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對你的態度就是你對自己的態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們知道嗎?其實很多時候,別人怎麽對你,也就是你怎麽對你?咦,這個是什麽觀點?爲什麽會這麽説呢?其實原本呢,芷汐原本也不懂的,但是呢,芷汐馬上給大家掃掃盲,給大家以下的場景,相信各位走過路過的看官,應該馬上就能理解了。
你對自己的態度如何?
如果有一天,一個人在大聲駡你,説的許多話你都無法接受,但是只因爲他/她是你的長輩,或者是你的領導,亦或者是曾經幫助過你的人。(不用有一天了,芷汐天天挨駡,不管是領導的,媽媽的,同學的...已經免疫)

那麽這個時候你會怎麽辦呢?壓住怒火和他慢慢解釋嗎?你會發現根本沒有用,或許因爲你記得他/她的好,所以他/她會無所顧忌妄言你,也許是因爲你是好脾氣,喜歡平靜,因此把話説重了也沒有關係。這是一個人在真正無可奈何的時候,除了微笑,讓自己内心坦然,不跟他們計較,也就只能微笑了。

也許,你用微笑平息了戰火,但是這一次平息了,下一次呢?下一次,同樣的事情還會不斷發生,因爲他們對你的態度,就是你對自己的態度!

看到這裏,可能很多看官會馬上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就認爲自己做的太差,因此而陷入自責中,或怪怨別人對你的上海,陷入憤怒中。其實,以上的狀態都不對,最好就是過去的就讓他徹底過去吧。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對自己好點,多關心自己内心想要的,并且將它釋放出來,讓大家知道你想要什麽,介意什麽,并且努力做到自己想要的,來證明你的實力。

