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嘮不用錢
先前我有分享到「櫥窗」,蔡康永說,我們今天想要以什麼樣的方式讓自己展現在人前,都是透過我們如何妝點這個櫥窗而定;當然你擺上去的東西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所以被批評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好難過的。
後來我把這個東西,挖掘並寫出了我覺得現代人很病態的點,在於說有很多人會去追究櫥窗的品牌是什麼?換言之玻璃門內的東西不但要被翻攪、幹走,還要翻過來檢查是不是櫃子裡躲了個人這樣子。
而這個被代稱的事情就是「興趣」,換言之別人彈吉他就很好,你的話就不適合;別人運動很可以,你就可能是臉的問題。
先前我很哀傷有些人的貼文很強迫自己要正向,說實在,我覺得與其要讓人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倒不如就把這標籤拿掉,因為我相信率性的人會更加吸引人。
所以你說人可以稱得上煩惱的萬惡之源嗎?應該是吧,有的人毀謗你是要建立他的自尊;而有的人稱讚你,就是怕你進步的比他快。
我想,沒有什麼事是能不問問自己,更能令人感到安心的了吧。
本週優質節選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意義?自訂呀,相信自己呀
- 答案?人生的答案從沒標準過,小心駛得萬年船
我常在寫自我、自我,自我跟自私並不一樣,自我的人懂得取用都從自己來,這樣的人一點也不自私;而所有涉及生涯的答案,如果都不是打從內心出發的,這難道不是再給自己又挖個洞了嗎?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你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或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意義?
這件事有沒有用,有沒有意義?我覺得可以改一下,問問自己喜不喜歡呢?
我有時候在想,長篇文章多半不引人注意的原因是為何?講的淺一點,大可以通通推到創作者頭上,覺得是我們這種人沒本事引起別人的注意。
但這麼說又很不對勁,一篇長文可能要讀個 10 分鐘才能大致了結一個主題;如果今天我在西門街邊隨便拉一個路人,強迫他聽我自介 30 秒,不也是很相像的感覺嗎?
所以我覺得就算今天不是創作者身份,應該放諸四海皆準,就是別人通常不是對你在做什麼有興趣,而是對你持有的身份起了興趣。
像現代人多半會追求生活要做的事情是「有用」的,上課的人不僅要好好上課,還要追求上的什麼課對未來才有幫助;下課後不滿足,還非得去賺錢貼補家用不可。
彷彿整個人就是為別人、為社會犧牲奉獻與付出一般的活著。
因為這些事情通通可以找到世俗下的定義:這個很有用、這個就是孝順,你將來也會因此了不得。
真的嗎?
1
我舉個例子。
如果今天新生活動,上台授課演講的不是葉丙成老師,而是一個自稱某某高中的不知名野雞老師,同樣在講「學生生涯展望」,一般我們會選擇聽誰的?
這就要延續我最近時常會拿出來和朋友聊到的話題,是我的話兩者概率會一半一半 (先聽再說),因為我會很清楚葉老師跟我的環境完全不同,而高中老師也有他們的想法,並不特別有誰一定比較前瞻的感覺。
但直覺騙不了人,總是覺得成為閃閃發光的那個樣子會比較好,就像未來的生活就已經順利了一樣。
至於為何舉葉老師為例子?是我從同學間的討論印證了我的猜想,即便我沒有真實去上過他任何一堂課,也僅僅是從臉書文章去推估對他的看法和印象。
我有朋友是葉老師的學生,葉老師也是有名的教育人士;在我屢屢提及「環境」這件事的時候,並不是要強調環境不能轉變,而是能確定與這些同學處在同一個圈子,那些講過的話才有它能發揮用處的地方。
換言之,如果你曾經認為老師在專業以外的談話和論點,其實與你的環境和經歷有相距之處,這個雞湯肯定需要打折扣,因為我們都不是他身邊優秀的學生。
2
再一個例子。我前陣子有看到朋友轉貼關於寫作計畫的文章,看完之後我發現自己也默默加入了敷衍按讚一族,就是覺得「哇好棒」然後就再也無感了這樣。
貼文大致上的內容在分享說,自己如何執行了一套每日寫作計畫,如何展開話題、如何控制字數、如何突破難關等的分享,這樣的東西其實很常在我的版面上出現,以前我一定會大讚很厲害。
後來不再有特別的反應是因為,我不認為這東西能上升到「標竿」層級值得大家傳抄歌頌,因為這東西他走完啦,我再沿著走的話那可能 10 倍產出量也不會有人理我。
以前的我可能會想試著效仿看看,但後來發現自己的「體質」實在是太慢活了,越高壓我越無法掌控作品品質,也想著反正好聽話也總一定有人願意說,我就不去湊這個熱鬧了。
那如果你反過來問我說,我寫作有沒有給自己訂定規則嗎?
