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照護90歲母親到離世的學習經驗(3/5)_建立有效的“看病+決策”模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自五年半前自己62歲開始,因為剛結束兩岸公司不久+媽媽被同一個外傭不經意的摔壞左右兩個髖關節+前面四個哥哥,最大的已經72歲,四哥也66歲;所以,開始好好參與當時90歲母親的照護工作。為此,邀請母親+外傭,自萬華搬住到木柵,與我們夫妻同住在鄰近景美溪道南公園的電梯大廈,開啟了前後計二年半的陪伴歲月,直到媽媽安然離世回到天家為止。
回想起來,過程中真的有許多的艱難,包含單投入金錢也無法解決媽媽的疼痛問題,開刀住院+出院復健,卻無法克服她逐日假牙牙齒+全身肌肉退化,無法咀嚼食物+舉步無力的問題;另外,因為每日在躺床/輪椅與浴室/餐桌之間週轉上下,外傭耗力耗神,幾乎無法笑臉+精神以對;對媽媽或家人或外傭 都是無比艱難+無法輪替的長期煎熬。
還記得某次晚上攜媽媽+外傭去某教學醫院急診,登錄初驗後置放於走道邊,一放幾小時之間,人聲嘈雜包含酒醉男子搖晃大聲而來,受傷流血+友人扶持進來,護士驗血壓心跳進進出出,頭上頂燈強照+機器聲響+旁人對話,⋯。 當時,我想連普通健康的人,可能當晚根本無法入眠,何況身體有恙的媽媽呢!
所以,我們夫妻商量是否先回家休息,明早再等住院通知去入院,結果與急診處商量後,他們居然說不行,理由是因為住院排班,明早就需要重來。請問,如果我們回家的話,全家四人都可以安睡+醫院可以分流喘息,有何不好? 可是,可能因為部門績效的關係,急診處可能就不想放我們走。 結果,我們被迫簽署離開後,媽媽的身體變化需要我們自己負責的文書。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什麼尊嚴+冒著風險的危機感而不舒服的離開。
結果,奇妙的是,第二天早上,經過門診醫師安排,媽媽很快就住院成功+全家四人好好的過夜睡眠。以上的經驗,說明結論如下:
  1. 病人全家需要了解醫院的操作SOP,明白其不同部門之間的分科優勢+整合限制,以便搭配病人的身體現況考慮,如上所述,作最佳化的進退+勇敢的選擇
  2. 病人全家都需要儘量學習中醫+西醫+推拿三者對身體健康恢復的助益差別與貢獻所在(特別的是,我發現這都是可以學習成長得來的。);尤其,媽媽出院後的復健過程,非常疼痛,三個月後開刀醫師才發現媽媽的雙腿肌肉僵硬,難以恢復(開刀醫師與復健醫師之間,對特定病人健康的演進,其資訊是沒有連結互通的,真是可惜!)。
  3. 後來,出院後是經過每週二次的中式推拿+科學平衡,與外傭每晚小腿的受訓按摩,至少,維持住媽媽當時身體健康的現狀,甚至,後來幾乎二年多(結帳出院時,連重大傷病卡也沒有需要作折扣用),沒有太多病痛的離世回天家。回想起來,還是非常感恩喔!
注:"感謝您的閱覽,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請幫我點紅愛心,讓這篇文章,能幫助到更多朋友,歡迎追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人體很奇妙!具有隨時受傷(含生理+心理的傷害)+隨時神奇的自我修復功能。舉例,自一天勞累+一夜好眠後,就恢復精神了;到眼中風,經過脈診儀測+自我調理=也是幾天就全部恢復。我希望能夠收集個人體驗自癒的案例,以方便整理+分享,得以幫助更多人;尤其,那些類獨居老人或弱勢族群的人,可消除病痛不適+降低醫療開銷+有效恢復健康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快是67歲的法定老人。而2018年12月初,當時93歲的母親離世,至今也快3年了。最近,一直深深對陪伴母親一起走過的終老年歲,感恩不已。回顧,我+家人可以突破不良照護系統的迫害,順利接手照護並其後陪伴母親17個月,直到她安然離世為主。其中,我們有許多的學習,希望可以幫助更多的老人+家庭喔!
這次全球疫情的一年多裡面,我發現許多的青中老年人,失去了穩定的月薪+獎金=主動收入/月,同時,也幾乎沒有被動收入,來支撐每月養家活口的需要。 所以,就想藉回顧我自己42年的職場生涯,整理”主動+被動“收入的累積過程,發展適合未來幾年的考慮考慮+準備方法,提供青中老年人轉型的參考喔
我是66歲的老人,為了照護90歲的母親(老人照顧老人):她因同一個外傭的疏忽,摔壞了左右髖關節,導致送醫並辛苦的開刀+住院的折騰之後,後續的復健過程更是辛苦。我機械專業+台陸創業幾十年,卻對她的照護,自開始的不知所措,透過學習,累積經驗,促成她在離世前二年,幾乎沒有疼痛,也期待自助助人,脫離病痛喔!
自己已是66歲的老人:也拿到區公所給予的老人交通卡。進入疫情三級後,自己只能,每週陪伴太太去市場,當買菜的挑夫,瞬間,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然四年前,因為母親90歲衰老與妻子帕症的照護,開始學習科學平衡+按摩調理後,沒想到可在自封中藉虛擬+實境,自助助人喔!
我快是67歲的法定老人。而2018年12月初,當時93歲的母親離世,至今也快3年了。最近,一直深深對陪伴母親一起走過的終老年歲,感恩不已。回顧,我+家人可以突破不良照護系統的迫害,順利接手照護並其後陪伴母親17個月,直到她安然離世為主。其中,我們有許多的學習,希望可以幫助更多的老人+家庭喔!
