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金融科技巨頭Wirecard醜聞,為什麼沒有人早點發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2020年五月,德國支付業者Wirecard宣布James Freis將加入公司的執行董事會(executive board),在美國財政部工作多年、擔任過「美國金融犯罪執法網」(US Financial Crimes Enforcement Network,FinCEN)主管的Freis將會負責該公司新成立的「誠信、法務和法遵」部門。那時候投資人認為Freis能夠改變局面,他的加入是個好現象,代表這家公司將有新的開始。
只不過最後Freis代表的是Wirdcard的結束。
Freis原訂在7月1日就任,但是他在6月18日接到電話,希望他提早加入,因為公司有20億美元的資金無法核實,會計師不願意簽核公司財報。那天晚上,Freis在慕尼黑郊區的旅館中檢視了Wirecard的財報,很快地就做出結論:Wirecard的內部人涉及舞弊,而且問題比外界想像地更大。
Freis後來說,很多人早就應該站出來說點什麼。後來人們會知道,的確有人這麼做,但是最後卻被掩蓋了。
第二天早上Freis打電話給Wirecard監事會(supervisory board)主席Thomas Eichelmann報告他的發現,那天稍晚,Wirecard的執行長Markus Braun辭去職位,而Freis成了暫時代理的執行長。他本來以為自己的工作是幫助公司取得銀行業務執照,這是他從沒想過的局面。
「不應該是『我們遇到一些問題了,找個人來清理局面』,而應該是策略方向,應該是『我們需要某個人帶領我們朝那方向前進。』」Freis說。
接下來幾天,Freis仔細研究了Wirecard的營運和財務報表,宣布公司自稱存在信託帳戶的1.9歐元資金並不存在,所謂的「第三方收單業務」(third party acquiring business)也很可疑,除此之外,他忙著與銀行團就13億元的債務進行協商。最後他在與監事會討論之後決定,Wirecard要進入破產程序。
但是Freis的工作還沒結束,他持續管理公司的每日營運,試著讓員工保持冷靜,並且協助決定公司還有哪些價值。9月時,Wirecard的破產管理人終止了公司和董事會成員間的合約,Freis終於卸下了短暫但充滿驚奇的工作。
Freis說,不需要太多專業和經驗,就可以看出來Wirecard的財務報表大有問題,「很多其他人應該早就該看出一些不對勁和無法容忍的地方」他說。
所以顯而易見的問題是,為什麼沒有人早點注意到Wirecard的種種問題?
當曾是KPMG會計師事務所顧問的Markus Braun在2002年加入Wirecard時,這家公司只是在達康泡沫晚期利用創投資金成立的一家小公司,Braun成為公司執行長後,迅速地利用購併擴大規模,他在2005年買下一家不復存在的客服公司借殼上市,又在2006年買下XCOM、且更名為「Wirecard銀行」,這幫助他可以同時經營信用卡和原有的支付業務。
在接下來幾年,Braun和擔任營運長的Jan Marsalek一邊誇耀公司的金融科技,一邊繼續靠著購併急速成長,並且將業務拓展到亞洲。2015年他花了3.4億歐元買下印度的一家支付業者,2016年中他買下花旗銀行的預付卡業務進軍北美,2017年三月,他又買下花旗銀行在亞洲11個市場的信用卡收單業務,獲得超過兩萬家特約商店,橫跨旅遊業、航空業、奢侈品產業和科技業,讓Wirecard在亞洲闖出一番名號。
2018年夏天,Wirecard的股價來到191歐元,公司的市值超過240億元,擁有超過5,000名員工,他們和25萬家特約商店簽有合約,可以發行信用卡和預付卡,也提供手機支付服務。那年九月,Wirecard取代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成為德國股票指數DAX的30支成分股之一,讓它成為世界各地基金經理人的投資標的,也是歐洲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說它是「德國之光」或許並不為過。
