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另外一個30日挑戰-Day4

2021/07/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日期:7/5
  • 閱讀時間:6:50 - 7:10
  • 寫作時間:7:15 - 7:52
  •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真相觸發機制-看不到自己的盲點
「我們認為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這兩者是一樣的嗎?,大多數情況下是很難一樣的。當別人回饋的時候是用「別人眼中的自己」來論述,但是碰到「我們認為的自己」兩者的落差,於是我們會認為對方的論述跟自我認知產生差異,因此認為對方論述有誤,而無法接受對方的回饋建議。
書中提到「我們認為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是這樣的流程
我的想法與感受--->我的目標與意圖--->我的行為與表現--->我對他人的影響--->他人給我的故事
有些社會新聞上,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父母很常講的一句話「我家小孩很乖的,一定是有人帶壞他」。然而我們都知道,我們其實不太在乎父母當下的感受或是說出這句話的意圖,我們的重點在於孩子的行為帶來的「影響」。這就是兩邊看到的落差,產生的「盲點」
行為盲點
  • 有三種容易洩漏行為的盲點
  1. 臉部資訊
  2. 語氣語調
  3. 無意識習慣(肢體語言)
這三種行為,常常都是自己不自覺,但是對方卻可以感受到當中透露的訊息。就像很常有人會說自己沒在生氣,而且還會急於解釋自己真的沒在生氣。但是我們卻可以從對方扭曲的表情、放大的音量以及來回的踱步,很明顯的感受到對方正在生氣。
但為何對方要一直堅持自己沒在生氣呢?也許原因來自於,對方希望塑造一種自己的擁有好脾氣的形象,或是對方並不想因為自己的生氣而對事情產生影響。但無論怎麼隱藏,我們還是能透過行為盲點,觀察到對方的情緒。
盲點放大器
  • 估量情緒:形塑一個人的情緒會有好多種,但是對方可能會「放大」幾種特定的「情緒」,然後認定這個人就是屬於某一類的人。如同我們對於身邊的人都會有幾種既定的情緒印象,某某人很愛生氣、某某人很容易暴怒、某某人很冷淡等等。但這些只是形塑一個人其中的幾項情緒,而往往我們也會容易單純只用「特定情緒」來認定某個人
  • 情勢變成性格:狗急跳牆,當遇難緊急事件時,就會產生跟平常不同的樣態。然而我們很少會去判斷某個人的情緒的原因,是來自於某個「情勢」,並不一定是某個人原本的性格。
  • 意圖跟影響的差距:好心做壞事,也許當初立意良善的事情,但是卻造成別人的影響。然而在現實當中,我們並不會去特別觀察對方的意圖,而會把重點放在「影響」,而單純只用「影響」來去覺得某個人的「意圖」是否良善
之所以為盲點就是自己難以察覺
盲點讓自己難以察覺,如果要改善這些盲點,最好的方式就是「第三方的觀察」,也就是要請求他人幫助「看見當下的自己」。
  • 也許可以找個身邊親近的人成為誠實之鏡,告訴我們真實感受
  • 錄影之後,看看自己的樣態
  • 從內而外改變,而非只想改變給人的意圖
如果常常聽到別人的回饋建議,與自己的想像有「落差」的時候,就該好好檢視「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樣子」,也許正落入盲點之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把自己當實驗品的人生
    把自己當實驗品的人生
    Hi 你好,我是Leon,我把自己的部落格取名為「把自己當實驗品的人生」 因為我喜歡嘗試許多新事物,把自己的人生作為一種實驗,所以把人生所見所聞所想,整理成文字,寫下實驗心得。 也許某天你會做跟我一樣類似的事情,做之前不妨參考我的實驗心得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