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菜鳥 英文求職之路(1)從破英文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5年,我們一家四口從台灣移居到美國北加州,一直懷抱著美國夢的我,立志有朝一日,等家中小孩都能進入學校體系就讀後,我也要進入美國的職場,用我的破英文累積不同於台灣文化的就職經驗。

這個夢想,一直到來美第六年後,才有機會真的實現。

這五至六年來,我基本上都在為我的破英文奮戰。

在台灣準備來美國前,有稍微惡補一下英文,當時自以為自己的英文「應該」還可以吧!結果呢?來到美國,落腳各種口音並存的加州灣區,光是為了聽懂別人在說什麼,就吃足苦頭了。這應該是最初到美國的第一個震撼。打電話預約看診、幫小孩到學區及學校註冊入學、和小孩的老師溝通、和租屋公司聯繫、辦理保險、買車、買家具、考駕照…種種的生活瑣事都「需要」英文。雖然平平是在加州,但在北加州英文不好,生活確實是會很卡很落漆的,也可能只能跟講同樣語言的人混在一起,生活圈只有縮小再縮小。

為了增強自己的英文能力,我用了很多種方法,看美劇、聽英文歌曲、去教會上英文課、看英文卡通、閱讀英文青少年小說、看遍youtube上教英文的頻道、聽英文教學的podcast…,慢慢的,似乎習慣了聽英文,聽了之後不需在頭腦裡翻譯成中文就理解意思了。也漸漸理解並試著欣賞這裡的文化、生活方式、節慶活動。

最近的三年,因為孩子們都升上了公立的小學,我有較為足夠的個人時間,才是自己英文能力進步較多的時候。我選擇到社區大學上ESL課,以及找到一個program是我認為未來,我想在美國找到工作必須取得的相關學歷。

