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論語.泰伯》是從「泰伯」這位可能擔任過「伯爵」官職的人士之品格談起,所以通篇《論語.泰伯》可能主要都是在談一個「人品」(人格特質) 的問題。
此外,由於孔子是「仁道主義者」而不是「神道主義者」,他當然可能會以「仁道思想」的大框架來討論人品及衡量人品,同時忽略古代各地以各種神靈信仰為中心的不同族群意識。
並且,此處「人品」的討論也關聯到後面談及的「使」的問題,也就是「使用」、「差遣」、「任用使者」、「任用官吏」、「任用正式公職人員」(意通「任用中式公職人員」) 之類的問題。
(P.S. 參考〈中式之謎〉-- https://vocus.cc/article/611cb839fd89780001e5df20)孔子曰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前二句是曾子曰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及孔子曰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後二句則是孔子曰的「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及孔子曰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顯見,這句話前後的幾句話也都是在談「士人」、「人」、「公(爵)」等的人品問題,但整篇文章中也另有提到「君子」、「師(者)」、「學(者)」、「臣(者)」、「王(者)」等的人品問題,自然構成古代列國之國家運作成員之一的「民」(man,此時又可能是 manager 的簡稱) 也可能被提出來討論。並且,孔子當然會三句不離本行地以「仁道思想」為框架來評論「民」的人品問題。
所以,
《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可能就是:
「民 (man 或 manager),有仁德就可以任用,此時也可以放手由他去執行經營管理的政治事務,因為有仁德就懂得尊重別人、擅於傾聽、知道如何以『共和』(republic) 的精神來辦事,不會武斷行事、搞出不治之亂;如果沒有仁德,就必須通過『仁道教育』的職前訓練,讓他知道什麼是 republic (二民人聯伴理治、仁治、共和) 纔可以任用,否則很難保證這樣的人會不會搞出什麼混亂的局面啊!」。
不過,在目前講究民主的時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的重點內涵可能就不再只是「仁道主義」的 republic 了,而是「眾生主義」的 democratic (民權理治)。
P.S.1. 前述「仁道教育」其實就是孔子 (孔丘、Confucius,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 當時周遊列國開設的性質類似「公務人員職前教育訓練班」之補習班的主要教育內涵。不過,孔子沒有強制學生上繳固定金額的學費,而是採用「自行束脩以上」的「仁道式自由繳費方案」。可見,孔子就連學費繳納的方式都和他的「仁道主張」或 republicanism 關聯在一起,難怪他一再宣稱自己是「吾道一以貫之」啊![註:此處「束脩」意通 English 的 donate,即 donate = decade.o聯a對攸 = 十ooaa攸 = 十oct口Aㄧ攸 = 十八口夕丶攸 = 十/ \ 口月攸 = 木口脩 = 束脩,也意通「捐贈」、「致贈」之類的意思。]P.S.2. 相關文章:仁義之謎 -- https://vocus.cc/SubtleSpaceOfText/5c921690fd897800011d3e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