跟你聊「好好拜託」。所以這篇閱讀筆記把編輯先生的重點再重新拉了拉,分成出發面的社交恐懼、執行面的好好拜託與回饋面的助人者,現在一起來看看這本書吧!
好好拜託,是建立一種信任感,
學習與他人相處,讓他人參與你的世界。

社交恐懼

攝影師:Kat Jayne,連結:Pexels
對許多人來說,臨時沒辦法回家要跟朋友借住、出國時家裡的寵物要請別人照顧等,說出這些都需要非常大的勇氣。這些說不出口的「拜託」是怎麼造成的呢?
社交心痛 social pain
社會神經科學家 Naomi Eisenberger 的研究顯示,當受試者感到社交心痛如被人拒絕、被排擠、失去摯愛時,大腦中調節身體疼痛的區域活動會增強,這代表著當我們感受到社交心痛時就跟實際上身體被打一樣會痛。所以在拜託別人的時候,一旦我們預期可能會被拒絕,我們就會發揮本能反應,避開對我們可能造成傷害的拜託行為。
透明度錯覺 transparency illusion
多數人都自認很清楚自己的需要和動機,同時也認為自己表現得足夠明顯,別人應該可以了解我們的心理狀態。但實際上沒有,別人不會每天瞪大眼看你需不需要幫忙。
低估可能性 possibilitiy underestimation
我們覺得拜託別人可能造成別人麻煩,但卻沒想過接受與否應該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對方在面臨你的求助時,要嘛接受,要嘛拒絕。由於社會鼓勵熱心助人,而拒絕會產生一種心理代價,認為自己是個壞人,所以多數人傾向接受請託。簡單說,求助者容易低估了助人者願意幫忙的可能性。
社交威脅 SCARF Model
David Rock 研究人們在社交時會有的痛苦反應,並將其歸納成五種:
  1. 地位威脅 Status:人無時不刻與他人進行比較,來凸顯自己的價值或重要性。人們傾向在心中與比自己更差的人相比,會覺得好過一點;但如果今天別人否定、忽視或不尊重你,就會產生強烈的地位威脅。
  2. 不確定威脅 Certainty:人們想要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以便及早應對,所以對於變數大的事情通常會感到威脅,像是感情上的不確定(發現另一半手機有交友軟體)、工作上的不穩定(公司最近要裁員)就會產生不舒服感。
  3. 自主權威脅 Autonomy:光是知道什麼事會發生還不夠,自己能夠決定該怎麼處理的掌握感更為重要。像倒垃圾,如果你原本是自己主動去倒覺得還好,一旦你媽在垃圾車還沒來時,一直催一直催,你就會覺得倒垃圾變得很不開心,這是因為主動權轉移到了媽媽手上。
  4. 人際關係威脅 Relatedness:對於歸屬感被剝奪的威脅,常見搞小團體、排擠。被排擠的人在情緒、人際、自尊上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5. 公平威脅 Fairness:人們對於公平特別在意,甚至不惜接受負面的結果。例如當爸媽給兩個小孩其中一人兩百、另一人一百時一定會吵架,因為拿一百的人會覺得不公平,不管另一個人是兄弟姐妹的誰都一樣。
上面這些都可能是造成我們無法順利說出請求的原因,其中不乏怕拜託之後傷了和氣。但大部分的人真的沒那麼壞心腸,大不了求助被拒絕而已。
開口求助才有機會,不開口連機會都沒有。

好好拜託

攝影師:Samantha Garrote,連結:Pexels
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礙,好好拜託只要靠下面五個步驟:
贏得注意
由於訊息眾多,人們往往把焦點放在和我們自身目標最相關的訊息上,這也造成了不注意視盲 inattentional blindness。心理學家 Dan Simons、Christopher Chabris 進行一項實驗,要求受試者觀看影片時,數傳球影片中的傳球次數,然後偷偷安排一位裝扮成大猩猩的人從中經過,結果大部分的人忙著數球根本沒看到大猩猩,所以要拜託別人前一定要讓別人先關注、發現我們。
關注對方
這邊的「關注」指的是你必須選定一個特定人物,如果沒有這麼做,容易受到觀眾抑制效應 audience inhibition 與旁觀者效應 bystander effect 的影響。
在兩個人的場合,看到有人不舒服地坐著,你可能會出手幫忙;在很多人的場合,一樣的事情,大家沒幫忙,你也可能裝作沒看到,這就是觀眾抑制效應,屬於從眾效應 BandWagon Effect。對於潛在協助者,壓力來自兩方面,一是怕情勢誤判會丟臉,另一方面是顧慮對方如果沒有主動提出請求,擅自幫忙可能會冒犯到對方。
旁觀者效應的重點不太一樣。旁觀者效應是指當事情發生時,有一群人「有責任」要幫忙這件事情,卻會因為責任分散而導致誰也不做。因為潛在助人者會想:我知道你需要幫助,但為什麼是我要去幫你,而不是他?
