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理人與數位時代的文章同質性過高,是否還有兩者皆訂閱的必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自己平時沒有看新聞的習慣,對於時事的關心度也沒那麼高,跟女友、同事、同儕甚至是家人相比,我總是會落後一拍。

基本上我只關注在自己在乎的小圈圈中,像是商業、心理學、歷史、數據方面的文章與書籍等。因為在我眼中,大部分的時事都只是短期事件,即便不知道,未來還是可以過得好好的。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是:想做的事很多,但時間卻很少,自己都來不及產出,哪有太多時間去看別人產出的東西?尤其是跟自己相關性不大、沒有興趣的外部資訊。

所以對我來說,能接收外界資訊的方式,除了臉書上有人將資訊洗上版外,個人最常接收外部資訊的方式莫過於透過EMAIL訂閱,每天都會寄文章到我的經理人數位時代

有時寄專題文章,有時寄時事,有時寄一些重大的產業消息。也因為近幾個月來EMAIL寄過來的推薦文章同質性太高與兩者定位無關的文章太多,限縮了我的世界觀,導致不滿的情緒爆發。

經理人數位時代的定位

我從學生時期就開始訂閱觀賞經理人與數位時代。

在我就讀MBA期間,讀經理人就是希望培養一個專業經理人該要有的「Sense」,從所謂產、銷、人、發、財的五管到人物專訪,了解那些經理人的領導、管理心法與觀念。

希望有一天能透過文章所習得的知識,或是培養正確的觀念,在未來實務上除了少走一些冤枉路外,更希望哪天也能享有「經理人」的成就,甚至被採訪、上專欄、寫成人物故事等。

訂閱數位時代,是為了因應現代科技技術進步太快,如果我受限在自己的生活圈,不去了解這些科技新知的話,長期而言,思想會過於狹隘,難以擁抱新知。

為避免自己變成「怎麼可能」的原始腦,因此看數位時代,只是想知道現在的科技技術到什麼地步,現在流行什麼?大數據、線上行銷、前緣技術突破、電動車發展、5G萬物互聯網等等。

很多時候,看完一篇數位時代的文章後,對於科技的發展只會讚嘆「原來事情還可以透過這樣的技術來完成」,讓自己的思維與心態保持開放。

過去什麼「不可能」的事情都有可能透過「新技術」發生。

我不求懂,但最起碼的名詞跟定義要知道,重點是擁抱「可能」與「開放」的心態,而非「不可能」與「封閉」的保守態度。

所以「就我個人認知」而言,兩個電子報的定位非常明確,一個為「經理人的Sense」,一個為「數位與科技新知」,因此基本上兩者的文章類型與重疊度也不高。

raw-image

所以我在不滿什麼?

今年開始,我開始感受到兩者的文章標題同質性越來越高。同樣一篇文章,會以雷同的標題同時出現在兩個定位明確不同的電子報之中。

來看近兩個月來我收到訂閱信的部分(之前沒注意到,都把信刪光了):

raw-image

至少,身為一個從Email收到兩個主旨標題過於相似的我來說,我看不到以往「經理人」與「數位科技」的 「Sense」有用心在像我這種透過Email訂閱電子報的觀眾上

特別提醒:撇掉休假日與國定假日,經理人與數位時代每天都會有文章發至信箱,這邊僅將同質性高的拉出來看,而非全貌。

不光是主旨相像,連日期都是同一天發出,很可惜沒截到收信當天的情形,你會發現連收信的時間都很相近!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產生這種主旨相近的情形,但這樣的軌跡我會嚴重懷疑背後是同一位小編在處理

點開郵件觀看內容,還不小心被我發現每日單字的橫幅上,小編忙到連這麼明顯低階的錯誤都犯,身為經理人的Sense,在訂閱者點開郵件的瞬間,顏面都蕩然無存:

raw-image

我說巨思文化,小編忙到連低階錯誤都檢查不出來,是不是該重新衡量一下工作量?真的是第一印象有失「身為經理人」的門面。

為了避免是筆者單方面學識淺薄所造成的誤會,決定來確認一下「開方商」究竟是新名詞還是打錯字。點選文章網址後…嗯,是開發商無誤,還好文章標題沒有再次丟了「身為經理人」的臉:創造者、發明者、開發商、上帝

