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掛名(等等,還是再想想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何閱讀文學》泰瑞伊格頓,商周,2014
文學作品的意義不會固定不變的原因之一,在於意義屬於公共事務。
 這篇不是要寫書評,只是想把之前「不掛名書腰」的原因說一說。(若有人看了心裡一定冒一句「你誰啊誰請你掛名書腰了在這裡放厥詞」。)
 以前也當過編輯,雖然出版品不大一樣,但概念差不多。出版社在出一本新書時,會針對受眾讀者制定行銷策略,把書推到有機會讀它的人面前。這裡的「有機會讀」未必只是喜歡,需求跟喜好都在此考慮範圍內。有時也會有超級討厭但又需要的狀況出現,像是課本;有時會有喜歡但會宣稱不需要的,像是保守份子私底下很愛讀BL漫畫那樣口嫌體正直。
 編輯或行銷請相關的人掛名書腰的確是一個很有效的宣傳方法,掛名者多半會在自己的自媒體上宣傳;而逛書店時,大家也會因為某某人推薦而增加購買意願,畢竟要花時間看完一本書並決定購買與否是件難事,但有人推薦,就代表閱讀之必要。針對議題來掛名是常見的,像我收到的掛名邀請多半跟「性別」、「成長」、「家庭」、「散文」類別有關,出版社那裡彷彿有一個關鍵字群,只要搜這些關鍵字就會找出相對應的作者(想想其實很像我以前在做期刊時在素材圖庫找照片那樣),對這些議題感興趣的讀者就會因為這個名字而買來讀讀看。
 不過問題就在這裡了,每每盯著書腰上的掛名我都有點疑惑,掛了名卻不說理由或對此書的詮釋,好像在猜一個名字的品味閾值在哪裡。然後你會發現有些掛名者的閾值超級寬,有些掛名者對好文學的定義搖擺不定,有些「掛名」本身就是個被群眾標籤化的標籤紙,比方學者再知名,一掛在書腰上就會覺得此書甚硬,就算他掛的是一本等笑話集都值得分析批評一番。
 我並不否定掛名的意義,尤其是文學創作,新人作者第一本特別需要跟讀者介紹自己,得獎紀錄、掛名、推薦、書評、書卡簡介,都會成為大家閱讀此人此書的第一印象(有沒有那種不掛名就大紅的,也有,但更多的是身懷絕技卻默默無名的)。只是比起純掛名我需要多一點理由來讀這個作品,於是需要書評或閱後,需要多一點人來討論這個作品讓它的意義範圍變大、文本本身是怎樣跟時代對話的?未必真的要動用理論方法來做文學批評,寫一些印象式書評(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也未嘗不可;或做個摘要並簡單詮釋,都是很快就能讓讀者「熟悉這個新聲音」的方法(這也是我開始有意識要寫、收書評閱後的原因)。還有否則有許多文學作品會故意扭曲日常語言產生新的文字感受,或者隱喻體系藏得太深,都會讓讀者一遇困難就在書店放下書本了。
 文學不僅僅是「說了什麼」,還有「它怎麼說」,以及「我們怎麼讀」,而非單純的「我讀了」。
 我遇過最尷尬也最榮幸的掛名狀況就是作品寫得比我好、作者本就比我知名,收到邀請信件時我還回覆出版社:「承蒙賞識,但我掛這名豈不是我在蹭聲量嗎?」出版社的行銷大半都很善良,於是又回絕一個掛名,倒是讓我記掛數個月。上回問熟識的行銷說:一直拒絕掛名是不是會被黑?他們說:不會啊,被拒絕已是日常,如果沒被拒絕,那就不用來上班了。真斗M發言。
 如果我是行銷,一定天天都找那種萬用型Hashtag的作者,什麼都能掛,掛一掛趕快下班去吃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5會員
70內容數
正職是家庭主婦,不專業書評,不專業作者。 座右銘是「喜歡吃白肉魚壽司的人,是謙虛的人」。 大家都愛紅肉魚,而我盡力嘗出白肉魚的花香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肉魚壽司愛好者 的其他內容
《當我們重返書桌》楊佳嫻/主編,蔚藍文化,2021  我們身處矛盾社會,「文字貶值」之說大行其道,然而文字卻又在娛樂、煽動、動員、伸張層次上繼續發生巨大作用。影像技術便利,傳播上更刺激,然而若想推動一個理性思辨的社會,文字仍能更承擔複雜多層次的表述,它也同時是我們全是世界或發展其他文化產品與社會行動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Apyang Imiq程廷,九歌,2021  我曾經想過Bhring,是風也是靈力,當一個人的bhring和你氣味相投,倆人聚合,Bhring是強大的颶風,什麼獵物都能輕易捲進槍口下。但如果Bhring不合,上山都會有危險。
