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說真的製造業都消失了,而是家裡附近的小工廠都沒了,只剩下工業區的可以找,考慮交通費不見得划算。留在家鄉的工廠若不是地點更偏僻,就是薪資狀況更糟糕,還不如去打零工。真的不能怪學生,因為環境就這樣,訓練就如此。再加上台灣人對學歷應對的職業有偏執,好像你讀了什麼就不該去做哪些行業,社會壓力也讓學生打一開始就不會挑。
坦白說,筆者不知道該怎麼解決,正因為待過傳產,跑過業務才不知道。個人完全不認為,振興工業的那些做法會有什麼用處,真要有用的大概就是提供低利貸款。
開工廠要賺大錢很難,尤其是民生輕工業,目前來說最難取得的是廠房,要說下去就是房租問題最嚴重。這不是居住正義喔,恰恰好相反,因為都市化後的直轄市周邊土地價值上漲,地主多不願意繼續做工業區,想的是住商土地開發,相較廠房租金,蓋大樓才是一本萬利。
條件齊備使工業區自然形成,都市擴張則讓其自然消失
然而,台灣過去為何那麼多違章工廠?
就是位處偏僻,人煙稀少,政府也不想管這個地方,想蓋就蓋吧。而都市還沒擴張,距離雙北等大都會近,產品運銷都簡單,然後形成一個工業聚落,降低成本的同時也能累積技術。
所以為何不能繼續集中開發大雙北區域?這不是房價問題,是當城市周圍工業區都被消滅,失去大量工作機會,工廠移到遠方後運銷費又上升,而都市變大後原本的郊區也變成蛋白區,會進一步推高雙北居住成本(按:通勤和一二級產業的物流費用等等)。
這種循環將使得都市居住效益降低,發展能賺到的錢都消耗在生活成本上,更糟糕的是促使階級分化對立。
都市圈的躍進與公共建設相關,要讓高人口密度的都市圈再成長擴張,勢必投入數倍資源於開發少的郊區鄉鎮,然而都市人會甘願從現在起,把錢拿去給鄉村蓋基礎建設,好讓20年後產生新的都會區?
一定不願意的,越年輕的就越會覺得這理所當然,生活要更加富裕下去。於是鄉村的人覺得,幾十年過去還是你們都市的在拿錢啊,都市居民則必須說服自己,鄉村開發是破壞大自然,應該把錢拿到都市才有效益。(有誰記得台北市30多年前很多田?)
以利多政策挹注,讓台灣產業韌性能對抗中國傾銷
新的工業區不是你劃一塊地,說這裡是工業區大家就會去,過去的年代是很自然的形成,沒有環衛安全規範,成本壓低自然收入高,大家願意做。隨著時代演進,工業區進駐都要符合要求,等於成本提高誘因降低。
有人看到這邊就會覺得,既然違法才能做,那不如不要做。
是啊,老闆這麼好當,你去開一間符合所有法規又能發大財的工廠來看看。
過去就是吃環境紅利,現在台灣人注重環保工安了,營運成本上升也是理所當然。問題是,我們是逐步提升標準,還是隨意拉高成本?就近年的角度來看,更接近於懲罰優秀廠商,當年願意苦撐留在台灣的,該繳的費用都繳,今天說變就變,政府對這些中小企業工廠的態度,幾近於仇視。
怎麼解決這個困境?坦白說,筆者沒有實質辦法,因為新北到桃園已經出現趕工廠走的氣氛,地主想的都是幾十年下來,終於捷運開發到我家,此時你說停止開發,改成工業區,一定翻臉。
可行的方案,是在其他較偏遠的地方設立工業區,然後鋪設產業道路,這屬於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筆者的想法是要更進一步,環境工安相關中大型設備,由政府準備,最起碼也要低利貸款,提供足夠的誘因。
這不是市場邏輯,一點都不是,但看看中國怎樣犧牲自己人民跟環境,怎樣無視世界貿易秩序,難道就很符合市場?面對不遵守市場規範的國家,台灣還死守著這些標準才奇怪,該補助就要補助,把產業重新建立起來,提供足夠多的工作機會。
先有工業才有環保:否則製程改善、環保產品從哪來?
人的一生跟著學習路徑走,在某種工業裡上班的人,20年後累積足夠經驗,也會想要自己創業,市場若還有空間,就會有更多人願意去試試看。
為何現在年輕人創業都是咖啡廳?因為只會這個啊,這些20多歲的同學,是去過哪些工廠操作機台過,曉得輕工業的邏輯?或是跑夠多廠商,找到貿易代理的機會?
沒有就是沒有,當我們把輕工業都消滅掉,結果會是連機會都消滅,日後想要重建,除了依靠外力別無他法。
至此,筆者都沒有提到環保之類的議題,不是這個不重要,是順序不對。台灣人這些年被訓練成,好像沒有環保就不能有工業,這應該要相反,有了工業才能談環保。
不懂生產邏輯,哪裡曉得改善工業製程;沒有製造業,哪來的環保設備。
台灣需要重振工業,產業多元才能保障永續發展
要大談全球化,筆者是沒意見,若覺得一切都可以外購,台灣走向純粹的金融貿易服務業之島,那是您的想法,個人給予尊重。
至少在大的願景上,筆者認為台灣不能捨棄工業,相反的應該要將都市開發的邏輯,挪一些到工業生產上,多元化的社會,才能保障台灣的永續。
不是沒環保沒工業喔,是沒工廠沒環保。會認為沒有環保就不該有工業的,邏輯最後都會走到沒有人類就沒汙染,歷史事實是人類先有工業,賺了錢可以改善生活後,才去想到環保。
最起碼,筆者學生中屬於後面一半的人,在已經紅海的服務業、保險業務等要殺出血路,難度極高,工業若能發展,就是多一條出路。
穩定收入的工作,才能解決他們對成家生子的恐懼,將台灣從少子化的危機中慢慢拉出。
我們過去的少子化對策,幾乎都是中產白領階級思維,沒有站在藍領角度去想,他們要的是扶持而不是施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