在群組求助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群組中有人請求協助,但看到大家都沒回你也不敢回,而且你也會想對方沒有指定我,責任不在我身上,沒必要主動幫忙。
清楚表明
前面兩者綜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走去他人面前直接拜託。原因是當面求助除了更有誠意,也會讓對方更難以拒絕。畢竟拒絕會讓對方產生「傷了別人」的感覺,隔著螢幕或電話還好,當面拒絕需要更大的決心。
在方式上,直接表明請託內容也很重要。如果在請託內容前先說了「可以請你幫我一個忙嗎?」就研究顯示,對方答應的成功率確實變高了,卻也讓對方覺得更不爽,因為對方的自主權被奪走了,他是為了承諾第一個請求,才去執行第二個請求。
在內容上,最好告訴對方目標為何而非具體的作法。保留助人者選擇幫助你的方式能夠讓他覺得擁有自主權,同時也方便檢視是否有達到預期目標。除此之外請求合理也是必須的,太過困難或複雜的請求不應該直接丟給別人處理,這樣反而會讓對方覺得為難。
不要執著於對方是否達到你的要求,而要著眼於你接受到對方幫助後,對彼此關係的助益。
對方回應
  1. 直接拒絕: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當好人,所以求助會直接吃閉門羹的機會不多,原因常是有名正言順的藉口、真的做不到、討厭求助者、隔著螢幕或電話。
  2. 保持沈默: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收到訊息的人故意不看不回,不必經歷拒絕他人的不安、也不用處理那些麻煩事,反倒是求助者會更焦急。
  3. 勉強答應:明顯對方沒有其他退路或無法拒絕你的請求時的回應。雖然能避免罪惡感,但通常會以最省力的方式助人,而求助方也無法得到最好的協助。
  4. 欣然同意:助人者能夠從助人之中感到快樂,覺得自己有能力!因而盡量給予高品質的協助。
我方反饋
好的情況是藉由這次請託,將來能夠互惠;不好的情況是這次請託成功後,助人者沒有得到任何的感謝與回報,於是再也不想跟求助者合作。互惠的類型有以下幾種:
  1. 個人互惠 personal reciprocity:屬於協商交易,例如雙方輪流洗碗、同事之間的調班。這種互惠不會產生感激之情,雙方也會感受到責任感而具備約束力。
  2. 關係互惠 relational reciprocity:你會主動幫對方忙,而你也認為未來你有需要時,對方也會幫助你,此種互惠能夠引發感激與責任感。如果對方一直沒有給你適當的回饋,那關係可能因而改變。
  3. 集體互惠 collective reciprocity:以群體為層級來助人,通常是因為自己或對方的身份而伸出援手,如幫助災民或弱勢團體、幫助球隊或系所成員。
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雙方對互惠類型的解讀不一致時,可能會造成尷尬。像是對方幫你是出於朋友關係,但你卻執意要給對方錢變成個人互惠,這樣雙方反而會因此產生距離感。
然後千萬記得,不管是哪種互惠,
都要對對方表示感謝,這樣別人下次才願意幫你。

助人者

攝影師:Řaj Vaishnaw,連結:Pexels
身為求助者的我們,或許會擔心求助給人添麻煩,但你有沒有想過「求助」也能夠為助人者帶來好處?其實我們只要用一些拜託技巧,就能夠讓「求助」變成對雙方都有益的事情。
關於給予,最常見的錯誤就是認為這是無私的。
內在動機
要得到對方高品質的協助,從勉強答應轉為欣然同意,必須要讓對方出於自願,也就是對方因為受到內在動機的驅使而行動。這些內在動機包含好奇心、成就動機、認同感與互惠感,尤其當你讓對方覺得有趣、值得時,即便是有難度的事情,也能夠讓對方樂在其中。
