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EP.2 好好拜託

2023/02/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不管在工作或生活中,都免不了有需要他人幫忙的時候,而許多人並不擅長請求協助(包括我),不論是因為不想浪費他人時間,又或者不想面對因求助而產生的尷尬情形,於是我們盡可能地避免求助.但不求助的後果是甚麼呢?不只是因為單打獨鬥繞了許多遠路或是付出雙倍以上的力氣,更可能因此錯過許多與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機會.這本書《好好說話》的作者認為不求助是種自私的行為,因為你剝奪了他人提升幸福的機會,沒想到吧!不求助不只是使自己陷入麻煩,更是造成了他人的損失.如果這樣的說法成立的話,你是否會對於求助感到沒那麼不自在了.這本書從求助的心態建立、如何好好拜託,以及如何讓他人幫助你後也從中獲得自信三個步驟教會你如何有求於他人,也能給予他人回饋!
哥倫比亞大學最受歡迎的社會心理課,讓人幫你是優勢,連幫你的人都快樂才是本事!

改變心態

  你知道嗎? 人腦處理因社交威脅造成社交心痛的方式,竟然和處理肌肉抽筋、腳趾碰撞等身體疼痛的方式幾乎一樣.因為不管是生理或是心理上的痛,都是對身體提出警告有狀況發生,也是人類存活下來不可或缺的條件.而我們在求助的時候,就有可能經歷社交威脅造成的痛苦,像是不確定對方的回應、害怕被拒絕引發人際關係威脅(感覺對人不對事)、求助時感覺自貶地位,或是透漏了自己缺乏某種知識或能力,都會讓我們對有求於人避之唯恐不及.
  但其實他人願意幫忙的機率,大概是我們預測的兩倍多.而造成觀點偏誤的原因,是因為求助者在計算獲得幫助的成功率時,通常只會聚焦在此事會帶給對方多少麻煩與負擔.
  來聽聽富蘭克林的故事,會讓你明白,向他人求助,你的地位不但不會下降,還可能因為你給別人機會幫助自己,贏得對方的好感.當年富蘭克林在無異議通過的情況下,被選為聯合大會的會議代表,隔年他再度被提名,但有一位新會員卻發表長篇大論反對富蘭克林,這位新會員是個受過教育且富有的紳士,有巨大的影響力.不過富蘭克林最後還是獲選了.在此之後,富蘭克林並沒有對他卑躬屈膝或是奮力討好,反而因為聽說那位紳士有許多罕見的藏書,於是就寫信給他希望能夠出借,那位紳士也馬上將書送來,富蘭克林也在一周後歸還,並附上另一封信表達感謝.從此之後那位紳士會在議會主動和富蘭克林說話,也願意在各個場合互相協助.他們成為了好朋友,一直到那位紳士過世.
  為什麼那位紳士只因為富蘭克林向他借了藏書就大改之前的態度呢?原因是人無法接受認知失調,我們對於認知一致有強烈需求,我們偏好彼此的信念相符,以及外在行為和內在信念一致;也就是說當我們對某人或某件事有矛盾的看法時,會造成心理上的痛苦.於是助人者為了要避免認知失調,便把受助者當作值得敬重的人.因為只要改變觀點就不會有衝突,大腦就能順利運作.就像是對那位紳士來說,要把書借給富蘭克林是痛苦的,因為他並不喜歡富蘭克林,但他又不想要找藉口拒絕富蘭克林或是將自己變成小氣不願意借書的人.為了擺脫認知失調,他只好調整對富蘭克林的看法,而事後也證明富蘭克林和他當初想像的並不一樣,也許他對富蘭克林的不喜歡是來自於他人的偏見,而後富蘭克林的行為成功調整了他對富蘭克林的認知.所以在借書之後他也漸漸對富蘭克林產生好感並且互相幫助.畢竟,幫助你喜歡的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很多時候,親密的人際關係就是透過相互麻煩建立的.