這次全球疫情的一年多裡面,我發現許多的青中老年人,失去了穩定的月薪+獎金=主動收入/月,同時,也幾乎沒有被動收入,來支撐每月養家活口的需要。 所以,就想藉回顧我自己42年的職場生涯,整理”主動+被動“收入的累積過程,發展適合未來幾年的考慮考慮+準備方法,提供青中老年人轉型的參考喔
我是66歲的老人,為了照護90歲的母親(老人照顧老人):她因同一個外傭的疏忽,摔壞了左右髖關節,導致送醫並辛苦的開刀+住院的折騰之後,後續的復健過程更是辛苦。我機械專業+台陸創業幾十年,卻對她的照護,自開始的不知所措,透過學習,累積經驗,促成她在離世前二年,幾乎沒有疼痛,也期待自助助人,脫離病痛喔!
自己已是66歲的老人:也拿到區公所給予的老人交通卡。進入疫情三級後,自己只能,每週陪伴太太去市場,當買菜的挑夫,瞬間,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然四年前,因為母親90歲衰老與妻子帕症的照護,開始學習科學平衡+按摩調理後,沒想到可在自封中藉虛擬+實境,自助助人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陪伴96歲的母親回診的過程,分享了醫院看診中的等待與焦慮。探討了母親的健康狀況及家族成員的不同意見,反映出年長者就醫的種種挑戰,以及對於未來居家醫療的希望。這篇文章不僅描述了回診的細節,還回顧了母親的過去與堅強,讓人反思人生與家庭的重要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Thumbnail
年紀大了有一個好處,見多識廣,雖然不見得智慧增長,但起碼遇事不至於不知所措。 姑姑住院了,我們一直想要去探訪她,但因為狀況並不明朗,姑姑也並不總是想要被探訪,所以我們只能和表妹一直保持連絡,等到適合的時機再去探視。 到了原訂要去探訪的前一天,表妹突然傳來訊息,說姑姑昨晚「失去意識,後來有回來。」
Thumbnail
「姊,媽在家昏倒了,你能抽空回家一趟嗎?」 佩珊一接到電話,馬上請假衝回新竹老家,到家後看到母親坐在沙發上,雖然臉色有些蒼白,但看起來已無大礙,才鬆了一口氣,連忙問起怎麼一回事? 原來,佩珊的父親幾年前檢查出癌症,雖然發現得還算早,經手術後已切除病灶,但因年紀大了,住個院回來元氣大傷。
Thumbnail
回憶在母親生病時的心情及手足之間的親情和支持。這種親情的溫暖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顯得尤為珍貴。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
Thumbnail
對於年長者而言,復健是一條漫長又艱辛的道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不如以往,年輕時可能休息個幾天就可以復原,但到了老年階段,卻變成無法根治的問題,甚至不去醫院都不行,需要時時刻刻的到醫院進行復健,而許多年長者不希望麻煩家人,甚至家人因為工作上的繁忙,沒辦法陪伴就醫,所以長輩有時候會選擇隱瞞家人。
Thumbnail
自從媽媽去年九月中風後,我們就知道會需要漫長的復健之路,當時討論著在中部和我一起住還是會南部她的主場生活,在南部一定需要一位外傭陪伴,不然我們很難放心,可是她仍執意不想請人照顧她,所以先來台中復健,等身體好一點之後就不用麻煩我們了! 在我家待了一個多月,復健至少十二次,針灸六次,目前仍舊需要輔具協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陪伴96歲的母親回診的過程,分享了醫院看診中的等待與焦慮。探討了母親的健康狀況及家族成員的不同意見,反映出年長者就醫的種種挑戰,以及對於未來居家醫療的希望。這篇文章不僅描述了回診的細節,還回顧了母親的過去與堅強,讓人反思人生與家庭的重要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Thumbnail
年紀大了有一個好處,見多識廣,雖然不見得智慧增長,但起碼遇事不至於不知所措。 姑姑住院了,我們一直想要去探訪她,但因為狀況並不明朗,姑姑也並不總是想要被探訪,所以我們只能和表妹一直保持連絡,等到適合的時機再去探視。 到了原訂要去探訪的前一天,表妹突然傳來訊息,說姑姑昨晚「失去意識,後來有回來。」
Thumbnail
「姊,媽在家昏倒了,你能抽空回家一趟嗎?」 佩珊一接到電話,馬上請假衝回新竹老家,到家後看到母親坐在沙發上,雖然臉色有些蒼白,但看起來已無大礙,才鬆了一口氣,連忙問起怎麼一回事? 原來,佩珊的父親幾年前檢查出癌症,雖然發現得還算早,經手術後已切除病灶,但因年紀大了,住個院回來元氣大傷。
Thumbnail
回憶在母親生病時的心情及手足之間的親情和支持。這種親情的溫暖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顯得尤為珍貴。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
Thumbnail
對於年長者而言,復健是一條漫長又艱辛的道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不如以往,年輕時可能休息個幾天就可以復原,但到了老年階段,卻變成無法根治的問題,甚至不去醫院都不行,需要時時刻刻的到醫院進行復健,而許多年長者不希望麻煩家人,甚至家人因為工作上的繁忙,沒辦法陪伴就醫,所以長輩有時候會選擇隱瞞家人。
Thumbnail
自從媽媽去年九月中風後,我們就知道會需要漫長的復健之路,當時討論著在中部和我一起住還是會南部她的主場生活,在南部一定需要一位外傭陪伴,不然我們很難放心,可是她仍執意不想請人照顧她,所以先來台中復健,等身體好一點之後就不用麻煩我們了! 在我家待了一個多月,復健至少十二次,針灸六次,目前仍舊需要輔具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