相反地,當助人者是因為威脅、利誘等原因才去做的時候,不僅成就感會下降,做事的成果也會變差,那種「不得不」的感覺會摧毀內在動機。威脅會讓人感覺到自主權被剝奪,即便是輕微的命令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而利誘等外在動機會讓動機從內在轉為外在,一旦獎勵消失,人們便不想做。
研究動機的學者 Marl Lepper 和同事研究學齡前兒童玩彩色筆的行為。大人不用威脅或獎賞,孩童就會自動拿起色筆畫畫,單純就是因為好玩。如果大人試圖命令他們畫出固定的畫作,畫不好就懲罰,他們會變得不喜歡畫畫。反之他們告訴孩子畫得好的人可以得到「最佳小畫家獎」,他們會變得特別起勁去畫,但給完獎勵後,孩子們便會興趣缺缺。
幫助自己人
人們擅長將東西進行簡化歸類,「黃種人」與「非黃種人」、「喜歡香菜」與「討厭香菜」,就這樣人們會把自己歸在某一團體裡面,甚至在社會心理學家 Henri Tajfel 的最小團體研究典範的實驗中,請受試者隨機觀看兩幅畫進行評論,然後直接忽略那些評論,跟他們隨機說他們可能較喜歡 A 畫家或 B 畫家後,人們就會對於跟自己收到一樣回饋的人們產生一種親近感,即便 A、B 畫家他們都不認識。
人們認定把包含自己的團體稱為內團體,在內團體的就是自己人;反之則是外團體,在外團體的就是外人。此外人們在看待團體時,傾向認為內團體成員較多樣化、外團體成員較為單一。這種對外團體的看法容易產生歧視與刻板印象,例如我們可能因為幾部美國電影裡有性愛畫面,就覺得美國人(西方人)比較開放;又或者因為幾名同志喜歡約炮而誤以為全部的同志都愛約炮。這種歧視形成一種稱為幻覺相關 illusory correlation 的認知謬誤,也就是我們一旦認定兩件事有關聯,就會預期、傾向見到該狀況,即便只是偶然發生。
既然人們對外團體這麼不友善,所以請託時要想辦法讓自己成為對方的自己人,甚至在面試、合作的場合也可以使用這樣的技巧。例如常使用「一起」「我們」這樣的字眼、強調共同的目標或敵人、談共通的特性或經驗
例如在團隊中只有兩名女性,其中一名女性可以對另一位說:「我們是團隊裡唯二的女性,你有注意到我們發言的時候常被打斷嗎?」前述這樣就包含了「我們」、談共同特性(女性)、談共同經驗(被打斷)以及共同敵人(打斷我們話的其他人)。
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可以分成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與自尊 self-esteem。
自我概念是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包含對自己整體的看法、強項弱項、特徵、偏好、興趣等等。它由自我覺知(從經驗判斷自己是怎樣的人)、他人評價、社會比較(與他人相比)所組成。自尊是對自我概念的感受,包含對於特質的「好壞」、喜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表現如何、認為自己有沒有能力等等。
而在接受請託時,助人者喜歡能驗證自我概念、提升自尊的求助者。例如我們請教一位吉他手吉他指法,他會傾向熱心教你;但如果你對炒菜很爛的人說「你的廚藝真好」,對方反而對感到生氣,因為那沒辦法驗證自我概念,反倒還覺得被諷刺。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們傾向認為自己是好人,認為幫助人是應該的,助人者幫助他人光是這點就足以強調自我認同,順利完成請託更能提升自尊。研究顯示,孩童在得知可以擔任小幫手後,做事情會更起勁!