但是在這耀眼的光芒下,Wirecard的陰暗面也逐漸被挖掘出來。
就在Wirecard登上頂端的同時,吹哨者在2018年10月找上《金融時報》,因為Wirecard在新加坡子公司的帳務正在接受內部調查,他們認定有員工操弄公司帳戶,意圖膨脹該公司在當地的營運規模時。2019年一月,《金融時報》刊出相關報導,但Wirecard立刻表示一切都是子虛烏有。
但這只是一切風暴的開端而已。
2019年三月起,《金融時報》陸續刊出數篇調查報導,顯示Wirecard大部分的海外業務都是委由在杜拜、新加坡和菲律賓的合作夥伴處理,這是Wirecard所謂的「第三方收單業務」,由這些公司處理Wirecard沒有業務執照的國家的業務,這樣的安排佔了Wirecard營收的一半,還有近幾年絕大部分的收益。
但是《金融時報》調查發現,這三家海外公司也都很可疑,列名菲律賓合作夥伴的是一位海員,而新加坡合作夥伴大股東住在美國蒙大拿州的牧場。
但就在這篇調查報導刊出的同一天,日本軟體銀行宣布投資Wirecard九億歐元。在記者會上,Braun說那些報導並不正確。
但《金融時報》繼續刊出更多調查報導,指稱Wirecard在杜拜和都柏林有虛構客戶、將盈餘灌水的情事,Wirecard持續否認,但迫於壓力委任KPMG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調查。
那份KPMG的報告原來應該在2020年三月發行,但最後卻拖到四月底,KPMG表示他們無法驗證Wirecard從2016年到2018年的營收數字,並對公司宣稱的10億現金部位提出質疑。多年來負責審計Wirecard財報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EY)也將發布2019年財報的日期一路推延到六月,最後更宣布說無法找到公司宣稱高達19億歐元、存在菲律賓兩家銀行的現金。
Wirecard的醜聞瞬間爆發,菲律賓銀行表示那兩筆錢並不存在,甚至Wirecard根本不是他們的客戶,慕尼黑檢察署及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對Braun和公司高層展開調查,並且很快以作假帳和操作市場逮捕了Braun,至於營運長Marsalek則不知去向。Freis接下了代理執行長的職位,很快地宣佈那19億歐元可能「根本不存在」、先前的財務報表並不可信,然後在一週之後,Wirecard宣布破產。
後來有些人出來表示對Braun種種行為的懷疑,他們說幾乎沒有人可以在公司裡看見他,因為只有高階主管、助理和某些團隊才能到達Braun辦公室所在的樓層。他總是搭乘直達電梯登上豪華轎車,週末和妻女到維也納度假。即便Wirecard據稱將業務推展到全球,但Braun也很少到各地視察。
那些曾經接觸過Braun的人說,他似乎對於某些字特別著迷,比如說「強壯」(strong),他們甚至還數過他說過這個字幾次,其他Braun掛在嘴邊的名詞則包括了「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生態圈」(ecosystem),當基金投資人和分析師與他接觸時,Braun不像其他的創業家會鑽到公司運作的細節,而總是說些策略和科技等虛無飄渺的話。
但Braun持有Wirecard約7%的股權,還會以這反駁那些質疑他的人。他在乎Wirecard的股價,有些人記得他常常透過手機關注公司股價,一旦發現股價下跌,他就會大聲怒斥高階主管,要他們「做點什麼」。
這些或許都是在Wirecard一夕崩塌之後的後見之明,但人們要問的是,為什麼沒有人早點發現那些虛假的財務報表和業務數字?
