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只負責賣書,不負責任書評之 《我把青春賭給山》方能《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兩代日本登山冒險家:植村直己與南谷真鈴的著作
在看《我把青春賭給山》時一直想起南谷真鈴。一位是昭和一位是平成時代的登山家,植村直己是日本第一位登山上聖母峰的人,南谷真鈴破日本最年輕登上聖母峰的紀錄。
農村子弟植村直己大學加入登山社開始爬山,畢業後因為嚮往海外攀登把目標放在阿爾卑斯山,想到的方法竟然是偷渡到美國打黑工存錢!
他個性直率魯莽卻也樂觀知足,一路誤打誤撞危險叢生糗事不斷,因真誠偶有貴人幫助,結交了各國朋友。
在一次和日本遠征隊在喜馬拉雅山攀登途中,因為不喜歡靠一大群人的力量登頂,確認了往後都要獨攀的決心。
他在書寫這些經歷的年代不論是登山路線的建設與開發、各國的生活環境條件、登山裝備等,都相對不那麼方便。植村直己為了省錢,總是用最克難、土方煉鋼的方式,來解決交通(能搭貨船絕不搭飛機)、食宿(住最便宜的地方、連續幾個月吃一樣的食物)等問題,甚至因為裝備破舊被嘲笑,在登山活動不那麼普及的年代也常被各國軍警誤會,但他永不放棄,想盡各種方式達成目標,讓人對這個小個子的東方人刮目相待。
「山不是為別人而爬的,而是為自己而爬。即使因此遭到別人的誤解也無可奈何,也無須接受別人的操控。如果憑堅定意志所進行的單獨行動,不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將回饋到自己身上。喜悅如此,危險也是。」── 植村直己
完登七頂峰最年輕紀錄的南谷真鈴在《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中描述了因為父母事業的緣故從小在亞洲各國生活的他,在遇到身份認同問題而糾結不已時,當時香港的山是他最好的老師。「只要在山中,我就能面對自己」登山就是關照心靈的最佳方法。
如何才能成為自己?他給出的答案是攀登聖母峰。開放式教育的父母雖支持,也表明不會給予資源協助,所以他必須自己擬定計畫、拉贊助、找資源,默默無名的他所能想到最有號召力的宣傳就是「日本史上最年輕」。他強調自己並非實力很堅強或看起來自信滿滿,願意贊助的企業或媒體可能看到了「這個女孩少了點什麼」,而決定「那給他一些幫助吧」。有了這些資源,加上他在生活上的自律和對訓練的堅持,還有決心和意志力,終究帶他完成了目標。
很多人覺得「怎麼可能辦得到啊!」,背後的原因不外乎只看到「自己辦不到」的部分,和只在乎除了自己以外「辦得到的人」。南谷真鈴認為與其只看到自己的缺點,或忙著和別人做比較,不如強化自己的優點,跟昨天的自己比,一點一點精進自己。在世界巨峰上看過形形色色的攀登者,自己也曾遇過危難,比起強健的體魄,強大的心智才是能陪伴你走到最後的。
這兩位不同世代的日本冒險家交集的點是北美最高峰德納利山,南谷真鈴要踏上德納利山前想起了這位登山前輩,植村直己正是在挑戰冬季獨攀德納利山時遇難身亡的,南谷真鈴也在此山遇到了生死交鋒的時刻。
前輩或許有些「愚勇」,年輕後輩或許有點「憨膽」,植村直己是個凡事先做再說,沒想太多的人,偷渡被遣返也不退縮;南谷真鈴其實想很多,因為以後想生小孩、進入職場後不能說走就走,所以要趁年輕完成。如果他們沒有這一股非完成不可的衝動,我們也就看不到這些驚險的歷程了。
「探索世界或許不是拓展外在,而是拓展內在的方式。」── 南谷真鈴
延伸閱讀:
《極北直驅(平裝本經典回歸):日本最偉大探險家植村直己極地探險經典作》植村直己
《十年一講,為夢想》江秀真
《我在這裡,山在那邊:從中央山脈到無氧挑戰K2,七座召喚勇氣的8000m高峰探險》呂忠翰(阿果)
《攀向沒有頂點的山:三條魚的追尋》詹喬愉
《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陳德政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的軀體不是完全按照我們自己的意識在行動,而是有什麼更強而有力的東西在驅動我們,那個東西也許可以說是社會吧。總之如果我們有什麼可以配合的地方就盡量配合吧,因為在這世上,我們都是被賦予了角色的演員呀」聽了外祖父的話,讓我感到很輕鬆。 ── 〈孫子的角色扮演〉《幸福咒語》西加奈子