如何好好拜託

  很多人在尋求幫助的時候,常會用這樣一句話開頭「可以幫我一個忙嗎?」,因為在助人者並不清楚真正需要幫忙的內容,直接拒絕顯得無情或是無禮,於是大多數人都是直接答應.但是如果在得知求助內容後發現對自己來說很有負擔,已經答應了也不能不做,於是勉強自己.這樣的開頭求助方式,也許看起來求助者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長期來說,永遠有個人覺得你虧欠他,而且很多.
  儘管大多數人都覺得向人求助不自在又尷尬,除非不得已根本不會去做這件事,但奇妙的是,我們卻認為如果別人需要幫忙,就會自己開口求助.清楚表明你需要幫忙.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可以注意到自己的需求然後主動給予幫助,但別人心裡想的是,你如果真的需要幫忙,就會自己開口.所以直接開口求助就是最好的選擇.當你清楚表明自身需求,潛在協助者不但更容易注意到你,也更能確信你會欣然接受他人的幫助.
  書中作者提到幾個不要踩的地雷,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幾個錯誤,在這邊針對幾個常見的討論
  • 少道歉,多道謝:我們在向人求助的時候,常會用到以下幾句關鍵字,像是「不好意思,我真的很抱歉來麻煩你」「對不起,我知道你很忙不應該來麻煩你」.這樣的道歉讓對方感受到的不是歉意,而是不得不幫忙的壓力,而且會讓助人者覺得自己被操控,也許對方會勉為其難的答應幫忙,但就算得到了幫助,也是低品質的協助,因為助人者是被逼迫的,並不是出於自願.而且過多的道歉實際上削弱了我們在同一團體的意識,拉大了彼此的距離,甚至切斷我們之間的情感連結.
  • 別說只是幫個小忙:為了要減低自己的心理壓力,求助人常常會將自己的需要盡可能的輕描淡寫.「可以順手幫我把這個拿過去嗎,你不用站起來只是遞過去而已」「可以幫我查一下資料嗎?很快,五分鐘而已.」你並不知道對方為了幫你的忙,要花費多少時間與心力.而在你輕描淡寫地提出請求試著要減低自己的壓力時,卻也淡化了對方的付出,以及降低了主動給予他人協助帶來的正向感受.
  • 別再提醒別人欠你人情:基於互惠原則的情況下,求助感覺理直氣壯多了.所以我們有時候會忍不住提醒對方,過去我們是如何幫助他們,這樣多少可以減低自己的心理壓力.但會讓對方覺得受人控制.互惠原則要在互助是對等的時候才能發揮效用.除此之外,陳年往事的小忙只會讓助人者覺得你試圖要控制他,除非你真的幫了一個大忙,否則沒有人會覺得往後十年都虧欠你.

如何讓人願意一再幫助你

  很喜歡作者在書裡的一個觀念,比起除了尋求需要的幫助之外,更重要的是求助者和助人者彼此的關係,而不是一次協助的利弊得失.當你們彼此的關係更加鞏固後,後續的互助就不再像第一次那樣的陌生且尷尬了.因為對你們彼此來說,你們正在幫助的是自己人.
  作者提出三種心理增強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助人動機.第一點正是內團體感,讓別人把你當作自己人.因為我們都偏好幫助自己人,在得到幫助後,透過強化你和你仰賴的人之間的關係,好讓他們更有可能再次給你所需的幫助.
  第二種是讓人有機會展現對正向身分的認同感,也就是說,幫助你讓他人自我感覺良好,尤其是看到自己的正向特質.當他們意識到自己成為了他人生命中的貴人,就會更加樂於助人.
  人真正在意的是,希望自己有幫上忙,真的發揮了效能,也就是能夠了解是時、掌握事情動向,達成想要的結果,這才是賦予我們生命意義的是.我們都想要影響周遭的世界,發揮影響力,即使只是促成小小的改變.
  最後一種則是讓人看到因為自己的付出產生的實際效能.每個人都想要看到自己給予的協助會有甚麼成效.讓幫你的人知道後續進展,確信自己有影響力.這就是為什麼作者說不求助是自私的行為,因為幫助別人會讓人產生正向身分的認同感,增加幸福感,但你的拒絕求助,使他人缺少了感到幸福的機會.

  雖然需要幫助感覺起來是很窩囊的一個行為,但我們是群居生物的人類,是靠著互相幫助和團體的力量,才得以走到今天.沒有誰能獨來獨往,單打獨鬥很難把事做成,更何況人不是萬能的,每個人都需要其他人的支持或幫助,一起收拾殘局,或合力開創新局,才能將事情完成.而且因為我們往往低估他人願意提供幫助的可能,於是更不願意冒被拒絕的風險求助.但人們其實在拒絕他人時是會感到痛苦的,如此一來,求助似乎變得沒有這麼困難.此外,求助不但能夠增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能讓助人者感到幸福及覺得自己有正向特質.所以,為什麼不呢?
  
馬兒跑
馬兒跑
一隻看似馬不停蹄卻又一無所成的馬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