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富有好理由嗎?該如何看待不平等?【上等肥肉podcast 01】

2021/09/0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也很想要的美金
有錢人真的就壞壞?還是仇富其實是我們的錯?
我們時常可以觀察到一些跟「財富」有關的現象。例如在重大災情發生時,總有人認為大企業或知名人物不捐錢救災,就是道德上有缺陷該被我們撻伐。或是當有錢家庭的小孩獲得不錯成就時,總有人會說出:「還不是因為他家有錢才辦得到?」。諸多基於對方擁有較多財富,間接促成的憤怒、指責、酸言酸語,在社會中屢見不鮮。
然而,在上述這兩個案例中,前者是否幫助救災,廣義上來說並不影響我們對他的道德評價。或許有人會基於「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得出有錢人本來就有道德上的義務去幫助受難者。
可是如果把這樣的原則放在每一個人身上,我們會得出所有足夠溫飽的人,在道德上都有義務去幫助遠方的窮人。若不幫助,恐怕所有人在道德上都應該備受譴責。如此的道德觀點所得出的結論太違反直覺,無法被多數人所接受,因此我們沒有好理由透過一個人有多於常人的財富,得出他「必須幫助」受災者。
第二個例子中,如果那個孩子不是透過買槍手代考、請別人代寫作業,而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學習通過考試,我們真的理由認為是財富讓他得到目前的成就嗎?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社會中需多人脈的建立、資源資訊的取得,或許會因為家庭財富的多寡而變得較為容易,但既使如此一個人的努力也不該因此貶值。
我們在Podcast 節目中還有討論更多意想不到的例子,並且一一分析其實我們並沒有辦法基於「好理由」去認同這些仇恨,多數的仇恨其實源自於「歸因謬誤」。同時討論了為何社會孕育出一群人對於富有者如此嚴苛?仇富這個共同情緒如何出現?傳播媒體如何加深刻板映像,導致貧富之間的仇恨愈演愈烈?
現在讓我們把重點放在既使上述理由都不充分,我們是否有其他因素討厭社會中財富並平等』?認為這是不對勁的?我將透過兩位哲學家,盧梭與尼采他們部分觀點來探討支持與反對的可能。
接著,我們開始小小的思考吧

有理由討厭的觀點:「不平等」出現的原因


是運氣還是努力?他們有我們所沒有的,但他們是如何拿到的?

在盧梭的觀點中,會認為不平等的出現不合理(違反自然狀態),也反對不平等社會中人們被奴役這件事。當然,他所處時代的人類學、考古研究不完備,導致他所想像出的「自然狀態」有太多幻想的元素。
在他的理論中,自然狀態指的是人類尚未進入國家前的美好過去,在那時沒有任何壓迫,大家互不依賴也沒有紛爭。盧梭與現代差距了快300年,社會結構早已不同。可是在他的理論中,卻同樣能得到現代社會仍保留的真實壓迫感受。
〈論人與人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這篇論文中,盧梭會認為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出現有其原因。第一種,是自然或是生理上的不平等;第二種,是精神上的或是政治上的不平等。後者的不平等仰賴習俗的建立「經過人們同意,或至少經過人們認可」。這種不平等展現在需損害他人才能施展的特權,例如富有、尊榮、權勢、服從。
盧梭認為,『不平等竟然是出於我們同意的』
在現代社會中這相當好想像,有多少法律在我們不經意間就通過了呢?當老闆問你可不可以加班時,你是堅決否認,還是好啦好啦反正整間公司都一起加班了?我們不經一間同意的法律、促成的加班文化等等都一點一滴促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或許會認為,為什麼不逃離呢?
盧梭會認為,我們脫離了自然狀態中不依賴他人的狀態,也再也回不去了。而「依賴」的出現展現在資源的掠奪,當你不再擁有自然狀態中可以輕易得到的資源,漸漸的便只能依賴社會中的他人,而最終只能別無選擇的受他人支配。該篇論文中廣泛的討論土地的擁有、私有制的出現、治金農耕技術的發展,在盧梭的觀點中這些習俗造成了我們無法離開社會。
「不先使一個人處於依賴另一個人的狀態,就不可能奴役」
論文的總結,認為不平等在今日持續存在與發展,是因為人類能力與知識的進步,並最終透過私有制和法律變得「穩固又合法」。與後世馬克思主義認為,技術文化都是資本階級壓迫的工具,有著一脈傳承的相似觀點。
基於盧梭的觀點,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社會不平等(財富、政治權利)有出現的原因,且是基於祖先輩或是我們不經意的同意,最終面這些壓迫時無法逃離依賴的關係,也始終無法逃離這樣的不平等。
不得不說,盧梭刻畫出了一個原先美妙的自然狀態,再告訴人們現代的社會總總壓迫,在過去都不存在,是我們不經易的造成的。確實強而有力的傳遞出反動的思想,如果真的被他說服,想必一定要參與革命,畢竟在結構中是沒有辦法獲得平等的,而這些不平等是不正確的。
然而在現代,真實情況可能早與他所描繪的觀點有極大差異。我們有許多更公正、同時確保社會共同利益的途徑去改變制度,而他理論中不時流露的憤怒情緒,反倒無法幫助我們修改,近一步促成社會無法抑止的混亂與動盪。