之前很意外得知有許多不喜歡爬山、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朋友,也很喜歡閱讀這些漫畫和繪本,也許是沒時間或覺得自己體力不足,看書過過乾癮。後來也可以理解文字和圖像的魅力,可以帶領我們跳脫一成不變的日常,假裝自己去冒險或過上另一種無法想像的生活。
「身處這亂世若想種田過日子,必遭土匪劫殺;若做土匪,不搶劫又活不下去。」 「她生前經歷了清朝滅亡,民國初立,死後避開了軍閥混戰,匪貨氾濫,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盼了好多年, 余華終於帶著新作品回來了! 比起聚焦於人物的《許三觀賣血記》、《活著》 許三觀和福貴面對命運曲折只能仰望老天爺 《文城》
突然覺得空間如何變化、叫什麼店名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刻走進來的人共同建構了這個場域。書是一本一本賣出去的,熟客是一位一位聊開的,實體零售店面存在的意義,就是這樣在日常的接觸、交流上累積的。
幾天的健行,準備生活所需相對簡單,只是得全部背負在身上。或許有人覺得克難、是去受苦,但只要走得動、吃得下、睡得著,平安下山的機會就大,若加上排泄順暢,這最高等級的適應程度,只會迎來隊友羨慕的眼神;山下的事難得多了,要應對的人和事都不只是山上那些生存基本面。偶爾會需要空隙,到沒有收訊、生活不便的地方,
「我想開書店。」「真的嗎?好期待!要開在哪?」「苗栗。」接下來通常是不可置信和沈默以對二選一。偶有對苗栗現況不熟悉的朋友會說:「苗栗都沒有書店的話,那不就是藍海。」「什麼藍海,根本是沙漠啊」我苦笑。
「我們的軀體不是完全按照我們自己的意識在行動,而是有什麼更強而有力的東西在驅動我們,那個東西也許可以說是社會吧。總之如果我們有什麼可以配合的地方就盡量配合吧,因為在這世上,我們都是被賦予了角色的演員呀」聽了外祖父的話,讓我感到很輕鬆。 ── 〈孫子的角色扮演〉《幸福咒語》西加奈子
之前很意外得知有許多不喜歡爬山、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朋友,也很喜歡閱讀這些漫畫和繪本,也許是沒時間或覺得自己體力不足,看書過過乾癮。後來也可以理解文字和圖像的魅力,可以帶領我們跳脫一成不變的日常,假裝自己去冒險或過上另一種無法想像的生活。
「身處這亂世若想種田過日子,必遭土匪劫殺;若做土匪,不搶劫又活不下去。」 「她生前經歷了清朝滅亡,民國初立,死後避開了軍閥混戰,匪貨氾濫,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盼了好多年, 余華終於帶著新作品回來了! 比起聚焦於人物的《許三觀賣血記》、《活著》 許三觀和福貴面對命運曲折只能仰望老天爺 《文城》
突然覺得空間如何變化、叫什麼店名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刻走進來的人共同建構了這個場域。書是一本一本賣出去的,熟客是一位一位聊開的,實體零售店面存在的意義,就是這樣在日常的接觸、交流上累積的。
幾天的健行,準備生活所需相對簡單,只是得全部背負在身上。或許有人覺得克難、是去受苦,但只要走得動、吃得下、睡得著,平安下山的機會就大,若加上排泄順暢,這最高等級的適應程度,只會迎來隊友羨慕的眼神;山下的事難得多了,要應對的人和事都不只是山上那些生存基本面。偶爾會需要空隙,到沒有收訊、生活不便的地方,
「我想開書店。」「真的嗎?好期待!要開在哪?」「苗栗。」接下來通常是不可置信和沈默以對二選一。偶有對苗栗現況不熟悉的朋友會說:「苗栗都沒有書店的話,那不就是藍海。」「什麼藍海,根本是沙漠啊」我苦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是充滿變化和勇於突破自我的一年。從衝日本爬山到轉換兩份工作,竟然忽然就挑戰玉山主峰!分享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爬玉山的方式、三天兩夜的行程規劃、行前準備清單,準備好後,就可以出發啦!
