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導演 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愛森斯坦 (1898 - 1948年)
本文於2021/03/22在探路客發表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兩部我個人以為稱得上「蒙太奇」教材的電影。首先,先簡單跟大家科普一下何謂「蒙太奇」。
蒙太奇(法語:Montage),又稱蒙太奇序列(法語:montage-séquence)原為建築學的外來術語的音譯,意為構成、裝配,現多指一種電影剪輯技術,通過將一系列視點不同的多個剪輯(短鏡頭)組合使用來壓縮空間、時間訊息。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後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
最美不過「一」字詩:中國古詩中「蒙太奇手法」的應用
愛森斯坦 也在其論著『電影形式』(Film Form)一書中論「電影的影像原理與表意文字」一章,用繁體漢字來說明他的「蒙太奇」概念,例如:口 + 犬 = 「吠」,口 + 鳥 = 「鳴」,刃 + 心 = 「忍」,兩個無關的個體結合成另一新意義的總體。
「信手拈來寫影評」P.47頁,《波坦金戰艦》分鏡表簡圖,圖1"cu"代表「特寫(Close-Up)」,圖2"fs"代表「全景(Full of Long Shot)」,圖3"ms"代表「中景鏡頭(Medium Shot)」,右邊的箭頭則為攝影機移動的方向
「信手拈來寫影評」P.48頁,《波坦金戰艦》分鏡表簡圖,圖4"fs"代表「全景(Full of Long Shot)」,圖5"ms"代表「中景鏡頭(Medium Shot)」,右邊的箭頭則為攝影機移動的方向
雖然無緣得見這部跨時代的經典之作,(另一部則是1941年
奧森威爾斯 的《
大國民》(
Citizen Kane,又譯
公民凱恩);有幸的是,我找到了兩部風格獨特,個人覺得可作為當代「蒙太奇」教材的電影:2013年《欲謀》& 1999年《迷情追緝令 / 燃情追蹤》。
韓國導演 朴贊郁的「復仇三部曲」(左上:2002年《我要復仇》,中上:2003年《原罪犯》、右上:2005年《親切的金子》),與2013年好萊塢初試啼聲之作的《欲謀》
2013年由「復仇三部曲」韓國導演 朴贊郁 導演、《水行俠》妮可基嫚、《魔境夢遊》蜜雅娃絲柯思卡、《模仿遊戲》馬修古迪 主演、《越獄》溫特沃斯米勒 編劇的《欲謀》(Stoker),用簡潔明快的鏡頭剪輯方式帶動劇情發展,並以演員的外在動作,來引導觀眾思索著角色們的心理攻防戰,將一齣具暗黑哥德式風格的懸疑故事,變得更為詭異也更有深度,即使戶外陽光普照,也照不進幽暗鬼魅的人性角落。
《欲謀》裡的精采劇照,以演員的外在動作,來顯示角色的心理戲 (Photo by Pinterest)
而我個人,也蠻喜歡預告片裡選用 埃米莉·威爾(Emily Wells) 2013年發行的單曲:「Becomes The Color」,以及插曲選用1966年經典老歌「夏日美酒」(Summer Wine)。
1999年由《猜火車》伊旺麥奎格、《桃色追捕令》艾許莉賈德 主演的《迷情追緝令 / 燃情追蹤》(Eye Of The Beholder),故事充滿了魔幻風格,以畫面的溶接方式,敘述了離群索居的探員,如何追蹤行蹤飄忽不定的美艷黑寡婦,並理解她的犯罪動機,進而渴望她保護她的犯罪懸疑片。
所謂的『蒙太奇』手法現在越用越熟練,甚至與電影剪輯相融合,以致於這個名詞已經很少聽聞。對穎來說,能夠不著痕跡的靈活使用,增加我們對劇情的快速理解才是上乘,而經過時間淬鍊的老電影,也才是好電影呀!
雖然以上兩部電影外界評價不高,甚至不為人廣知,卻是我自己的觀影之路上所欣賞到的美景。以此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