由於沒有訂閱剩下的電子報,因此無從得知是否集團內所有電子報都有同樣的情況,但個人推論有可能是因為疫情,集團內部需要共體時艱,也可能是因為前一位小編離職、或是集團資源整合的緣故(兩個電子報位於同一個集團大樓)。

抑或者是過往的模式其實就一直是這樣,是我自己以前沒注意,現在才在那邊大驚小怪。

不管怎樣,既然都被我給嫌棄,不如就寫一些自己的觀點吧!如果管理人與數位時代看到後覺得合理,後續會改善也說不定。

時事文帶路雞

最讓我反感的就是時事文,我是來看「管理人Sense」以及「數位科技新知」,時事什麼的交給新聞台去處理不就好了嗎?為什麼兩個電子報都要把時事文標題當作主旨發給訂閱者呢?

raw-image

個人推測是:在原先電子報各自的定位下,本身會關注、訂閱的「直接」目標讀者已經飽和,市場成長趨緩,因此希望透過時事文「導流」,吸引「間接」目標客群進入網址內閱讀,順便閱讀其他文章,讓他們轉變成TA,訂閱電子報。

當原先對「經理人」與「數位時代」無感的讀者,被時事文引導到網站後,接著又挑了幾篇文章閱讀,看完後覺得受益良多,或許就會因此變成受眾,開始訂閱電子報。

為了吸引在原先電子報定位下接觸不到的潛在客群,透過時事文的方式吸引讀者眼球。如此導流方式,很像零售業常用的「帶路雞」商品策略:

用高頻低價(高產出低價值)的快速消費品(時事文)帶動低頻高價(低產出高價值)的高價奢侈品(符合電子報「定位」的文章)。

因此在Email訂閱的部分會寄送時事文當作主旨,吸引讀者將信件點開。雖然上圖來看,標題看似相近,但是將信件點開後,會發現管理人與數位時代其餘的推薦文章,皆是符合原先定位下的文章。

raw-image

所以看標題似乎同質性很高,EMAIL內文推薦的文章卻是大相逕庭,所以根本上想吸引的讀者是不同群人。

另外,可能是原先的訂閱者,在訂閱後流失率相對較低,維持率很穩定,因此就沒特別將心思放在像我這種老讀者身上。

文章的網絡效應

有時候會看到同一篇文章,會以雷同的標題與相似的內容,同時出現在經理人與數位時代上,主要是因為兩者的文章定位部分有所交集。像是科技業的經理人、蘋果手機的商業策略、Google併購HTC為PIXEL的布局等,因此有時候兩個平台會出現同一篇文章的情形是可以諒解的。

對於作者來說,基本上文章寫出來就是要被讀者看到,才能展現它的價值,就連我這種Nobody,也會將自己的文章發布在MEDIUM以外的平台,甚至授權給其他平台;而對一個電子報平台來說,同一篇文章如果能在不同的平台刊登,那發揮的網絡效益規模更是驚人。

raw-image

一個網路的價值與聯網的使用者數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每位使用者所獲得的效益並非常數。

採用某一種社群媒體的使用者人數越多,每一位使用者獲得越高的使用價值。

雖然新聞喜歡用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閱讀內文,我發現這樣下標的模式在經理人與數位時代上出現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

不是說不能使用,而是當讀者看完文章標題後,會根據平台定位而對文章內容抱持著不同期待。



舉個例,有時候我會對於經理人與數位時代的小編感到不解。像是下圖中,七月的收信中,經理人與數位時代都發一篇主旨有八方雲集的標題當主旨:

raw-image

在經理人,我會期待該文章內容是與經營方面、商業策略、甚至是人物專訪相關;在數位時代,我會期待八方雲集是要導入什麼數位科技,像是APP、大數據等等。

本以為該篇文章會跟數位科技沾上邊,事實上內文主要在說八方雲集準備要開複合店與素食店,除了文章末端簡單帶到:

八方雲集還打算強化電商,將持續新增「購物網」商品數目,同時,正在評估是否讓集團超過1200個門店成為未來生鮮取貨通路。

我把兩篇平台的文章網址放在下面,讀者可以點進去自己體會:

