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日記|你或許看見我,但我其實並不在這裡。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間師格 Detachment》Tony Kaye,2011
《人間師格》(劇照/IMDB)

電影圍繞著身為代課老師的亨利,以及校風敗壞的學校開展。學校充滿各種問題學生,虐殺動物、校園霸凌、輟學、恐嚇教師等事件層出不窮,教師們力不從心,而家長不負責任。亨利似乎是唯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師,但他卻僅僅帶著軀殼,漫遊在現實之中。

「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
《Detachment》以卡繆《異鄉人》開場,最後以愛倫坡《亞瑟家的傾頹》作結:
「亞瑟家代表的不只是一棟破敗的城堡,還代表著存在的狀態。」
兩段節錄貫穿了整部片的宗旨與情境。
“Detachment”,既是超然、淡漠、超脫,也是事不關己的樣子。這樣抽離的狀態構成整部電影的基調。
與其說這部電影在陳述一段指涉社會與校園事件何以至此的劇情,不如說它立基於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上去描繪當代人們的存在狀態,而校園場域中的年輕靈魂更加以凸顯了這種存在狀態的被動與無辜,使相對於“ Detachment ”之“ Attachment(依戀) ”的缺席與空場,如幽靈一般盤據在角色們各自的難題當中。
《人間師格》(劇照/IMDB)
電影始於另個時空中對於亨利的訪問,特寫鏡頭面向亨利,他遣散了所有旁人,開始緩緩道來。起初以為是一般的訪談,但當訪談內容逐漸回應著劇情的發展時,看起來更像是亨利內心的自問自答。
亨利自我探問的獨白、他夜裡在街上漫遊的姿態、現實時空的劇情發展、亨利童年記憶的斷片彼此剪接與跳轉,使這部電影仿若某個人主體存在的回溯與對話。現以亨利為主角,並從他的視角向外看,所以劇中各個角色分別以亨利為軸心,開展了各種人際關係。然而電影卻以獨特的拍攝手法處處暗示著我們,劇中每一個角色都代表著每一個存在的個體各有其存在視角的發散,而我們彼此的存在之間其實具備著極大程度的相似。
如我們都有各自的難題要解決,心裡有時沒有空間留給其他人,如我們都帶著心事下班或入睡,我們都在龐大的現實中漂浮著並感到孤獨與無助,卻都以為自己是他人的救生圈,或當我們走在校園的廊道上,都能感到存在的壓力襲捲而來。
除了片頭起對於亨利的訪問以及各種訪問教師的畫外音使得全片帶有紀錄片的氛圍,讓電影影像與現實產生更強的連結以外,女學生梅瑞迪斯的相機,也是另一巧妙的象徵。
飽受校園霸凌與家庭壓力與梅瑞迪斯,從小就會用相機記錄周遭的一切,在她的鏡頭裡,有著教師憔悴的神情與不良少年少女的輕狂與叛逆。隨著亨利的到來與對她的鼓舞,梅瑞迪斯開始跟拍亨利,並逐漸產生了愛慕之情。
梅瑞迪斯的鏡頭與電影運鏡巧妙的相融-頻繁的畫面縮放與對焦、手持的輕微晃動、在暗處跟拍的窺探感,使「對存在的觀看視角」從梅瑞迪斯的鏡頭對外界與亨利的凝視,延伸至到電影鏡頭對亨利與所有角色的凝視,烘托出人物生命背後更龐大的存在命題,使整部電影收容在一個被統一檢視的抽離視角之下。拍攝手法趨近現實而敘事視角卻抽離,彷彿不斷在呼應著開頭那段卡繆的名言:「存在」在現實與抽離之間存在著。
《人間師格》(劇照/IMDB)
家長會時空無一人的校園,暗示著家長的缺席是一切學生問題的根源。家長依賴教師為學生帶來救贖,而教師的初衷也總是希望能為學生帶來改變。然而,沒有人能是他人的救生圈。我們只能相互扶持,而無法互相救贖。即便疲憊的教師們彼此間能給予慰藉與肯定,或失學少女艾莉卡與亨利之間的特殊羈絆與情誼,能夠療癒彼此的心靈,梅瑞迪絲的自殺仍然指出了我們力所未及之處。
拯救學生性命失敗以後,亨利說著:
「我知道了我不是一個人。我不在這。你可能看見我,但也只是我的軀殼。」
他最後如哀悼一般朗誦著愛倫坡的《亞瑟家的傾頹》,將所有人的存在影射在城堡的凋敝裡。無論是獨自孤獨著,亦或相互扶持,鏡頭一拉遠,存在終究如廢墟般的校園一樣破敗。除了必須努力才可能脫離苦痛以外,電影無法再說得更多,亨利的靈魂與他之間的距離仍然遙遠。然而,“ Detachment ”的字卡在語畢落下,此時我們知道亨利不再是當初那個冷漠且壓抑的亨利。片中尚未明朗的「超脫」意涵於是也在此刻緩緩浮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論美好與殘破,都一如往常無聲地流轉,這是人的生命難以承受之靜默。然而同時我們卻也不能否認,在各自的不被知曉之間,確實「有些什麼」被經過著,這亦是人的生命難以承受之喧囂。