提升效能感(自我的意義與影響力)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有人認為是追求快樂。但是父母照顧小孩、跑者跑馬拉松,這些都是苦差事,那怎麼還有人想做?但是他們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是因為覺得這件事「有意義」— 而這就是所謂的效能感。
說到幫助別人,大家都希望自己真的有幫到對方的忙,這就是某一種自己做的事有意義、效能感的表現。所以身為求助者的我們,最好清楚向助人者展示或表達自己受到的幫助與改變,會讓對方未來更願意幫忙。
Grant 在做員工生產力的研究時,觀察到客服部門創造出來的營收能夠支援另一部門的營運,但雙方並沒有接觸。於是 Grant 請另一部門的人向客服部門做十分鐘的感謝談話,說明另一部門面臨的困境如何得到改善後,客服部門的營收直接翻倍。
表達明確、有意義的感謝,才會讓助人者也感到開心。
求助不要做的地雷
  1. 忘恩負義:連感謝的話都沒說的求助者、不會互惠的求助者不會讓人想幫忙。
  2. 言詞誇張:過多的道歉、感謝、強調都會反讓助人者感到不自在。
  3. 強調人情:提醒別人欠人情會讓對方覺得失去自主權。
  4. 談論自己:請託結束後不應該只談論自己的感受,應該在談話中關注對方。
  5. 說幫個小忙:別人說不定花了很大的力氣幫你,千萬不要說這種低估話。
  6. 過度激發同理心:過度強調自己多可憐或是很瞭解對方的辛苦。
以上都不要做,好嗎?

結論

英文的書名挺耐人尋味的,叫做《Reinforcement》,意思是正增強。在行為學派的理論中,是藉由獎賞來讓人表現出被期望的行為。對於求助者,成功解決問題、也順利開口;對於助人者,提升自我認知、成功幫助他人。不僅如此,正增強由於對雙方都有益,便促成將來繼續重複這個正向循環。
不管你是誰,我們都可以從「拜託」這件事情獲得好處,不是嗎?所以不要再糾結於不敢說、不敢讓對方知道,大聲說出你的需求,全世界會聯合起來一起幫你!
求助是讓別人頭上有光,自己的需求被解決
難易度:★★☆☆☆
可讀價值:★★★★★
保存價值:★★★☆☆
書名:《好好拜託》《Reinforcements:How to Get People to Help You》
作者:海蒂・格蘭特 Heidi Grant
出版社:天下雜誌
歡迎大家按個喜歡或收藏,或者在下面留言與我交流分享你的看法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3會員
168內容數
閱讀能夠充實我們自己的腦袋,筆記是能夠讓自己將讀過的東西融會貫通。在閱讀筆記裡,我希望與你分享我從書中看到的知識,再點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我都能夠從書中學習更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喝吧! 的其他內容
# 52《為什麼要睡覺?》(下):每個年紀睡眠的時間不一樣?改善失眠的方法?
# 52《為什麼要睡覺?》(中):睡眠的功能?少睡、不睡又會怎麼樣?這篇我們將會談到睡眠個階段的功能及其對應的影響。最後來談談要是不睡覺的話,又會造成哪些壞處。這是對於健康與睡眠議題有興趣的你絕對不容錯過的滿滿乾貨文啊!
# 52《為什麼要睡覺?》(上):影響睡眠的關鍵因素、睡眠中發生了哪些事?這本《為什麼要睡覺?》清晰地寫了睡眠的成因、週期、影響、疾病等等,是本值得推薦的科普書籍,架構清晰、翻譯順暢,沒有過硬的科普知識,而是帶你從科學家們的實驗探究過程了解睡眠的各種發現。今天我們先來聊聊睡眠的成因與週期吧!
# 51《疫後大未來》(下):我們今天將解析破壞性創新、教育業、科技業的疫後發展,以及未來趨勢。最後的結論我會再提出我的觀點,跟作者略有不同,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商機吧!
# 51《疫後大未來》(上):今天將帶大家簡單盤點疫情下各行各業的轉變與發展。想知道你是不是有影響的產業嗎?就來一同看看吧!
#50《尋找屬於自己的 12 使徒》:威士忌的奇幻漂流!明明是喝茶吧,但是誰說喝茶不能喝酒?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談談威士忌吧!
# 52《為什麼要睡覺?》(下):每個年紀睡眠的時間不一樣?改善失眠的方法?
# 52《為什麼要睡覺?》(中):睡眠的功能?少睡、不睡又會怎麼樣?這篇我們將會談到睡眠個階段的功能及其對應的影響。最後來談談要是不睡覺的話,又會造成哪些壞處。這是對於健康與睡眠議題有興趣的你絕對不容錯過的滿滿乾貨文啊!
# 52《為什麼要睡覺?》(上):影響睡眠的關鍵因素、睡眠中發生了哪些事?這本《為什麼要睡覺?》清晰地寫了睡眠的成因、週期、影響、疾病等等,是本值得推薦的科普書籍,架構清晰、翻譯順暢,沒有過硬的科普知識,而是帶你從科學家們的實驗探究過程了解睡眠的各種發現。今天我們先來聊聊睡眠的成因與週期吧!