你高看了自己,別人就不會看低你,就會多考慮你的感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25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芷汐你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芷汐和大家聊聊誤讀的那些事兒......什麽叫誤讀啊?這是一個經典的闡釋學問題,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言不及義”。也就是說,語言表達的並不是表達者完整的意圖,很多東西是“無以言表”的,這就意味著作者的意圖必然不能被完美理解,所以解讀必然是不同程度的誤解。
今天芷汐和大家聊聊單純的話題。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單純”指簡單純淨,側重想法不多、不繁雜,多用於對問題的理解或看法,也可以指思想純潔,沒有私心雜念,還指單一,表示只考慮事物的一個方面,對其他方面都不重視。 那麽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就可以稱之爲“單純”
如果你們能夠事先知道,在做某件事情上,成功率很低,失敗率很高,那麽你們還會繼續堅持努力做下去嗎?其實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人,有些人跟我説,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結局不好,那麽一開始就不需要投入,因爲結局已定,又有一部分的人跟我說,即便如此,努力也許可以改變結局和預後,那麽努力一把吧,讓自己不後悔。
今天這期繼續和大家聊聊一些比較輕鬆的話題,先來一段場景:如果你是學生黨/上班族,每天作息正常,然後下課/下班後做起了副業,可能有好幾個副業,你還要注意生活作息,運動規律等等,而且你可能還有家庭,孩子等,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覺得,生活讓你很疲憊啊,這麽忙碌的日子,是人過的嗎?
生活中,我們周圍常常都有這類型的人,喜歡用自己所謂的“常規”的邏輯來揣測別人的心理,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的認知,嘗試去揣測別人的心理,人抓摸別人的内心世界。但是,你們知道嗎?適當揣測是可以的,這樣可以做到“善解人意”,過度揣測,但是跟別人心中所想的不一樣的時候,你還據理力爭,就會引起別人的厭惡。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會吸引怎樣的人來到你的周圍。魚找魚,蝦找蝦,王八就會找王八。民間諺語都很有道理,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有些話聽起來有些粗俗,但事實上就是這樣的。
今天芷汐和大家聊聊誤讀的那些事兒......什麽叫誤讀啊?這是一個經典的闡釋學問題,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言不及義”。也就是說,語言表達的並不是表達者完整的意圖,很多東西是“無以言表”的,這就意味著作者的意圖必然不能被完美理解,所以解讀必然是不同程度的誤解。
今天芷汐和大家聊聊單純的話題。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單純”指簡單純淨,側重想法不多、不繁雜,多用於對問題的理解或看法,也可以指思想純潔,沒有私心雜念,還指單一,表示只考慮事物的一個方面,對其他方面都不重視。 那麽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就可以稱之爲“單純”
如果你們能夠事先知道,在做某件事情上,成功率很低,失敗率很高,那麽你們還會繼續堅持努力做下去嗎?其實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人,有些人跟我説,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結局不好,那麽一開始就不需要投入,因爲結局已定,又有一部分的人跟我說,即便如此,努力也許可以改變結局和預後,那麽努力一把吧,讓自己不後悔。
今天這期繼續和大家聊聊一些比較輕鬆的話題,先來一段場景:如果你是學生黨/上班族,每天作息正常,然後下課/下班後做起了副業,可能有好幾個副業,你還要注意生活作息,運動規律等等,而且你可能還有家庭,孩子等,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覺得,生活讓你很疲憊啊,這麽忙碌的日子,是人過的嗎?
生活中,我們周圍常常都有這類型的人,喜歡用自己所謂的“常規”的邏輯來揣測別人的心理,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的認知,嘗試去揣測別人的心理,人抓摸別人的内心世界。但是,你們知道嗎?適當揣測是可以的,這樣可以做到“善解人意”,過度揣測,但是跟別人心中所想的不一樣的時候,你還據理力爭,就會引起別人的厭惡。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會吸引怎樣的人來到你的周圍。魚找魚,蝦找蝦,王八就會找王八。民間諺語都很有道理,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有些話聽起來有些粗俗,但事實上就是這樣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別人不完美,我也不完美,包容別人,其實是在善待自己。對方所做的事並不是為了惹你生氣。如果總是對別人不滿意,哪會有好心情呢?!
小心!別被別人的負面評價否定自己,那是屬於別人的個人想法觀點,我們要獨立思考,做自己的主人。
Thumbnail
覺得自己為何要被人這樣對待? 很委屈、很生氣、很傷心難過,對與錯和前因後果都不是那麼重要, 畢竟有理說不清..是因為各站各的理, 我無法控制別人,只能全心全意的放在我自己上, 因為這個人根本不值得占據我的心理、影響到我本來的心境。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
「是不是我真的哪裡不好、為什麼我這麼衰?那個前輩就這麼當眾指著我破口大罵還對我主管說我態度不好、連我主管都傻眼,只因為我沒有完全照著他意思做事...」 「朋友都說我太和善,我果然還是得學著不要這麼善良...」 要在競爭激烈的地方堅持善良品行確實很困難,所以花點時間心力挑選一個讓自己可以...
習慣於聽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但往往只願接受自己認同的部份。渴望從他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好壞,卻又無法接受事實。其實我們都很清楚,在不同的人面前我們呈現出的自己也會有所不同。 從別人口中得知的自己,很大部份只是你願意讓那個人看見的你,不見得是真實的你。 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人格特質」,但也不是一
你就是你,永遠不必跟任何人解釋自己。看別人的眼色,不如做自己的本色。我們要有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膽量。
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 影響我們是否能夠感受到來自內在深處的支持與信任,接納與包容, 那關係著我們到底是自己的朋友,還是最大的敵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別人不完美,我也不完美,包容別人,其實是在善待自己。對方所做的事並不是為了惹你生氣。如果總是對別人不滿意,哪會有好心情呢?!
小心!別被別人的負面評價否定自己,那是屬於別人的個人想法觀點,我們要獨立思考,做自己的主人。
Thumbnail
覺得自己為何要被人這樣對待? 很委屈、很生氣、很傷心難過,對與錯和前因後果都不是那麼重要, 畢竟有理說不清..是因為各站各的理, 我無法控制別人,只能全心全意的放在我自己上, 因為這個人根本不值得占據我的心理、影響到我本來的心境。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
「是不是我真的哪裡不好、為什麼我這麼衰?那個前輩就這麼當眾指著我破口大罵還對我主管說我態度不好、連我主管都傻眼,只因為我沒有完全照著他意思做事...」 「朋友都說我太和善,我果然還是得學著不要這麼善良...」 要在競爭激烈的地方堅持善良品行確實很困難,所以花點時間心力挑選一個讓自己可以...
習慣於聽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但往往只願接受自己認同的部份。渴望從他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好壞,卻又無法接受事實。其實我們都很清楚,在不同的人面前我們呈現出的自己也會有所不同。 從別人口中得知的自己,很大部份只是你願意讓那個人看見的你,不見得是真實的你。 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人格特質」,但也不是一
你就是你,永遠不必跟任何人解釋自己。看別人的眼色,不如做自己的本色。我們要有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膽量。
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 影響我們是否能夠感受到來自內在深處的支持與信任,接納與包容, 那關係著我們到底是自己的朋友,還是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