人不明所以停在半途,沒有停留更多一秒或更少一秒,爾後帶著不滿溢也不失缺的心情適時地經過了。塵土的莫及頓時被留在後路,唱到一半的段落沒有再被記起。從此,不再覺得路是為了更美的風景而四散。
有些事情讓你意外,也讓你驚訝,那之後什麼都沒有也是和平的。 螺旋旋轉的漩渦,山谷中小川上的丸木橋。一夜之間,你要繼續嗎。
若妳是茜月的晃影,在湖面上反覆迴旋,年年失去了日夜。那許一個願,願我是那深,始終如一的淵。
載浮載沉的車體恍惚之間彷彿走在日子的鋼索,當閉眼流浪的人心中有條筆直的徑,移動原來比停滯更安全。
活著若是時間的瞬刻消逝,何以能積累存在的量感。 到底還要走到哪裡,才夠遠呢。 從此以後,你不往生死走。 哪裡有雪,你就往哪裡走。
無論美好與殘破,都一如往常無聲地流轉,這是人的生命難以承受之靜默。然而同時我們卻也不能否認,在各自的不被知曉之間,確實「有些什麼」被經過著,這亦是人的生命難以承受之喧囂。
人不明所以停在半途,沒有停留更多一秒或更少一秒,爾後帶著不滿溢也不失缺的心情適時地經過了。塵土的莫及頓時被留在後路,唱到一半的段落沒有再被記起。從此,不再覺得路是為了更美的風景而四散。
有些事情讓你意外,也讓你驚訝,那之後什麼都沒有也是和平的。 螺旋旋轉的漩渦,山谷中小川上的丸木橋。一夜之間,你要繼續嗎。
若妳是茜月的晃影,在湖面上反覆迴旋,年年失去了日夜。那許一個願,願我是那深,始終如一的淵。
載浮載沉的車體恍惚之間彷彿走在日子的鋼索,當閉眼流浪的人心中有條筆直的徑,移動原來比停滯更安全。
活著若是時間的瞬刻消逝,何以能積累存在的量感。 到底還要走到哪裡,才夠遠呢。 從此以後,你不往生死走。 哪裡有雪,你就往哪裡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近些年發現,許多學生因為自我中心、界線模糊(他人感受,因為界線隨好惡變動)和自我膨脹(自我感受,這時很強調界線),導致了許多人際衝突。這些行為會讓師生、同學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甚至導致親師衝突。 當教學活動需牽手時,孩子不想跟「不喜歡的人」牽,家長也強調這是孩子的身體自主權,師長不能強迫孩子去和不
老師找來海莉和其他五個陌生的同學,請他們每星期五到「沒事教室」——這裡不用考試、不用寫作業,只要圍成圓圈坐著聊天,直到下午三點。 爸爸不在身邊的海莉,失去了母親,現在,連唯一照顧她的叔叔也即將離開。當老師說「無論如何,你們要照顧彼此」,海莉很困惑:她還不了解母親離開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埃斯特
Thumbnail
亮師走進教室,靜靜掃視孩子們。 沉默不語所散發出來的凝重,佈滿整間教室, 孩子們在幾句相互提醒之後,紛紛靜下來,轉身看著亮師。 連坐在教室後方不知所以的我,也感受到壓力。 「你們進到實人以來,改變了好多,積極自學、自律、自動自發。經過了無政府觀察,很多人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更不用說你
Thumbnail
啊,老實說,今天我真的做了個超級奇怪的夢,鏡頭一直跟在我後面。
Thumbnail
我覺得這部電影能跟《滯留生》做一個比對。滯留生是,什麼才是最正確的師生關係,失控教室則是,什麼才是最糟糕的師生關係。電影會讓有志於做老師的人,感到心灰意冷,甚至接近絕望,不在對教育這種事有任何好感。就像看完《巴比倫》會對於電影工作者的崇尚,完全破滅。  
Thumbnail
在觀看故事或電影時,我們經常將自己想像成主角,但事實上我們更可能是身邊的配角或其他人。
Thumbnail
「我們都來自於同一個來源─我們的母親;我們全都是由同一個門進來的。可是我們每一個人─各個深度的試驗─都努力奮鬥向他自己的命運走去。我們能夠互相了解;可是我們每一個人卻只能夠向他自己解釋他自己。」 《徬徨少年時》描述了主角辛克萊,從小學到大學之間的經歷過程;一位徬徨的少年追尋內心安穩的過
Thumbnail
校刊社前來詢問卡拉老師專訪可否提前,為了躲避其他老師的追問,卡拉選擇先讓自己喜愛的孩子們進行訪問,沒想到訪問的過程卻像是犯罪嫌疑人進到警局做筆錄。關於校園竊盜案,為何是學生先遭到懷疑?關於老師向庫恩小姐提出的指控,是否能公開直接的證據?孩子們犀利的問題直指老師,卡拉只能針對問題一一進行答覆,必要時還