只有大標、副標、排版稍微改過,本質上就是同一篇文章,只是文章重點大部分數位科技無關,就只是在文章尾巴簡單點到而已。

至少對我來說,這類的文章比較適合出現在管理人,而非數位時代。這樣的文章內容也傷害到讀者對於數位時代的期待,模糊了數位時代的定位。

所以有時侯不太懂兩個電子報在文章分類上的定義,至少對我這樣的讀者來說,我會期待看到在兩個平台上面看到兩篇截然不同的內容,而非重複出現同樣的內文,浪費讀者時間。

這樣只會讓人覺得,經理人與數位時代把流量看的很重要,甚至過於看重流量,連本身的定位都跑掉。而負責的小編也可能是為了自己的績效,只好無所不用其極,好達成自己的KPI。

定位到底是?

點入經理人的官網,從右方熱門文章看,第一名是與「經理人Sense」毫無相關的時事文(截圖於2021/08/28)。

raw-image

我是要來看第二~到四名的「這種」文章(圖左),而不是第一名的那種時事文。我不知道,我為什麼經理人看到這種文章?經理人怎麼又會將這種時事文放在第一名。

將時事文當帶路雞還情有可原,畢竟可以將原先不接觸經理人的讀者導到官網,但是將這種時事文放在熱門(還是第一名),卻有失我們這種期望在經理人看到有「Sense」文章的讀者。

我可以接受時事文熱門排行出現在「八分生活熱門」,但是這種疫苗時事與經理人有什麼關係?!點入文章看內文,根本就是新聞。作者處還註明是「經理人編輯部」,這種時事文有必要讓經理人編輯團隊亮出自己是作者?

還是說,亮出自己人的名字,就要讓文章上排行衝流量,是集團內部默許的潛規則?抑或者上不了排行,有失編輯團隊的名聲呢?

不僅僅是經理人,連數位時代也有這樣的情形:

raw-image

以數位時代8月28日的熱門文章來看,第二名與第三名,都是與疫情相關的時事文。

我只能說兩篇內文同樣是「勉強」能跟「數位」沾上邊:五倍券可以「數位」領取、疫苗預約「系統」。

但是這種宛如新聞般的時事文,就算在新聞台看到,也不會覺得異常。

既然新聞就能看到,我何必特地訂閱「數位時代」再看一次?EMAIL上看不夠,熱門文章再秀一波。

真是有夠煩的,我是來看與「數位科技」相關的文章,你給我推薦文章、熱門文章看這個?

這樣的操作跟文章內容,真的是TA想要的嗎?符合數位時代「數位科技」的定位?

雖然沒上熱門,但再給大家看數位時代的另一篇文章,大家覺得這種文章到底是「時事」新聞成分偏多,還是「數位科技」定位文章偏多呢?

要看時事,我可以開電視、看youtube,也能去新聞台的官網看,我何需透過訂閱「經理人」與「數位時代」去關注「新聞內容」呢?

關於「經理人」與「數位時代」的定位,我說巨思文化,你們要不要重新思考一下?

結語

身為一個資訊爆炸但時間有限的現代人,經理人與數位時代是我的世界之窗,透過文章窺見浩瀚世界的一隅處,連結我與外部資訊的橋樑。

我對經理人與數位時代的期望,一來希望他們多少要注重EMAIL訂閱這件事上。對我這樣的訂閱者來說,收信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主旨標題,也代表著電子報與訂閱者接觸的第一道門面。當雷同的時事文標題當作主旨,基本上看不出身為「經理人」與「數位科技」的 「Sense」在哪裡,第一印象直接扣分。

二來就是即便是為了網絡效應、增加流量,最終轉化為實質的利益,但文章該出現在哪個平台,必須先思考文章內容是否符合電子報的定位,推薦的文章重複性盡量少一點,避免讓人覺得是在騙流量,抑或者是在看完文章後出現「這篇文章怎麼會出現在這裡」、「為什麼會在這裡看到這一篇文章」的疑惑。