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面對強烈的壓力和批評,因為他們的失職沒有早點看出Wirecard的巨大問題,但這背後有兩大問題。
首先,Wirecard本身並不是金融機構,而是持有一家同名的銀行子公司,只有後者才需要受到聯邦金融監管局的監管,但母公司卻不用,這不是Wirecard獨有的狀況,包括福斯(Volkswagen AG)和戴姆勒(Daimler AG)也都擁有銀行子公司提供經銷商和消費者貸款。不過很多員工同時在Wirecard和其銀行子公司擔任工作,這造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利益衝突。
「銀行的借貸會基於母公司的策略利益,如果是第三方銀行將會有不同的作法。」有著十多年金融監理經驗的Freis說。
2017年時,聯邦金融監管局曾經短暫討論要將支付業者歸類為金融機構,這樣便可以將這些業者納入監管,但最後被否決,這或許可以看出他們如何嚴格限縮自己的職責。
另一方面,即便聯邦金融監管局可以監管Wirecard的銀行子公司,但是它並不負責調查洗錢或金融犯罪,它的發言人後來表示,聯邦金融監管局是行政機關,而不是執法機關。
就財務報告不實的部分,根據德國法律規定,聯邦金融監管局可以要求財務報告執行委員會(Financial Reporting Enforcement Panel,FREP)對公司財報進行調查,但是必須等到後者調查完畢後,聯邦金融監管局才能進行自己的調查。
但是財務報告執行委員會是個只有15位員工、年度預算只有600萬歐元的組織,所以當聯邦金融監管局在2019年要求它對Wirecard進行調查時,財務報告執行委員會只能派出一個員工,這份調查報告始終沒有完成。
另一方面,根據後來的報導,聯邦金融監管局的確曾有許多機會可以介入,但它不但沒有採取行動,反而更糟糕。
早在2008年時,就有一小批股東就Wirecard的作帳方式向慕尼黑法院提起訴訟,他們指控Wirecard將客戶存款算在公司持有的現金,而且獲利高得令人起疑,表示它可能涉及網路色情和賭博業務。
但是聯邦金融監管局沒有進行調查,根據發言人的說法,該機關的工作是確保上市公司都有遵守證券交易法的規範,但並沒有證據顯示Wirecard提供了足以誤導人的資訊。相反地,在Wirecard提起訴訟後,聯邦金融監管局調查了提出指控者,後來他們被以操弄市場定罪。
類似的情況後來反覆上演。2016年二月,賣空Wirecard的投資客匿名指控公司涉及多年洗錢和舞弊,那一天公司市值掉了四分之一,但聯邦金融監管局調查的不是Wirecard,它將調查報告送到慕尼黑檢察署,指控37個投資人意圖操作市場、賣空Wirecard。
根據調查報告,Wirecard執行長Braun剛買進了價值1,850萬歐元的自家股票,表示「他相信自己負責經營的公司持續正向發展」,相反地,那些賣空禿鷹「利用各種當地和外國銀行及不同金融工具,表示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2019年初,當《金融時報》刊出Wirecard的內部調查消息時,聯邦金融監管局也接到匿名檢舉,但他們再一次沒有作為,甚至第三次將相關證據提供給慕尼黑檢察署,指控幾位賣空禿鷹和兩位記者,聯邦金融監管局唯一的作為是禁止投資人再放空Wirecard,這是它首次如此保護一家公司。
另一方面,負責審計Wirecard財報十多年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為甚麼也沒有發現?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事後發布聲明說,「這是一起故意且複雜的舞弊案件,涉及處於多個國家的好幾家機構,而且是故意存心欺騙」,「即便最堅實和廣泛的查核都沒辦法發現這樣共謀的舞弊。」
但真的是如此嗎?