Thumbnail
故事講述一位孤僻老師被迫留在校園照顧學生,他們一同度過聖誕假期,發現彼此內心的無處可歸感。敘事節奏老派穩健,引人深思。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法國電影,深刻展現了教育與人性之間的關係。 這部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講述了一位叫做克萊門特·馬修先生的音樂老師在一所寄宿學校里通過音樂改變了一群被社會邊緣化的學生的故事。 影片透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了學生內心的孤獨與掙扎。 這些學生來自各種背景,有的是因為家庭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近些年發現,許多學生因為自我中心、界線模糊(他人感受,因為界線隨好惡變動)和自我膨脹(自我感受,這時很強調界線),導致了許多人際衝突。這些行為會讓師生、同學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甚至導致親師衝突。 當教學活動需牽手時,孩子不想跟「不喜歡的人」牽,家長也強調這是孩子的身體自主權,師長不能強迫孩子去和不
老師找來海莉和其他五個陌生的同學,請他們每星期五到「沒事教室」——這裡不用考試、不用寫作業,只要圍成圓圈坐著聊天,直到下午三點。 爸爸不在身邊的海莉,失去了母親,現在,連唯一照顧她的叔叔也即將離開。當老師說「無論如何,你們要照顧彼此」,海莉很困惑:她還不了解母親離開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埃斯特
Thumbnail
亮師走進教室,靜靜掃視孩子們。 沉默不語所散發出來的凝重,佈滿整間教室, 孩子們在幾句相互提醒之後,紛紛靜下來,轉身看著亮師。 連坐在教室後方不知所以的我,也感受到壓力。 「你們進到實人以來,改變了好多,積極自學、自律、自動自發。經過了無政府觀察,很多人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更不用說你
Thumbnail
啊,老實說,今天我真的做了個超級奇怪的夢,鏡頭一直跟在我後面。
Thumbnail
我覺得這部電影能跟《滯留生》做一個比對。滯留生是,什麼才是最正確的師生關係,失控教室則是,什麼才是最糟糕的師生關係。電影會讓有志於做老師的人,感到心灰意冷,甚至接近絕望,不在對教育這種事有任何好感。就像看完《巴比倫》會對於電影工作者的崇尚,完全破滅。  
Thumbnail
在觀看故事或電影時,我們經常將自己想像成主角,但事實上我們更可能是身邊的配角或其他人。
Thumbnail
「我們都來自於同一個來源─我們的母親;我們全都是由同一個門進來的。可是我們每一個人─各個深度的試驗─都努力奮鬥向他自己的命運走去。我們能夠互相了解;可是我們每一個人卻只能夠向他自己解釋他自己。」 《徬徨少年時》描述了主角辛克萊,從小學到大學之間的經歷過程;一位徬徨的少年追尋內心安穩的過
Thumbnail
校刊社前來詢問卡拉老師專訪可否提前,為了躲避其他老師的追問,卡拉選擇先讓自己喜愛的孩子們進行訪問,沒想到訪問的過程卻像是犯罪嫌疑人進到警局做筆錄。關於校園竊盜案,為何是學生先遭到懷疑?關於老師向庫恩小姐提出的指控,是否能公開直接的證據?孩子們犀利的問題直指老師,卡拉只能針對問題一一進行答覆,必要時還
Thumbnail
故事講述一位孤僻老師被迫留在校園照顧學生,他們一同度過聖誕假期,發現彼此內心的無處可歸感。敘事節奏老派穩健,引人深思。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法國電影,深刻展現了教育與人性之間的關係。 這部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講述了一位叫做克萊門特·馬修先生的音樂老師在一所寄宿學校里通過音樂改變了一群被社會邊緣化的學生的故事。 影片透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了學生內心的孤獨與掙扎。 這些學生來自各種背景,有的是因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