身為一個經理人與數位時代的長期訂閱者,希望自己訂閱的電子報能日益壯大,持續將豐富、多元的觀點呈現給讀者。

不過如果像我這種從EMAIL訂閱電子報的讀者,不是你們現階段所關注的主要對象,那這篇文章,忽略便是。

恭喜你們得到了許多「蹭時事流量」的「觀眾」,失去的只是像我這種人數較少的忠實讀者。

我想抱怨的,大概就這麼多了。

raw-image

資料來源

  1. 經理人月刊
  2. 巨思文化
  3. 官方商店介紹
  4. 網路外部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流星雨-avatar-img
2023/10/18
資源共享的概念
翁子騏 David-avatar-img
2021/09/30
方格子直送的本意就是希望作者的一篇文章有機會在平台及其他媒體被看見,我們正準備著手2.0的開發💪
Patrick.Wong-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0/01
等待執行長的好消息
avatar-img
Patrick.Wong的沙龍
253會員
503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Patrick.Wo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準備買房所做的房市分析:截至2024年底,全台房貸金額平均數919萬、中位數792萬,核貸成數抓7成上下,平均鑑價估值1400萬、平均授信額度剛突破一千萬大關。
Thumbnail
2025/04/26
準備買房所做的房市分析:截至2024年底,全台房貸金額平均數919萬、中位數792萬,核貸成數抓7成上下,平均鑑價估值1400萬、平均授信額度剛突破一千萬大關。
Thumbnail
2025/04/20
時光飛逝,自己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沒包袱的少年,三十而立的買房焦慮期,到了該落地生根的時候,買房的驅動力與經濟壓力忽然壓到肩膀上,開啟研究台灣房市篇章:2024年新增33萬房奴,台灣背房貸人數220萬來到近年新高。
Thumbnail
2025/04/20
時光飛逝,自己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沒包袱的少年,三十而立的買房焦慮期,到了該落地生根的時候,買房的驅動力與經濟壓力忽然壓到肩膀上,開啟研究台灣房市篇章:2024年新增33萬房奴,台灣背房貸人數220萬來到近年新高。
Thumbnail
2025/04/13
不論是替代役、還是紐澳打工,總能從職場工作上獲得一些觀點與啟發。在三陽當PM也不例外,本文分享我在工作崗位上所收穫的一點心得: 禮貌與客氣 縮小自身情緒,專注眼前任務 第一印象不重要,找到自己的風格才重要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經營人脈-特別的日子不用多,記得生日就好 電腦效能決定做事效率
Thumbnail
2025/04/13
不論是替代役、還是紐澳打工,總能從職場工作上獲得一些觀點與啟發。在三陽當PM也不例外,本文分享我在工作崗位上所收穫的一點心得: 禮貌與客氣 縮小自身情緒,專注眼前任務 第一印象不重要,找到自己的風格才重要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經營人脈-特別的日子不用多,記得生日就好 電腦效能決定做事效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記得前幾天聽PODCAST的時候,有聽到經過統計,現在人類在閱讀型的文章,整體專注力大概只有前26秒,不同於以往的傳統媒體,記者都大篇幅且落落長地陳述。現在反而越長越硬的報導,越難受到讀者的青睞。
Thumbnail
記得前幾天聽PODCAST的時候,有聽到經過統計,現在人類在閱讀型的文章,整體專注力大概只有前26秒,不同於以往的傳統媒體,記者都大篇幅且落落長地陳述。現在反而越長越硬的報導,越難受到讀者的青睞。
Thumbnail
你有閱讀電子報的習慣嗎?電子報是各大電商、品牌行銷常見的宣傳管道之一,但就像大部分的廣告DM一樣,或許你跟我一樣,總是任由他堆積在在促銷Email、垃圾郵件裡。但今天要跟你分享,我每週一定會打開來看的四家電子報,不只從中學到許多新玩意,更能獲得許多工作上的靈感,一起來看看是哪四家吧!
