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26):人焉廋哉—良鳥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2023/12/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第二)。 

raw-image


(sōu),隱藏。此為孔子考察諸侯大夫之語。

 

孔子當年帶著一幫學生,輾轉于列國之間想謀得一份差事。雖說諸侯多不待見他,但他老人家還很挑剔。不符合他的期望和標準,一言不合,拔腿就走。

 

《左傳》記載,衛國大夫孔文子準備攻打他的女婿,就去徵求孔子的意見。孔子一臉不高興地說道,『禮樂的事,我曾經學過;至於帶兵打仗,我一概不知。』 孔文子討了個沒趣。他走後,孔子立馬命令學生收拾行囊,準備啟程離開衛國,說道,『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這就是『良鳥擇木而棲』的出處。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像孔子這樣的遊士還有選擇跟隨誰的機會。那如何選擇呢?這就很重要,關係是否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發揮自己的才能,關係到生死、榮辱和富貴。跟對了人,就一榮皆榮,雞犬升天;沒跟對人,就一損皆損,樹倒猢猻散。對孔子而言,首要的問題就是諸侯大夫接不接受他的政治主張,以德治國;其次,則要看諸侯大夫的行止合不合禮?再者,則看諸侯大夫有沒有遠大的抱負。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看他的所為,觀他的手段,察明他的志向,這個人怎麼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麼能隱藏得了呢?『視』是看;『觀』是大致看,看整體;『察』是仔細看,並用心揣摩推斷。所以,所做的事情;由,經由,可理解為做事的手段和方法;所安,安於什麼,心中的志向是什麼?

 

楚漢之爭,在劉邦與項羽之間,像張良、陳平之類的謀士也有個選擇跟隨誰的問題。項羽用人不行,賞罰不分明。韓信說他是『婦人之仁』。更主要的是,項羽缺乏遠大的目標,老想著復辟和維持過去的封建制度;而劉邦則順應歷史潮流,要重新統一天下推行秦建立的郡縣制。這些個謀士將領看清楚後,自然更願意跟隨劉邦。項羽陣營的韓信和陳平相繼投漢。范增看項羽不上進,恨鐵不成鋼,屢教不聽,只得悻悻說道:『豎子不可教也』。最終離去。

 

當然,孔子的這個觀人方法,不僅適用于諸侯,適用于選擇跟隨誰?也適用於上級考察提拔下級,錄用啟用新人;適用於與人相處。從古至今,在官場、職場和社會上都用得著。

 

在識人方面,中國古人積累了很多經驗。人治社會,識人尤其重要。通過無數人反復的實踐,提煉出了不少金科玉律。例如諸葛亮就在他的《知人》篇中提出了識人七法 『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諸葛亮這套方法就是上級針對下級,比孔子的方法更具體和更積極。他是主動地去試探、設問和測試待考察者。很有點像我們今天招聘單位對應聘者的面試與試用。

 

2017年11月3日

81會員
28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