根據KPMG後來的查核報告指出,早在2016年、也就是Wirecard爆發醜聞的四年前,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人就指出Wirecard在印度的業務有些問題,他發現Wirecard花了3.4億歐元向一家可疑的基金買下三家支付公司,但Wirecard高層直接或間接持有那家基金的股份,除此之外,Wirecard高層膨脹印度業務的營收,以便抬高收購價格,他甚至打算賄賂安永的當地員工。
在Wirecard董事會的委託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反舞弊小組成立了「鈴聲專案」(Project Ring)來調查,並且發現Wirecard的確可能有膨脹營收的問題,這還是在尚未進行訪談或檢視電郵的情況下,所以該專案小組建議對這些情形進行「全面性特別調查」。
但是在與Wirecard董事會報告之後,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小組卻有不同想法,根據內部文件顯示,審計小組的人不認為對於內部人指稱的問題,有發現到需要深入調查的確信,他們簽核了Wirecard的財務報表,並且表示「鈴聲專案」已經結束,沒有發現「任何證據顯示有會計瑕疵或違法情事」。
而Wirecard營運長Jan Marsalek知道這些反舞弊小組所提出的問題,但是在2018年終止了這個專案。
人們可以相信,如果主管機關和會計師事務所更早有所作為,或許Wirecard的假象不會維持那麼久不被揭穿,也不會導致如此難以置信的醜聞。
在Wirecard醜聞發生之後,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遭受強大批評,他們正受到德國檢察官進一步調查,今年初時,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調整了德國子公司的領導團隊,也會建立一個品質改善專案,在未來兩年改善相關內部治理問題。
該事務所全球主席兼執行長Carmine Di Sibio則宣布將在未來三年投資25億元在新科技上,包括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以便事務所的審計人員可以做得更好、更有效率,提高他們發現舞弊行為的機會,其中20億元將會用在改進審計品質上頭,另外5億元是用於教育訓練。
「 如果你成為安永的客戶,我們會對於你這個人做更多調查。如果你想想Wirecard的例子,說到底,我們面對的並不是好人。」Di Sibio說。
另一方面,德國政壇正面臨一場巨大震盪。聯邦金融監管局的首長Felix Hufeld和副手Elisabeth Roegele都已經去職,財務報告執行委員會總裁Edgar Ernst只會坐到年底,德國負責會計師監理的機構Apas負責人Ralf Bose也被炒魷魚,後來發現當他主管的機構在調查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時,他本人卻有買賣Wirecard的股票。
德國財政部部長Olaf Scholz在今年二月表示將會對聯邦金融監管局做出全盤性的改革,讓它「更有權力、更嚴謹、更有效」,更嚴格的監理對德國的金融市場和投資人保護都有利。
「我想要一個有牙齒的金融主管機關。」Scholz說。
改革計畫的核心是一個專注於監理的機關,負責監管有著複雜架構的公司,過往這些公司被銀行、金融市場和反洗錢的主管機關共同監管,但從Wirecard的例子可以看出這中間有個巨大的缺口。
聯邦金融監管局也會成立一個專責單位,負責調查有異常金融活動的公司,對於吹哨者提供的資訊更認真對待,還要更為保障投資人和消費者權益。因為這些改革,聯邦金融監管局會雇用更多稽核人員、加強資訊科技的能力,它的主席權力也會更大。
但是這樣的改革計畫依然受到批評,國會議員說最重要的改革重點就是「獨立性」,這是歐洲證券及市場管理局(European Securities and Markets Authority,ESMA)在去年11月所發佈的調查報告中所提到的,但Scholz似乎並沒有提到這點。
所以當下一場Wirecard風暴來襲的時候,就像James Freis曾經說的,很多人應該早就該看出一些不對勁,但是他們會站出來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融動物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基本上我一直到它上新聞,我才聽到Archegos這名字。我甚至不知道Archegos的存在。」瑞士信貸執行長Thomas Gottstein這樣回答記者的提問。
想像英國各大銀行執行長的桌上都有一座倒數計時鐘,2019年8月29日是最後期限,在此之前,所有曾經因為銀行不當銷售某種商品的客戶都可以來主張賠償,而銀行還真賣了不少,從1990年到2010年間,金融機構總共賣出6,400萬份、合計超過440億英鎊,結果主管機關發現大部分都涉及不當銷售行為。
「從高階經理人到前線業務人員,衡量和獎勵員工的標準是收益和銷售量。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經常,答案似乎就是貪婪 – 追求短期收益,賠上了誠實的基本標準。不然怎麼解釋對已經過世的顧客還一直收取諮詢費?」
是什麼讓美國銀行業的模範生,深陷多項醜聞而無法自拔?
