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選了一堂服務學習課程:新聞編採與實務寫作,因而有幸獲得了額外一次人物採訪的機會😊(其實一整個學期下來滿辛苦的><)
這是我第二次嘗試較為深度的訪談,第一次是去年暑假,遠到台東技能換宿,當時自告奮勇替鹿野鄉瑞和村
瑞和車站寫了一份報導,採訪人物是瑞和招呼站站長,整理了約3000字的內容,對當時的我而言算滿艱鉅的任務XD但那次經歷卻開啟了我對於深度訪談的著迷!
提問、傾聽、梳理內容的過程間接體驗了受訪者的經驗與生命,它們是那麼珍貴的並且發人深省。
服學課程要求學生以勞動銀髮族為目標人物,進行深度式傳記訪談,並繳交18頁包含照片的成果,相比去年的8頁真是令人躍躍欲試!(必須樂觀)
透過畢專指導教授幫忙,聯繫到高雄左營果貿社區一間老機車行-順樺機車行,和老闆李文川進行訪談與報導。過程中許多突發狀況和趣事,算是有笑有淚、辛苦卻收穫滿滿的一次經驗!成果反覆雕琢、潤飾數十次,雖然還是不夠滿意,每次看都有新的遺憾XD但我想這正是我下次能修正、進步的地方。
初次到順樺,內心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李老闆起初沉默寡言,神情嚴肅。穿著襯衫的我拉小椅子坐到正在修車的老闆身邊,他手上握著器具沾染上機油,用力的喬著客人的輪胎,畫面挺古怪失諧的!簡單自我介紹和開場後,我開始進入提問。
老闆今年已72歲了,因此剛開始溝通稍嫌吃力,我盡可能簡單化提問,並且專注聆聽他的陳述,再從陳述中一層一層問下去。
從他個人孩提時在台南生長背景、到嘉義當學徒、當兵、結婚、選擇到果貿落腳一路到開業的這50年、與果貿社區的情誼,每個部分都有好多令人驚訝、驚艷、感人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像手拉手般在連接成李老闆的一生。
即使是多麼平凡的人,也都藏著渺小中屬於他們自己的偉大。
| 我學到的事:提問很重要 而好的傾聽、觀察更不可少!
我初踏入新聞與記者這個領域,團隊裡老師便時常提點我們提問的重要性!一個好的提問能讓我們獲得最關鍵性、有亮點的回答,這也是我到現在還在努力學的部分,真的不容易呀!
但在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快新聞、資訊型新聞的採訪撰文中,我發現自己竟然陷於追求新聞點的窠臼,甚至,我發現自己常在採訪前就安排好「預期的亮點」,而導致在聆聽受訪者的回答時,只急著想聽到我原本就想、希望聽到的答案,而疏於好的傾聽甚至與更好的切點錯過。
我想,在深度式的訪談中是個很好的練習機會,我也為自己證明了:在我更專注、投入的聆聽時,更能理解受訪者的闡述脈絡以及挖掘更多事件。這是我去年進行瑞和那場報導時較為缺乏的,依稀記得我當時迫切從站長回答中抓取我認為的亮點,現在回想期起想必當時一定遺漏了許多細節的內容。
分享一個我很喜歡的TED演講:
這場TED真的很值得學習,Celeste Headlee分享的十點原則裡有很多是我沒有做到的!(相信你也是XD)。
其中,他在第九點提到了「傾聽」的重要性!他說:“ most people don’t listen with the intent to understand, we listen with the intent to reply .” (多數人傾聽並非為了理解,我們傾聽是為了回答。)
這個觀點和我所想的,採訪時著墨於新聞點而疏於理解,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呀!讓我真有感觸。
談到這,想題外話分享一個小觀點。常有許多人對於電視媒體上記者提問感到無腦、嗤之以鼻,比如說,記者詢問受難者家屬:「會難過嗎?」或者如我昨天看到的,記者詢問颱風過後淹水的家戶:「阿伯,雨一直下會擔心嗎?」可想而知這些答案一定是:對我很難過、會呀非常擔心。身為觀眾的我也常看到記者提問而會心一笑。但我想,他們之所以會提出看似低級的問題,目的可能只是想盡快得到他們想要的回覆吧!
當記者想做一篇受難者家屬悲慟的新聞,並希望新聞內有家屬說:「我很難過。」的片段,能最快得到這樣回復的方式就是直接問:「你會難過嗎?」這時受訪者幾乎只有會與不會的選擇,而記者就能快速取得他們想要的畫面。即時新聞的新聞框架明顯,採訪時自然疏於顧慮受訪者的感受與傾聽。
題外話結束XD
除了好的傾聽之外,觀察也很重要。
訪談時,我很認真地觀察了李老闆的衣著、說話的語調以及外貌,也在訪談結束後留下來在果貿繞了許久,希望能好好感受一番眷村氣息,以及眷村人們交流、環境,深入的觀察才能見微知著,我一直是這樣想的。當我真的慢下腳步,細細感受眷村味,更能了解李老闆口中說的:眷村人情味比其他社區更濃厚。
| 感想
這次的訪談還是有很多遺憾的地方,比如事後覺得可以針對黑手產業變遷、老闆對於年輕世代入行黑手產業看法、對果貿的更多情感表達有更多琢磨。但大抵上還算是滿意這次的報導!這些美中不足一定會造就更好的下一次的。
訪談尾聲,我能逐漸感受老闆敞開心胸並且時常露出微笑,時不時請我喝紅茶XD而我也在後幾次到訪中印下拍攝的照片拿給他收藏,照片紀錄下了他工作的身影、笑容、他與客人緊密的互動與歷經半百稍顯滄桑的順樺機車行店面。
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平凡,李老闆也是。
平常,我們在好多平面媒體專訪、報導上看見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們,聽他們談著如何從挫折中站起來、他們打拼的艱辛、成功的祕訣,然後我們羨慕著他們光鮮亮麗的事業、生活。那些在我們眼中成功的人,他們或許獲獎無數、自己創業、出書、上節目、走訪各地演講,他們的故事因為「被社會價值定義為成功」而有幸在大眾面前曝光、被記錄與報導。
但能被記錄下來的資格,從來都不由媒體、社會框架而定。想想你身邊,或許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父母、朋友、親戚,社區中不起眼的小吃攤、一位頂著烈日辛勤工作的工人、貨運司機、清潔員甚至一位街友,或許他們都有著令人動人的故事,能讓我們有所啟發的故事。但他們是世俗眼中的市井小民,更不是媒體眼中亮眼的大人物,鮮少人注意到、鮮少人想花心思去關心並且為他們記錄下精彩的人生、刻骨銘心的故事。我想,在這堂課中,其他同學們報導記錄中,都是這樣的小人物,卻都讓我有所學習與反思。
用Celeste Headlee在演講最後分享的觀點做結尾:當我們完全打開心胸,隨時準備好被驚艷,我們必不會感到失望。(always be prepared to be amazed. And I am never disappointed.)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精彩的地方,放下偏見,敞開心胸去理解、去傾聽他人的故事,一定都會是有所收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