Thumbnail
你有閱讀電子報的習慣嗎?電子報是各大電商、品牌行銷常見的宣傳管道之一,但就像大部分的廣告DM一樣,或許你跟我一樣,總是任由他堆積在在促銷Email、垃圾郵件裡。但今天要跟你分享,我每週一定會打開來看的四家電子報,不只從中學到許多新玩意,更能獲得許多工作上的靈感,一起來看看是哪四家吧!
Thumbnail
其實這跟經營一家店面一樣,很多店主或企業常常追求成長率,每月都必須提出報告檢視自家店鋪經營的成果,不過到了自媒體時代,這些還重要嗎? 首先,我們很多觀念必須要重新更新一下。 把長篇大論簡化成重點 現代人時間有限,如何在有效時間內把想要表達的內容呈現出來才是重點。 互動率遠比粉絲數還重要
Thumbnail
其實這跟經營一家店面一樣,很多店主或企業常常追求成長率,每月都必須提出報告檢視自家店鋪經營的成果,不過到了自媒體時代,這些還重要嗎? 首先,我們很多觀念必須要重新更新一下。 把長篇大論簡化成重點 現代人時間有限,如何在有效時間內把想要表達的內容呈現出來才是重點。 互動率遠比粉絲數還重要
Thumbnail
從事幾個月的媒體工作的小小心得與日記 同時也想藉文章宣洩點不知該如何說起的情緒
Thumbnail
從事幾個月的媒體工作的小小心得與日記 同時也想藉文章宣洩點不知該如何說起的情緒
Thumbnail
身為一個長期訂閱經理人與數位時代的讀者,對於這幾個月來巨思文化集團在電子報上的做法,我想說:我看不到以往「經理人」與「數位科技」的 「Sense」有用心在像我這種透過Email訂閱電子報的觀眾上。 門面有失專業,文章內容與定位不符,恭喜你們得到了許多蹭時事流量的觀眾,失去的只是像我這種少數人種。
Thumbnail
身為一個長期訂閱經理人與數位時代的讀者,對於這幾個月來巨思文化集團在電子報上的做法,我想說:我看不到以往「經理人」與「數位科技」的 「Sense」有用心在像我這種透過Email訂閱電子報的觀眾上。 門面有失專業,文章內容與定位不符,恭喜你們得到了許多蹭時事流量的觀眾,失去的只是像我這種少數人種。
Thumbnail
雖然說近年來多媒體影音是最發達的,聲音媒體在這一兩年也逐漸發展並且大放異彩,但是也不代表文字就會沒落,看看幾家科技大廠都投入電子報的營運就可以得知,因為比起聲音跟畫面、文字對人類來說才是最熟悉的,也是理解吸收最快速的,這也是為什麼會文章的市場持續存在並且保持價值.
Thumbnail
雖然說近年來多媒體影音是最發達的,聲音媒體在這一兩年也逐漸發展並且大放異彩,但是也不代表文字就會沒落,看看幾家科技大廠都投入電子報的營運就可以得知,因為比起聲音跟畫面、文字對人類來說才是最熟悉的,也是理解吸收最快速的,這也是為什麼會文章的市場持續存在並且保持價值.
Thumbnail
在這個什麼都要「回到自己」的「自媒體」時代,許多「微小」的個人,究竟要不要使用這個「能夠把消息直達讀者、消費者、支持者」的電子發報機制呢?我想從「行銷」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在訊息爆炸的時代中,可以考慮執行的選項之一,「可能會被看見」的選項之一!
Thumbnail
在這個什麼都要「回到自己」的「自媒體」時代,許多「微小」的個人,究竟要不要使用這個「能夠把消息直達讀者、消費者、支持者」的電子發報機制呢?我想從「行銷」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在訊息爆炸的時代中,可以考慮執行的選項之一,「可能會被看見」的選項之一!
Thumbnail
筆者最近接連看了幾篇文章,都與「訂閱內容」有關,對於時下的閱讀風氣與生態,粗略地表達與下自己的看法。
Thumbnail
筆者最近接連看了幾篇文章,都與「訂閱內容」有關,對於時下的閱讀風氣與生態,粗略地表達與下自己的看法。
Thumbnail
在一些有機會分享的場合,我常常提出一個觀念問題。所謂觀念問題,就是「大家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沒有公認的定論,卻可以引發一些思考」的題目。
Thumbnail
在一些有機會分享的場合,我常常提出一個觀念問題。所謂觀念問題,就是「大家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沒有公認的定論,卻可以引發一些思考」的題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