Thumbnail
第一次登富士山是2016年,那是我在日本的第一座山。 那時我對於爬山完全毫無經驗,只是出自勇於嘗試的心情,穿著一般的運動鞋帶著不齊全的裝備無知的出發了。整趟旅程結束,我整整在床上躺了兩天,腳指頭長滿水泡及瘀青,小腿大腿肌肉痠痛,動一下就哀哀叫,下半身完全動彈不得。後來因緣際會我踏入了登山戶外的產業
前言 維基百科<聖母峰>欄目中有<攀登記錄>一節,裡面提到的台灣人登頂者名單中,林永富是年齡最長的登頂者-57歲,查找李永富的登山新聞,裡面提到他是排行第九名者,但因江秀真曾登頂兩次,因此他位居第十。然而,再查找資料,發現其中少了幾位,今天看到城市山人(2019.5.10)的文章,名單如下(然而,
因為山在那裡,所以我來了 前言 1993年5月5日吳錦雄成為首位登上聖母峰的台灣人,他參加的隊伍是「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隔年(1994)年,一支純本土且係地方社團的「苗栗頭份登山隊」成隊前往攀登聖母峰,有位隊員拾方方成功登頂,成為第二位登頂的台灣人,在<維基百科>的<聖母峰>的"攀登記錄
因為山在,所以我來了 前言 維基百科有<聖母峰>的編目,其中在登頂者中有一條是: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吳錦雄是誰 1993年,台灣根本還沒有人有出國攀爬大山的經驗,連攀登大山需要的設備、器材都還不清楚的年代(因為台灣只有三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12/28/2012 山,喜瑪拉雅 日期:12/1 地點:台北 高度:65公尺 喜瑪拉雅山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到達最不普通的地方。 我,不是登山專家,也稱不上是登山家,甚至於體力上也不是那種Pro級的山友,我只是一個普通愛山的人。 聖母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標高8848公尺。 聖母峰
07/16/2007 這次奇萊南峰和南華山,和泥鰍大哥一起出團,雖然在山上和他碰過面,但這是我第一次和他一起出去,泥鰍大哥有二十七年的登山經驗了,在野訊號稱八十萬禁軍總教頭,絕大部份的嚮導都是他帶出來的,雖說如此,他仍舊時常說,他也是在學習中,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雖然我的登山資歷很輕,但是我很認同
Thumbnail
「為什麼要登山?」     英國著名的登山家馬諾里攀登聖母峰後,記者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這句傳誦世界的名言,相信台灣大多數家長是不認同的,若是孩子以這個不像答案的答案回答父母的質疑,一定會被罵,認為這是狡辯,是藉口。     除了反對孩子登山,我們也禁止他們接近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是充滿變化和勇於突破自我的一年。從衝日本爬山到轉換兩份工作,竟然忽然就挑戰玉山主峰!分享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爬玉山的方式、三天兩夜的行程規劃、行前準備清單,準備好後,就可以出發啦!
Thumbnail
第一次登富士山是2016年,那是我在日本的第一座山。 那時我對於爬山完全毫無經驗,只是出自勇於嘗試的心情,穿著一般的運動鞋帶著不齊全的裝備無知的出發了。整趟旅程結束,我整整在床上躺了兩天,腳指頭長滿水泡及瘀青,小腿大腿肌肉痠痛,動一下就哀哀叫,下半身完全動彈不得。後來因緣際會我踏入了登山戶外的產業
前言 維基百科<聖母峰>欄目中有<攀登記錄>一節,裡面提到的台灣人登頂者名單中,林永富是年齡最長的登頂者-57歲,查找李永富的登山新聞,裡面提到他是排行第九名者,但因江秀真曾登頂兩次,因此他位居第十。然而,再查找資料,發現其中少了幾位,今天看到城市山人(2019.5.10)的文章,名單如下(然而,
因為山在那裡,所以我來了 前言 1993年5月5日吳錦雄成為首位登上聖母峰的台灣人,他參加的隊伍是「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隔年(1994)年,一支純本土且係地方社團的「苗栗頭份登山隊」成隊前往攀登聖母峰,有位隊員拾方方成功登頂,成為第二位登頂的台灣人,在<維基百科>的<聖母峰>的"攀登記錄
因為山在,所以我來了 前言 維基百科有<聖母峰>的編目,其中在登頂者中有一條是: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吳錦雄是誰 1993年,台灣根本還沒有人有出國攀爬大山的經驗,連攀登大山需要的設備、器材都還不清楚的年代(因為台灣只有三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12/28/2012 山,喜瑪拉雅 日期:12/1 地點:台北 高度:65公尺 喜瑪拉雅山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到達最不普通的地方。 我,不是登山專家,也稱不上是登山家,甚至於體力上也不是那種Pro級的山友,我只是一個普通愛山的人。 聖母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標高8848公尺。 聖母峰
07/16/2007 這次奇萊南峰和南華山,和泥鰍大哥一起出團,雖然在山上和他碰過面,但這是我第一次和他一起出去,泥鰍大哥有二十七年的登山經驗了,在野訊號稱八十萬禁軍總教頭,絕大部份的嚮導都是他帶出來的,雖說如此,他仍舊時常說,他也是在學習中,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雖然我的登山資歷很輕,但是我很認同
Thumbnail
「為什麼要登山?」     英國著名的登山家馬諾里攀登聖母峰後,記者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這句傳誦世界的名言,相信台灣大多數家長是不認同的,若是孩子以這個不像答案的答案回答父母的質疑,一定會被罵,認為這是狡辯,是藉口。     除了反對孩子登山,我們也禁止他們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