當希臘出生、有著高個子的Minos Zombanakis在1969年創造出「倫敦同業拆款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以下簡稱LIBOR)機制時,他大概沒有想到幾十年後,它會變成好幾兆元金融交易和無數個人或企業貸款所採用的利率指標依據。
這聽起來像是另外一個勵志的創業故事:兩個擁有移民家庭背景的史丹佛學生企圖利用網路作為工具,打破大公司的壟斷,以更經濟和便利的方式提供服務給更多人,於是他們在加州創立了公司,結果也成功地吸引了上千萬的客戶,兩人不但順勢成了億萬富翁,公司也即將上市……
「基本上我一直到它上新聞,我才聽到Archegos這名字。我甚至不知道Archegos的存在。」瑞士信貸執行長Thomas Gottstein這樣回答記者的提問。
想像英國各大銀行執行長的桌上都有一座倒數計時鐘,2019年8月29日是最後期限,在此之前,所有曾經因為銀行不當銷售某種商品的客戶都可以來主張賠償,而銀行還真賣了不少,從1990年到2010年間,金融機構總共賣出6,400萬份、合計超過440億英鎊,結果主管機關發現大部分都涉及不當銷售行為。
「從高階經理人到前線業務人員,衡量和獎勵員工的標準是收益和銷售量。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經常,答案似乎就是貪婪 – 追求短期收益,賠上了誠實的基本標準。不然怎麼解釋對已經過世的顧客還一直收取諮詢費?」
是什麼讓美國銀行業的模範生,深陷多項醜聞而無法自拔?
當希臘出生、有著高個子的Minos Zombanakis在1969年創造出「倫敦同業拆款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以下簡稱LIBOR)機制時,他大概沒有想到幾十年後,它會變成好幾兆元金融交易和無數個人或企業貸款所採用的利率指標依據。
這聽起來像是另外一個勵志的創業故事:兩個擁有移民家庭背景的史丹佛學生企圖利用網路作為工具,打破大公司的壟斷,以更經濟和便利的方式提供服務給更多人,於是他們在加州創立了公司,結果也成功地吸引了上千萬的客戶,兩人不但順勢成了億萬富翁,公司也即將上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市值千億以上龍頭企業,常因股本擴張及經營權稀釋壓力,較少進行股權籌資,採用普通公司債或聯貸方式。且大型籌資案件多在海外發行ECB或GDR。近年因股市多頭加上ai相關股價大漲,光寶科計劃發行國內CB,雖因短期營運能見度及市價不如預期而撤銷。隨著股市持續熱絡,未來仍可能有龍頭企業在國內發行大型籌資案件。
Thumbnail
在高鐵車廂中,尼克聽得津津有味,說你當初進入電子產業確實是很好時機,真的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你也提到當年推動公司上市,上市後與法人及投資人互動的點點滴滴,除了這些以外,你覺得還有甚麼特別值得分享的? 阿政想到那就是那些與外商銀行外匯交易的日子。
Thumbnail
起源 簡述一下去上海辦理銀行卡的前因吧。 2016年投稿澳門日報,意外得到回覆,之後幸運得到青睞,有多篇稿件刊出。 但最大問題是稿費部分沒有辦法直接匯入台灣帳戶。當時做法是請朋友幫忙收取匯票換成現金,再帶回台灣來,但面對一張張人民幣,真金白銀也無用武之地。 2017年時有本長篇小說在「簡書」
Thumbnail
驅動IC大廠 聯詠(3034)拋出董事改選震撼彈,聯詠將在5月31日改選董事,但最新公布候選名單,作為原母集團暨現任大股東的 聯電(2303)竟未入列,這也是自1997年聯詠從聯電分割獨立後首見。根據市場分析,聯電為了能夠扮演所有人的晶圓代工廠角色,不再與客戶有任何競爭關係,以擴大客群。
Thumbnail
這是來自花旗銀行外匯交易部門的問候,那時,我已離開快速成長的電子產業約兩載,轉而步入了一個更為寬廣但同樣繁忙的舞台,雖然身處另一種生活的節奏中,但那份對金融世界的熱情,從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消退。
去年,海外市場受到升息浪潮的影響,加劇了地緣政治局勢的複雜性,中資券商作為金融機構國際化的先鋒,面臨著諸多挑戰,其盈利和營收普遍呈下降趨勢。 然而,在今年上半年,許多券商已經穩住了腳步。 他們重新找回了成長勢頭,同時展現了香港作為國際化的橋頭堡以及與"走出去"的中資券商合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作用
Thumbnail
