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試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此篇《論語.泰伯》是從「泰伯」這位可能擔任過「伯爵」官職的人士之品格談起,所以通篇《論語.泰伯》可能主要都是在談一個「人品」(人格特質) 的問題。

此外,由於孔子是「仁道主義者」而不是「神道主義者」,他當然可能會以「仁道思想」的大框架來討論人品及衡量人品,同時忽略古代各地以各種神靈信仰為中心的不同族群意識。

並且,此處「人品」的討論也關聯到後面談及的「使」的問題,也就是「使用」、「差遣」、「任用使者」、「任用官吏」、「任用正式公職人員」(意通「任用中式公職人員」) 之類的問題。(P.S. 參考〈中式之謎〉-- https://vocus.cc/article/611cb839fd89780001e5df20)


孔子曰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前二句是曾子曰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及孔子曰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後二句則是孔子曰的「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及孔子曰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顯見,這句話前後的幾句話也都是在談「士人」、「人」、「公(爵)」等的人品問題,但整篇文章中也另有提到「君子」、「師(者)」、「學(者)」、「臣(者)」、「王(者)」等的人品問題,自然構成古代列國之國家運作成員之一的「民」(man,此時又可能是 manager 的簡稱) 也可能被提出來討論。並且,孔子當然會三句不離本行地以「仁道思想」為框架來評論「民」的人品問題。


所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可能就是:「民 (man 或 manager),有仁德就可以任用,此時也可以放手由他去執行經營管理的政治事務,因為有仁德就懂得尊重別人、擅於傾聽、知道如何以『共和』(republic) 的精神來辦事,不會武斷行事、搞出不治之亂;如果沒有仁德,就必須通過『仁道教育』的職前訓練,讓他知道什麼是 republic (二民人聯伴理治、仁治、共和) 纔可以任用,否則很難保證這樣的人會不會搞出什麼混亂的局面啊!」

不過,在目前講究民主的時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的重點內涵可能就不再只是「仁道主義」的 republic 了,而是「眾生主義」的 democratic (民權理治)。


P.S.1. 前述「仁道教育」其實就是孔子 (孔丘、Confucius,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 當時周遊列國開設的性質類似「公務人員職前教育訓練班」之補習班的主要教育內涵。不過,孔子沒有強制學生上繳固定金額的學費,而是採用「自行束脩以上」的「仁道式自由繳費方案」。可見,孔子就連學費繳納的方式都和他的「仁道主張」或 republicanism 關聯在一起,難怪他一再宣稱自己是「吾道一以貫之」啊![註:此處「束脩」意通 English donate,即 donate = decade.o聯a對攸 = 十ooaa攸 = 十oct口Aㄧ攸 = 十八口夕丶攸 = 十/ \ 口月攸 = 木口脩 = 束脩,也意通「捐贈」、「致贈」之類的意思。]

P.S.2. 相關文章:仁義之謎 --
https://vocus.cc/SubtleSpaceOfText/5c921690fd897800011d3ea1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LS. Salon / Rooms: 1.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Subtle Space of Texts 2.夢的原理 The Elements of Dream 3.易的故事 The Story of I.E. 4.橋接文字 Bridge Words 5.一籮筐詩詞 ALOPAL 6.爾爾藝廊 22Galle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是不存在的,因為你沒有實際去領養或認養的土地就不是你的領土,你必需拿出主權憑證來證明纔算數;如果領土的認定可以是你宣稱是你的領土就算是你的領土的話,那豈不是要天下大亂了嗎?那不就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憲法中單方面宣稱台灣是 PRC 的領土並且持續不斷擾亂台灣一樣荒唐與非法嗎?
雖然「formal = 形正 = 形中」且「formal = 式正 = 式中」,但是筆者沒有將這二個橋接式寫入與 formal 一字相關的橋接文章中,正因爲目前所謂「中式」的含意已經搞得有點混亂、幾乎快要失去傳統漢字「中式」一詞帶有的「正式」之本義。……
天光顯露晨曦生, 金星閃亮在東方, 星月漸隱日漸升, 黎明天使露曦發。 天使雙翅羽光耀, 光耀撒在日出地, 日出地平是謂旦, 撒旦何以稱魔鬼?
選擇題:漢字「咨爾」(其中「爾」是第二人稱代名詞的古漢字「尒」的複數形式,相當於現代中文漢字的「你們」) 一詞如果解作是在表達「知會你們」或「要求你們」或「徵召你們」或「徵詢你們」或「建立共識」之類的含意時,會是那一種語氣呢?......
《園治》一書的作者計成 (公元 1582 ~ 1642? 年) 把「構」與「成」當成兩種不同的概念。「構」是「構造」,是人造的,就像雕樑畫棟一樣,是容易的;「成」是「成長」,是天然的,就像生命成長一樣,是困難的。由於「成長」比「構造」來的困難,因而往往要「退構讓成」。......
正規戰爭必須有正式宣戰,如同古籍《尚書》之〈湯誓〉以「夏桀」為明確的宣戰討伐之對象,亦即針對違法亂紀的首謀集團發表討伐誓辭,而不是如同「抗日」這樣的字眼可能已將所有日本人都視為敵人了。也就是說,現代的日本文化 (包括「日漢字文化」) 可能還是比自稱為 Chinese 的某些漢字文化圈更明白戰爭意義。
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是不存在的,因為你沒有實際去領養或認養的土地就不是你的領土,你必需拿出主權憑證來證明纔算數;如果領土的認定可以是你宣稱是你的領土就算是你的領土的話,那豈不是要天下大亂了嗎?那不就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憲法中單方面宣稱台灣是 PRC 的領土並且持續不斷擾亂台灣一樣荒唐與非法嗎?
雖然「formal = 形正 = 形中」且「formal = 式正 = 式中」,但是筆者沒有將這二個橋接式寫入與 formal 一字相關的橋接文章中,正因爲目前所謂「中式」的含意已經搞得有點混亂、幾乎快要失去傳統漢字「中式」一詞帶有的「正式」之本義。……
天光顯露晨曦生, 金星閃亮在東方, 星月漸隱日漸升, 黎明天使露曦發。 天使雙翅羽光耀, 光耀撒在日出地, 日出地平是謂旦, 撒旦何以稱魔鬼?
選擇題:漢字「咨爾」(其中「爾」是第二人稱代名詞的古漢字「尒」的複數形式,相當於現代中文漢字的「你們」) 一詞如果解作是在表達「知會你們」或「要求你們」或「徵召你們」或「徵詢你們」或「建立共識」之類的含意時,會是那一種語氣呢?......
《園治》一書的作者計成 (公元 1582 ~ 1642? 年) 把「構」與「成」當成兩種不同的概念。「構」是「構造」,是人造的,就像雕樑畫棟一樣,是容易的;「成」是「成長」,是天然的,就像生命成長一樣,是困難的。由於「成長」比「構造」來的困難,因而往往要「退構讓成」。......
正規戰爭必須有正式宣戰,如同古籍《尚書》之〈湯誓〉以「夏桀」為明確的宣戰討伐之對象,亦即針對違法亂紀的首謀集團發表討伐誓辭,而不是如同「抗日」這樣的字眼可能已將所有日本人都視為敵人了。也就是說,現代的日本文化 (包括「日漢字文化」) 可能還是比自稱為 Chinese 的某些漢字文化圈更明白戰爭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