# 51《疫後大未來》(下):我們今天將解析破壞性創新、教育業、科技業的疫後發展,以及未來趨勢。最後的結論我會再提出我的觀點,跟作者略有不同,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商機吧!
# 51《疫後大未來》(上):今天將帶大家簡單盤點疫情下各行各業的轉變與發展。想知道你是不是有影響的產業嗎?就來一同看看吧!
#50《尋找屬於自己的 12 使徒》:威士忌的奇幻漂流!明明是喝茶吧,但是誰說喝茶不能喝酒?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談談威士忌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演講會嚴肅的例會氛圍,outing幾乎是大家期盼的。感謝Vivian 提供若干懷舊照片,我整合了1999至2000年Ann會長任內的outing 活動項目,並佐以圖片如下: 1999/01/01採草莓(缺地點) 1999/04/18梅山大峽谷(有2張) 1999/07/04台南白河水火同源 200
Thumbnail
這本是我近期看過最喜歡的書,出乎意料的喜歡,閱讀的過程中,曾好幾次忍不住合上書思考,讀完後自覺非常有收穫。 簡單來說,作者認為讀書是有用的,但要用對方法。用一句話說,他的方法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提取書對自己的價值,而且盡可能的連結實際的經驗,並直接列為代辦清單。」
Thumbnail
   還沒接觸到小說以外的領域之前,我曾以為小說和腳本是差不多的,但實質接觸之後,才發現兩者差很多。    小說是能將一個場景、人物的心情,甚至是接下來人物的臆測、行動等等都能夠闡述,彷彿時間整個都慢了下來,一切都為了將這段劇情給刻劃出來,甚至在人物思考的時候,彷彿整個宇宙都為此停下了腳步……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他那個百般難熬的悲慘樣子,讓人以為他跑來陪妻子看場戲,是在被迫出賣肉體。
Thumbnail
加入班會後,開始著手製作壁報,不小心發生……初吻!還有一年一度的學會大亂鬥: Janice─(15)女,個性倔強、表面開朗,愛挑剔的完美主義者,有一流的設計觸覺,可是習慣勉強自己,為任何事情。 Pinky─(15)女,戴著方框眼鏡,一副心思細密且精打細算的外表。視錢財如命根,但理性及自制力強,有如
說出口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永遠沒辦法收回。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演講會嚴肅的例會氛圍,outing幾乎是大家期盼的。感謝Vivian 提供若干懷舊照片,我整合了1999至2000年Ann會長任內的outing 活動項目,並佐以圖片如下: 1999/01/01採草莓(缺地點) 1999/04/18梅山大峽谷(有2張) 1999/07/04台南白河水火同源 200
Thumbnail
這本是我近期看過最喜歡的書,出乎意料的喜歡,閱讀的過程中,曾好幾次忍不住合上書思考,讀完後自覺非常有收穫。 簡單來說,作者認為讀書是有用的,但要用對方法。用一句話說,他的方法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提取書對自己的價值,而且盡可能的連結實際的經驗,並直接列為代辦清單。」
Thumbnail
   還沒接觸到小說以外的領域之前,我曾以為小說和腳本是差不多的,但實質接觸之後,才發現兩者差很多。    小說是能將一個場景、人物的心情,甚至是接下來人物的臆測、行動等等都能夠闡述,彷彿時間整個都慢了下來,一切都為了將這段劇情給刻劃出來,甚至在人物思考的時候,彷彿整個宇宙都為此停下了腳步……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他那個百般難熬的悲慘樣子,讓人以為他跑來陪妻子看場戲,是在被迫出賣肉體。
Thumbnail
加入班會後,開始著手製作壁報,不小心發生……初吻!還有一年一度的學會大亂鬥: Janice─(15)女,個性倔強、表面開朗,愛挑剔的完美主義者,有一流的設計觸覺,可是習慣勉強自己,為任何事情。 Pinky─(15)女,戴著方框眼鏡,一副心思細密且精打細算的外表。視錢財如命根,但理性及自制力強,有如
說出口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永遠沒辦法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