《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著,梁永安/譯,木馬文化,2021 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這種需要的被遮蔽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分析愛的本性正是要去發現愛在今天的普遍匱乏,是要批判應對此負責的社會條件。
《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張亦絢,木馬,2020  我也曾是「大人渴求」世界給我們更高深莫測、更睥睨一切──我也曾是那種「歪七扭八的小孩」。我說「歪七扭八」時,是充滿柔情與痛楚的:我明白,我了解──就算「歪七扭八」,本來也有權好好長大。
《知影》孫梓評,九歌,2015  假裝自己是一個遠方的旅人,為了這美好的博物館而來,假裝我是一個被釀好的句子,寫進明信片之中……天色已墨,信步踅到老街,沿途都是慵懶走逛的人群。孩子們坐在石椅上,警告路人地上有不明髒穢物。風也微微,擦過了我的臉,成為裝飾音,並且彈奏著小鎮,最後,唱成了一守無名歌。
《心靈寫作》娜妲莉.高柏,心靈工坊,2016(30週年紀念版)  問題在於,我們以為我們活著;我們以為我們的言語字句是永恆堅實的,將永遠銘刻在我們身上。錯了,我們寫在當下,寫作只是那一瞬間的事。
《當我們重返書桌》楊佳嫻/主編,蔚藍文化,2021  我們身處矛盾社會,「文字貶值」之說大行其道,然而文字卻又在娛樂、煽動、動員、伸張層次上繼續發生巨大作用。影像技術便利,傳播上更刺激,然而若想推動一個理性思辨的社會,文字仍能更承擔複雜多層次的表述,它也同時是我們全是世界或發展其他文化產品與社會行動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Apyang Imiq程廷,九歌,2021  我曾經想過Bhring,是風也是靈力,當一個人的bhring和你氣味相投,倆人聚合,Bhring是強大的颶風,什麼獵物都能輕易捲進槍口下。但如果Bhring不合,上山都會有危險。
《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著,梁永安/譯,木馬文化,2021 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這種需要的被遮蔽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分析愛的本性正是要去發現愛在今天的普遍匱乏,是要批判應對此負責的社會條件。
《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張亦絢,木馬,2020  我也曾是「大人渴求」世界給我們更高深莫測、更睥睨一切──我也曾是那種「歪七扭八的小孩」。我說「歪七扭八」時,是充滿柔情與痛楚的:我明白,我了解──就算「歪七扭八」,本來也有權好好長大。
《知影》孫梓評,九歌,2015  假裝自己是一個遠方的旅人,為了這美好的博物館而來,假裝我是一個被釀好的句子,寫進明信片之中……天色已墨,信步踅到老街,沿途都是慵懶走逛的人群。孩子們坐在石椅上,警告路人地上有不明髒穢物。風也微微,擦過了我的臉,成為裝飾音,並且彈奏著小鎮,最後,唱成了一守無名歌。
《心靈寫作》娜妲莉.高柏,心靈工坊,2016(30週年紀念版)  問題在於,我們以為我們活著;我們以為我們的言語字句是永恆堅實的,將永遠銘刻在我們身上。錯了,我們寫在當下,寫作只是那一瞬間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Thumbnail
筆者一開始就提到,扣掉專業書刊,一般書籍有科普、導讀、百科幾種類,大致上可以解釋為,「對一般人的興趣啟發」、「引導一般人進入這門專業」、「知識的一般性介紹」。各位有沒發現,其實很少有書是表明自己是導讀書、科普書的?多數作者寫書時,不會想那麼多,大致上只會區分專業程度,以及受眾的程度。
Thumbnail
長短也好,書評有什麼用?為什麼作者需要被評? 早陣子跟書評人聊天的時候有注意到一些現象:PNN多數的作者都傾向「宣傳系書評」,他們想要的是曝光率,讀者透過書評人得知這本書如何,好不好看?好的就開書,不好的就省略掉,節省大量沉沒成本。
Thumbnail
絕大多數的寫作者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定位才寫作;相反的,他們根本想像不出所謂的定位。即使他們可能寫了一堆社會觀察分析、文學小說或者散文、日常隨筆紀錄、偶然為之的咖啡廳走訪遊記,他們仍然不知道「寫作能幹嘛」。