很快的,人事巨變的漣漪湧到了亞洲地區。第一波,集團把日本公司合夥人的股份買下,也解除合夥人身兼的社長職務,改聘為顧問。當年併購的價碼應該是不錯,所以交易本身並沒遭遇到什麼阻力。 從這個處理的迅速果斷,足見我這位義大利大叔朋友絕對是個狠角色。和創辦人同期發跡的資深分公司負責人還不少,應該還會有其他洲
Thumbnail
重點 貝萊德集團於1988年成立,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 貝萊德集團的創始人拉里·芬克是一位猶太人,他於1976年發明了抵押貸款證券MBS,並在隨後的金融危機中大發利市。 貝萊德集團的投資風格非常靈活,他們會同時投資不同行業和領域的公司,並在危機中最大程度地重組和化解風險,從而獲得穩定收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金隈銀行與埃文斯證券之間的收購爭端,並介紹了一系列的角色與情節發展。文章充滿了商業、金融與人際交往的故事情節。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市值千億以上龍頭企業,常因股本擴張及經營權稀釋壓力,較少進行股權籌資,採用普通公司債或聯貸方式。且大型籌資案件多在海外發行ECB或GDR。近年因股市多頭加上ai相關股價大漲,光寶科計劃發行國內CB,雖因短期營運能見度及市價不如預期而撤銷。隨著股市持續熱絡,未來仍可能有龍頭企業在國內發行大型籌資案件。
Thumbnail
在高鐵車廂中,尼克聽得津津有味,說你當初進入電子產業確實是很好時機,真的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你也提到當年推動公司上市,上市後與法人及投資人互動的點點滴滴,除了這些以外,你覺得還有甚麼特別值得分享的? 阿政想到那就是那些與外商銀行外匯交易的日子。
Thumbnail
起源 簡述一下去上海辦理銀行卡的前因吧。 2016年投稿澳門日報,意外得到回覆,之後幸運得到青睞,有多篇稿件刊出。 但最大問題是稿費部分沒有辦法直接匯入台灣帳戶。當時做法是請朋友幫忙收取匯票換成現金,再帶回台灣來,但面對一張張人民幣,真金白銀也無用武之地。 2017年時有本長篇小說在「簡書」
Thumbnail
驅動IC大廠 聯詠(3034)拋出董事改選震撼彈,聯詠將在5月31日改選董事,但最新公布候選名單,作為原母集團暨現任大股東的 聯電(2303)竟未入列,這也是自1997年聯詠從聯電分割獨立後首見。根據市場分析,聯電為了能夠扮演所有人的晶圓代工廠角色,不再與客戶有任何競爭關係,以擴大客群。
Thumbnail
這是來自花旗銀行外匯交易部門的問候,那時,我已離開快速成長的電子產業約兩載,轉而步入了一個更為寬廣但同樣繁忙的舞台,雖然身處另一種生活的節奏中,但那份對金融世界的熱情,從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消退。
去年,海外市場受到升息浪潮的影響,加劇了地緣政治局勢的複雜性,中資券商作為金融機構國際化的先鋒,面臨著諸多挑戰,其盈利和營收普遍呈下降趨勢。 然而,在今年上半年,許多券商已經穩住了腳步。 他們重新找回了成長勢頭,同時展現了香港作為國際化的橋頭堡以及與"走出去"的中資券商合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作用
Thumbnail
很快的,人事巨變的漣漪湧到了亞洲地區。第一波,集團把日本公司合夥人的股份買下,也解除合夥人身兼的社長職務,改聘為顧問。當年併購的價碼應該是不錯,所以交易本身並沒遭遇到什麼阻力。 從這個處理的迅速果斷,足見我這位義大利大叔朋友絕對是個狠角色。和創辦人同期發跡的資深分公司負責人還不少,應該還會有其他洲
Thumbnail
重點 貝萊德集團於1988年成立,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 貝萊德集團的創始人拉里·芬克是一位猶太人,他於1976年發明了抵押貸款證券MBS,並在隨後的金融危機中大發利市。 貝萊德集團的投資風格非常靈活,他們會同時投資不同行業和領域的公司,並在危機中最大程度地重組和化解風險,從而獲得穩定收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金隈銀行與埃文斯證券之間的收購爭端,並介紹了一系列的角色與情節發展。文章充滿了商業、金融與人際交往的故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