沒理由討厭的觀點:公正不該是互相約束


在尼采的觀點中,我們應該追求的好的、善的,是「有感的生命,感受生命的澎湃」。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創造生命的價值,成為一個藝術家、革命者、宗教領袖;多數人只能追求生命的價值,這時我們便要求社會中的所有人都應該公平公正。
尼采會認為,現代人不斷講求分析式、理性的對話方式,是為了試圖說服他人、約束他人,而不是傾聽內在自我的聲音。如此的道德觀點展現互相牽制,要求人應該謙虛應該合群,考慮整體的觀感。尼采認為如此的道德觀點不會使人進步,人們不應該活得如此小鼻子小眼睛。
如此一來,大家看待人生就像看會計帳本,成為自己的會計師,計算自己做了多少好事應該有多少好報,他人做了多少壞事應該要有惡報。若此世沒有辦法得到公平,就用宗教觀點中的來世、天堂地獄來達到內心的平衡。
這或許就是「公正世界理論」發展的根源,認為世界應該是公正的,如果你遭遇壞事就一定是因為壞人有壞報應,如果遭遇到好事是因為你先前一定有做善事;這個社會必定是公正不偏私的,若誰遭受壞事必定是他自身該被檢討。
這個觀點乍看之下並不危險,然而社會中譴責性擾事件受害者:檢討他們為什麼穿著不保守?為什麼深夜才回家?這些論調卻與公平世界理論有緊密的關係。而這種先行假設社會必然公正的觀點,其源自於人們不願意接受社會本來就是不公平這件事,並且,多數人需要好理由才願意在社會中做個有道德的人
在道德與宗教立場中,我們若只追求公平,而不是內在生命利的展現,真正感受他人或自我生命的崇高,那麼道德規範變成為了社會的遊戲規則,我們便不再創造偉大的價值了。
不過可想而知,這樣的觀點沒問題嗎?尼采確實點出了現代社會中彼此互相牽制的實情,但若要因此一竿子打翻所有道德的規範,這就太多了。而如此的觀點也具有危險性,因為尼采認為如果為了一個天才英雄的出現,焚毀千年文化歷史也是沒問題的。
公正公平與否,在尼采的觀點中不是首要的考量,甚至採取不鼓勵的立場,認為這只是『普通社會大眾互相牽制』的方式。這是因為他認為與其向外追求人與人的公平,不如向內探詢自己究竟欲求什麼?自己所要的是什麼?並且如獅子一般,勇敢的說出「我要」。

「社會財富分配不均」仍值得我們思考


基於資本社會架構,一個人有太多錢或是有太少錢,本身「不必然」蘊含錯誤、不努力或是運氣,我們沒有必要在發現自己跟多數人不相同時,就找原因責怪找人背罪。只能說凡是有一套準則的制度,就必然有人能較好掌握訣竅。
但是目前的社會架構,是最好的架構嗎?
制度對於社會的影響不容小覷,不論在政治上或是經濟上,制度的不同都將帶來不同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不必然是最後一個社會形態,當然在這樣的社會中多數人是有能力做出選擇,實現自己的美好人生。但我們不能忽視人有一群人,可能在進入這一社會時不是最好的情況,或是運氣的緣故無法在相同的社會中用運用所需的資源。
而我們之所以會不認為「運氣」應該是社會其中之一的元素,是因為至少是現代社會的目的、我們在追求的一個社會的目標,是為了使其中的成員盡可能實現自己所希望的人生,盡量不被家庭、經濟條件、運氣限制自身的選擇權利。
而「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這一特別的社會制度,或許可以帶領過去社會中不被重視、難以翻身的一群人,有重新立足的機會。當然,無條件基本收入具有他預設的價值觀,也必定擁有反對的理由,然而哪一項制度、哪一項體制在成立之初,得以沒有反對的聲浪呢?
我們可以樂觀地認為,這些反對的觀點與反對的擔憂正是一個社會與新制度「互動的階段」,或許未來的社會將有機會具備無條件基本收入的部分觀點,讓社會中更多成員掌握生活選擇的機會。

小結


我們『沒有仇富的好理由』,並且基於現行資本社會架構,一個人財富多寡,不必然蘊含錯誤、不努力或是運氣,我們沒有必要在發現自己跟多數人不相同時,就找原因責怪找人背罪。凡是有一套準則的制度,就必然有人能較好掌握訣竅。
但是我們仍可以思考社會中財富不平均的現況,是基於社會中哪些制度的發生?產生了多深的影響?受否存在更好的修改方式或可替換的新制度?
透過這樣的思考,我們踏出了改變社會的第一步。

您有不一樣的想法嗎?歡迎留言批評指教!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還請點擊『 讚賞公民的 按讚鈕 』。雖然還要先登入很困擾,但這可以實質的幫助我這一人團隊產出更多文章!謝謝您!
文組中的文組,哲學系學生轉職軟體工程師的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