於是在三年內,我陸續修了十五個兒童發展學分,7個ESL學分。看起來學分數不多,因為我只能選擇春季及秋季的課,其他時候都得配合孩子們放假,這就是全職媽媽的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ulie Wei的沙龍
7會員
19內容數
記錄在美國加州中文學校教學的點點滴滴,教學心得及備課方式。
Julie Wei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27
大二那年開學,班上來了一個新轉學生,特別的是他是從國外回來的華僑,支身一人回台灣就學。就這樣,身為大二班代的我,就被班導師指派任務,帶他認識校園環境、認識一些新朋友,總之就是協助他盡快能融入這裡的生活。 第一次見到他,就是個笑起來有點傻氣可愛的大男孩,不太像是個ABC。
Thumbnail
2022/09/27
大二那年開學,班上來了一個新轉學生,特別的是他是從國外回來的華僑,支身一人回台灣就學。就這樣,身為大二班代的我,就被班導師指派任務,帶他認識校園環境、認識一些新朋友,總之就是協助他盡快能融入這裡的生活。 第一次見到他,就是個笑起來有點傻氣可愛的大男孩,不太像是個ABC。
Thumbnail
2022/09/21
近幾年來,極簡風逐漸盛行,尤其當日本整理家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的實境秀【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在Netflix上映後,遠在美國的我也感受到這股旋風般的浪潮襲來。在美國認識的友人開始會在閒聊時,討論起「極簡」這個議題,或在Youtube channel上,也開始觀注起提倡在生活中落實
Thumbnail
2022/09/21
近幾年來,極簡風逐漸盛行,尤其當日本整理家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的實境秀【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在Netflix上映後,遠在美國的我也感受到這股旋風般的浪潮襲來。在美國認識的友人開始會在閒聊時,討論起「極簡」這個議題,或在Youtube channel上,也開始觀注起提倡在生活中落實
Thumbnail
2022/09/19
雖然在海外教中文已邁入第三年,原本開學前幾天備課時,還開心的自認為日漸上手,要慢慢脫離菜鳥的慌亂,果然就會在開學時發生一些雞飛狗跳的小事。 由於我們屬於假日學校,基本上沒有自己專屬的教室、教學設備,我們是租用當地的小學教室做為校舍。我們沒有使用教室內所有電腦設備、網路、電視影音設備的權利。所以,每次
Thumbnail
2022/09/19
雖然在海外教中文已邁入第三年,原本開學前幾天備課時,還開心的自認為日漸上手,要慢慢脫離菜鳥的慌亂,果然就會在開學時發生一些雞飛狗跳的小事。 由於我們屬於假日學校,基本上沒有自己專屬的教室、教學設備,我們是租用當地的小學教室做為校舍。我們沒有使用教室內所有電腦設備、網路、電視影音設備的權利。所以,每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小喜歡閱讀國外書籍, 想像自己和外國人有交集, 可以流利的講著外語和外籍人士交流。 剛入學語言學校時我的英文是初級程度, 語言學校有分成六個級別我在第二級, 雖然我從小有著出國夢,但我的英文程度一直不怎麼樣, 單字背不起來, 文法永遠搞不明白。 為了要增進自己的英語能力, 我下了個決定, 就是
Thumbnail
從小喜歡閱讀國外書籍, 想像自己和外國人有交集, 可以流利的講著外語和外籍人士交流。 剛入學語言學校時我的英文是初級程度, 語言學校有分成六個級別我在第二級, 雖然我從小有著出國夢,但我的英文程度一直不怎麼樣, 單字背不起來, 文法永遠搞不明白。 為了要增進自己的英語能力, 我下了個決定, 就是
Thumbnail
【跟著小孩重學英文】 最近在發摟這位爸爸張修修 用腦科學的方式解析如何有效學英語 其實台灣人的英語程度一直沒辦法很好的原因是,順序錯了。 音素覺察的部分沒有訓練,就直接往第四關去背單字了。 剛好最近朋友推薦 蕭文乾SoR美語,就是先從音素覺察開始。 臺雙會推廣的 SoR,是由美國
Thumbnail
【跟著小孩重學英文】 最近在發摟這位爸爸張修修 用腦科學的方式解析如何有效學英語 其實台灣人的英語程度一直沒辦法很好的原因是,順序錯了。 音素覺察的部分沒有訓練,就直接往第四關去背單字了。 剛好最近朋友推薦 蕭文乾SoR美語,就是先從音素覺察開始。 臺雙會推廣的 SoR,是由美國
Thumbnail
臺灣人從小學英語,但到社會後很多人的英文能力仍然不佳,本文分享了一位作者的英文及日文學習心得,並提供了線上課程建議。
Thumbnail
臺灣人從小學英語,但到社會後很多人的英文能力仍然不佳,本文分享了一位作者的英文及日文學習心得,並提供了線上課程建議。
Thumbnail
所謂的‘’雙語‘’,按我的標準,是能夠精通母語以及一個外語。口語的能力要道地,讀寫最起碼都要達到高中的程度,或以上。這是我們家希望孩子能夠達到的水準,也是全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以前看過一些年輕的美國ABC (美裔華人, American Born Chinese) ,說得一口流利的台語,可是他們的
Thumbnail
所謂的‘’雙語‘’,按我的標準,是能夠精通母語以及一個外語。口語的能力要道地,讀寫最起碼都要達到高中的程度,或以上。這是我們家希望孩子能夠達到的水準,也是全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以前看過一些年輕的美國ABC (美裔華人, American Born Chinese) ,說得一口流利的台語,可是他們的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臺灣英文教育從小學起源,但是英文學習程度始終未達到普遍性的提昇,考試成績雖有提升卻仍然低於理想水平。本文檢討這樣的問題所在並提供自學心態的建議。
Thumbnail
臺灣英文教育從小學起源,但是英文學習程度始終未達到普遍性的提昇,考試成績雖有提升卻仍然低於理想水平。本文檢討這樣的問題所在並提供自學心態的建議。
Thumbnail
自從看了“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能賺錢”和“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後就一直想著要開始練習紀錄和分享生活。但從“想”到開始已經是4年了。 從懷孕、小孩出生、回到職場然後又舉家搬到美國生活一年剛好4年的時間,今天這篇分享文著重在“美國”生活的感想,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 先說說我個人背景:在台灣長大,
Thumbnail
自從看了“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能賺錢”和“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後就一直想著要開始練習紀錄和分享生活。但從“想”到開始已經是4年了。 從懷孕、小孩出生、回到職場然後又舉家搬到美國生活一年剛好4年的時間,今天這篇分享文著重在“美國”生活的感想,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 先說說我個人背景:在台灣長大,
Thumbnail
來到美國已經一個月了。 常常聽到大家問我:“你過得好嗎?”、“會不會不適應啊?”、“放棄台灣熟悉的人事物,你會不會很想念呢?”等問題。 這段時間過得不錯,在新環境中,每件小事都充滿新奇,另外,在文化、飲食及生活上的適應也還不錯,只是有時候會不太習慣什麼時候要給小費。 目前我最不適應的是交和
Thumbnail
來到美國已經一個月了。 常常聽到大家問我:“你過得好嗎?”、“會不會不適應啊?”、“放棄台灣熟悉的人事物,你會不會很想念呢?”等問題。 這段時間過得不錯,在新環境中,每件小事都充滿新奇,另外,在文化、飲食及生活上的適應也還不錯,只是有時候會不太習慣什麼時候要給小費。 目前我最不適應的是交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