我喜歡寫書評,每當閱讀完一本書,我就會忍不住想要抓著每個遇見的人跟他們分享我讀完這本書之後的心得,但是我身邊的人不多,喜歡這樣被我轟炸的人更少,所以我才會決定寫下來丟在網路上,想像很多人可以看見我的感受,就算真的沒人閱讀也沒關係,至少我能把我的炙熱轉化成文字,一段時間後回頭看雖然偶爾會害羞,但從沒有
Thumbnail
每個人的人生追求都不太一樣,對我來說,作品有人購買、有人閱讀、有人喜歡、有人推薦,這樣就很好了。 因為我覺得「修煉」最終是影響自身心靈、精神、意志層面的事情,是「求道」的過程。 同樣的,寫作時的整理與反思,是作者在尋找某種答案的必經之路,是作者的一段修煉、求道之旅。
從大學時期開始,我讀完十幾部學術著作,但卻只評了其中一部,絕大部份都是寫讀書筆記。相對起來,我很積極為文學著作寫書評、摘要和心得。
買書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就買囉。 今早打開讀墨首頁,不小心看到小說《方舟》的廣告,事前沒聽過這作者,也沒聽過這本書,甚至沒看到任何人推介,不過看完此書的簡介後,竟然不是默默將書放進書櫃就算,而是決定直接結帳。 推理小說啊,對我的吸引力總是最大,反正買書,也就連同之前朋友推介的《Puzzle Vo
Thumbnail
選在二月預告這本書,這是在寫了上百本的小說之後,以「小說」為主題出版的書。這本書談的都是小說──特別是流行小說。 合作作者: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施百俊BJ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Thumbnail
筆者一開始就提到,扣掉專業書刊,一般書籍有科普、導讀、百科幾種類,大致上可以解釋為,「對一般人的興趣啟發」、「引導一般人進入這門專業」、「知識的一般性介紹」。各位有沒發現,其實很少有書是表明自己是導讀書、科普書的?多數作者寫書時,不會想那麼多,大致上只會區分專業程度,以及受眾的程度。
Thumbnail
長短也好,書評有什麼用?為什麼作者需要被評? 早陣子跟書評人聊天的時候有注意到一些現象:PNN多數的作者都傾向「宣傳系書評」,他們想要的是曝光率,讀者透過書評人得知這本書如何,好不好看?好的就開書,不好的就省略掉,節省大量沉沒成本。
Thumbnail
絕大多數的寫作者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定位才寫作;相反的,他們根本想像不出所謂的定位。即使他們可能寫了一堆社會觀察分析、文學小說或者散文、日常隨筆紀錄、偶然為之的咖啡廳走訪遊記,他們仍然不知道「寫作能幹嘛」。
我喜歡寫書評,每當閱讀完一本書,我就會忍不住想要抓著每個遇見的人跟他們分享我讀完這本書之後的心得,但是我身邊的人不多,喜歡這樣被我轟炸的人更少,所以我才會決定寫下來丟在網路上,想像很多人可以看見我的感受,就算真的沒人閱讀也沒關係,至少我能把我的炙熱轉化成文字,一段時間後回頭看雖然偶爾會害羞,但從沒有
Thumbnail
每個人的人生追求都不太一樣,對我來說,作品有人購買、有人閱讀、有人喜歡、有人推薦,這樣就很好了。 因為我覺得「修煉」最終是影響自身心靈、精神、意志層面的事情,是「求道」的過程。 同樣的,寫作時的整理與反思,是作者在尋找某種答案的必經之路,是作者的一段修煉、求道之旅。
從大學時期開始,我讀完十幾部學術著作,但卻只評了其中一部,絕大部份都是寫讀書筆記。相對起來,我很積極為文學著作寫書評、摘要和心得。
買書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就買囉。 今早打開讀墨首頁,不小心看到小說《方舟》的廣告,事前沒聽過這作者,也沒聽過這本書,甚至沒看到任何人推介,不過看完此書的簡介後,竟然不是默默將書放進書櫃就算,而是決定直接結帳。 推理小說啊,對我的吸引力總是最大,反正買書,也就連同之前朋友推介的《Puzzle Vo
Thumbnail
選在二月預告這本書,這是在寫了上百本的小說之後,以「小說」為主題出版的書。這本書談的都是小說──特別是流行小說。 合作作者: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施百俊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