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太平盛世的頂點(2)

2021/09/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相信很多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家長,已經發現別說孫子,自己兒子出去工作都已沒那麼好的機會了。換言之,投入教育可以在產業上獲得的回報率,已經慢慢下降,這也是經歷台灣經濟起飛的世代,總覺得是政治害的。畢竟怪自己亂搞,沒人會承認嘛!但這真的有禍首嗎?
找禍首很簡單,怪跟你政治意識形態不合的人就對了。或者說,把責任怪其他人就好了,畢竟自己這麼努力,房子車子啥都有,成功者怎麼會有錯?不過,嬰兒潮後的世代,我們應該也很清楚,大環境改變,早就不是經濟起飛期那麼好賺錢。

產業的專業知識需求遠超從前

所以,問題在哪?通常遇到這種教育投入與最終產出,效率越來越低的狀況,大概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教育投入的方式錯誤,導致我們現在多投入100,產出只有10。這種人在台灣多屬於反教改派,其理由很直觀,當年聯考世代的教育投入100,產出100,教改後產出連年下降,鐵定是教改的錯。
簡稱「把相關性當因果性」,假設當年繼續這樣聯考下去,會不會到今天產出變成5而已?依照國外的經驗,搞不好還會變成負數。所以說,反教改人士會這麼想,單純只是把自己的經歷投射出去,並不考慮時代的差異。
反正就是只想抱怨的意思。
編按:人類社會普遍有從「黃金時代」逐漸墮落的神話傳說,或許都有某些類似當前的現實基礎……。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畫作,The Golden Age。Photo ©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另一種,是產業技術的投入,需要的人力越來越頂尖,但突破卻越來越少。用數字化來講,想要把第一代的技術提升到第二代,或許教育投入100,產出人才100,進入業界就可以提升。但第二代技術提升到第三代,教育投入100,產出的人才100,卻只有50的能力足以參與,這等於教育要投入200才能達成原有的提升。所以外面看起來,教育投入到產出,效率只剩下50%。
這狀況換到第三代提升到第四代,往後類推,所需人力越來越龐大,專業知識需求也越重,教育投入的回報,看似幾乎不成比例。但由於每一代的技術提升,都可以帶來產業整體獲利的2倍以上,所以倒也不是說不通,只是進不了最前端技術的其他人,薪資福利就是會落後。

左右派都不可能阻止全球化、液態性社會

說白了就是高學歷魯蛇變多,學的越多越覺得自己魯,魯過頭就反過來憤世嫉俗,畢竟自己讀了那麼多,學歷也不算低,怎麼薪水還是這麼少?這一定是資本主義的錯,讓我們高舉人民的法槌!
筆者在這些年的感想,其實是覺得,這才是液態性社會的真相,你得要懂技術才會知道,為何可以立足的固態物體都不見了。正確地說也不是不見,是取代性太高,當全球化太過便捷,從大海的一端運送第二產業的產品,都比國內生產業便宜很多,國內的二級產業從業者當然會很慘。
理論上要斬斷這條連結,就該要阻止全球化,或者說大幅提高競爭成本。但實際上不管左右派都不可能阻止這個過程,右派的自由市場不用多說,本就反對高築關稅壁壘。左派為何也不阻止?因為沒有廉價的民生必需品,一般民眾根本就沒有心思會去想社會改革,光謀生就非常困難,而通常社會基層會偏向保守勢力,於是引進外國競爭去打擊本國的保守派,政治上對左傾者來說非常合理。
反正,不管當事人怎樣說沒有,實際作為就是這樣,不然幹嘛什麼都反?
解決這類問題,方法就那幾個。一個是引進外勞,不過會被罵搶奪本勞工作機會,然後本國畢業生沒人要幹這些工作。另一個大量補貼,補到這些人不求進步,不然就是拿錢去組工會要求更多補貼,沒完沒了。再不然就是阻斷全球化,用關稅壁壘擋住,但我們都看到了,最愛講社會正義的中產階級,會用選票懲罰這些讓民生物資上漲的政客。
總之就是「都不是我的錯」。

檢視現在的路徑,先回顧歷史上的教育與階級

要講這些,就得回到歷史去談,也就是為何會有教育,工作如何分化出來。說真的,要談工作效率,那麼就鐵定會造成階級化,因為任何一種技藝性的工作,都需要大量經驗。
這就是父子繼承制、學徒制。
你出生就要接老爸的工作,不是繼承人就去其他店當學徒,看有沒機會出師。這看來極端沒效率,但在那種單純需要時間就可磨練的技藝上,倒是完全沒錯。因為,假設一個凡庸之輩,繼承父親100的家業,他只能發揮出80的能力,但起碼不會敗家。讓天才繼承,100翻成120,那就是賺到。那麼有沒白X繼承?很難,兒子夠多就可以挑個好的換掉,只有女兒還能挑女婿。
問題在於,這種工作,剝奪人類的興趣,就我們接受現代化教育的人來看,這很難讓人接受,無論願不願意,都得要繼承家業,不然就可能越混越糟糕。
而且,這種做法一定會讓階級產生,不停的固化下去,整體來說對國家社會未必有利。
至少,我們現在都是這樣認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2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