有啊,就很簡單定位長文,每篇閱讀量大概是 2800 到 4000 字,每週四定時發一篇而已。還不是每個禮拜四乖乖坐在電腦前寫,是想寫就寫,「有多少寫多少」在寫的這樣子而已,沒什麼特別的。
至於寫作有包含什麼很了不得的意義在裡面嗎?完全沒有。
也不敢說會有,因為寫作是一個幫助我自己探索生活模式的過程而已,我當然也可以很冠冕堂皇說:有啊,因為這可以讓我保持生產力、專注力,然後做了一件身邊人不太在做的事,將來我或許還有新一條職涯的選擇,這般得意。
寫作還需要特地安一個別人會賞心悅目的理由嗎?
畢竟不是名氣作家,有在寫就好了唄。
答案?
當人們會對自我產生懷疑,就是最容易讓人趁虛而入的時候。
會想寫這件事,也是來自於與我一樣在尋找自我的朋友;但我和他的處境完全不同,我泰半時間都是隔著螢幕在與網友互動,而他的生活環境除了忙碌於課業外,多半會和朋友聚在一起活動。
我以前遇過一些,講話講得特別厲害的人,並不是這樣的人能言善道、天花亂墜,而是他也許可以犀利的點評出某些問題的癥結,而以我旁觀者的視角來說:這就只是講的真的厲害,但我認識的當事者應該不是這樣子。
舉例一下,我覺得人一般在迷惘的時候,想的問題通常都是「我還能做什麼」,而不太是去追究「我是誰」。
所以我們就會去聽很多,別人怎麼看我自己,別人是怎麼的認為我能做什麼,而當別人點出那個似是而非的問題時:你在擔心什麼?
是,當事者肯定在擔心他自己的生涯問題,卻不一定在擔心他能不能把一件事做好;這兩者天差地別,但當事者一定會覺得被講中。
這就是我覺得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沒有太多理由需要去依賴人聲的原因,因為等到發覺並不是這個解法的時候,又是好一段時間過去,然後繼續做著別人會給你掌聲的事情,自己還依然覺得沒有多少真實收穫,陷入另一種窮忙。
我曾經有和這位朋友對話過,雖然我沒有明面指出:你其實可以坦率一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請不要懷疑自己,因為當你 (自願) 和別人具有一樣的特質的時候,這才是我們始終無法成為自己的原因。
又或者,不需要因為自己不具備成功人士的特質而討厭自己,因為能讓人發光的路徑一旦被歸結出來,那就從此不再是少數人擁有的東西。
我們真的有很喜歡做一件事嗎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我們要如何去抽絲剝繭說,現在腦袋浮現的種種自己喜歡、想做的事,確實是自己想做的?
能不能是別人聽了覺得無趣的東西?能不能是別人聽了不一定會給予鼓勵的事?能不能不管別人到底會如何的表達自己看法,都不會動搖做一件事的意念?
也就是說,沒有人喜歡沒關係,沒有人鼓勵沒關係,因為我只知道:做下去有我的好處就可以了。
因為我們受到別人的動搖,或許比我們想像中來的容易。
如果你曾覺得自己不夠孝順,那只要別人認為你應該具備賺錢的能力卻不去以此回饋給家裡人,別人就綁架成功了,還不痛不癢的;如果你曾覺得自己不夠好,其實我只要隨口讚揚過你做過的多少好事,讓你忙下去沒時間成長,一樣也可以毀掉一個人。
這就是為什麼我很少直白的去聊「做什麼事」一定比較好,因為做一件事情的理由,如果你並不在其中,那還有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