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之間|由心智圖衍生的親子關係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raw-image

女兒前陣子畫了一張讓我很驚艷的心智圖,驚訝的問她,這是你原創的嗎?她說有參考網路資料,原來有參考別人的創作。

她的作品並不完美,但這是她用心去完成的作為父母要多看優點、多讚美,拉近和她們的距離孩子個性上都有限制和不足,我們也要多用包容的心態,以身作則再諄諄教誨、循循善誘。

對於她的成果,還是很滿意,顯示心智有某種程度的成熟,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非常需要父母的賞識和鼓勵。父母在心態上要能夠歸零,才能懂得欣賞、珍惜和疼愛孩子的一切。

心態沒有歸零的父母,將有可怕的後遺症,可能會處處挑毛病,孩子犯了錯、受了傷,第一時間不是呵護,而是指責或者說教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讓家中的氣氛充滿愛,被愛包圍呵護的孩子,品格教養怎麼可能會變質?希望孩子體貼、善感、善解人意,要先從自己做起。

話雖然如此說,但做父母的,有時求好心切,有時愛深責切,有時常無法耐心等候孩子改變,急躁的想立即看到他們轉變,也因為這樣,可能增加一些親子衝突,要常常在心裡告誡自己,而自己的理想標準還沒達成,就是全面實施愛的教育,也就是說改變還不夠徹底

孩子總有不足及限制,若因此責備或對他們發脾氣,顯示修養和包容度還是不夠。將來孩子要面臨的險惡已經夠多了,身為母親的我,不需要再為他們多增添一樁,而是要做他們最踏實可靠的後盾、最溫暖的避風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ng的沙龍
38會員
56內容數
疫情籠罩,心中昇起些許煩躁的感覺,好像甚麼事都不確定、都不能做,這樣的感覺,彷彿回到準備大學聯考那一年,學校早早舉辦了休業式,而我每天在家裡卻感到茫然和無所適從。
Chi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09
如果心裡沒有甚麼牽掛,就可以說走就走,想去那就去哪。
2022/02/09
如果心裡沒有甚麼牽掛,就可以說走就走,想去那就去哪。
2021/11/23
確實感受到每天寫的好處,慢慢地開始會留意腦中的靈感,它稍縱即逝,每天寫可以讓這些不著邊際的靈感,化為實在的文字,提筆紀錄的是當下最真實的心情。
Thumbnail
2021/11/23
確實感受到每天寫的好處,慢慢地開始會留意腦中的靈感,它稍縱即逝,每天寫可以讓這些不著邊際的靈感,化為實在的文字,提筆紀錄的是當下最真實的心情。
Thumbnail
2021/11/19
考驗修養的事,每天都在發生,過關了嗎?還是一直過不了關?加油!2022年一定要過關。
Thumbnail
2021/11/19
考驗修養的事,每天都在發生,過關了嗎?還是一直過不了關?加油!2022年一定要過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孩子在爸媽眼中都是心肝寶貝,時不時就有媽媽們跟我分享 : 我們工作室學習的孩子每每回到家後繼續熱愛畫圖、創作的過程 媽媽喜滋滋笑著講「畫的好好喔」 「孩子快樂好多 好棒怎麼那麼棒~~」 老師我聽了也不禁嘴角上揚🥰 殊不知孩子養成自我因喜愛而去實踐 就是對美術老師最大的肯定! 因為我們工作室
Thumbnail
孩子在爸媽眼中都是心肝寶貝,時不時就有媽媽們跟我分享 : 我們工作室學習的孩子每每回到家後繼續熱愛畫圖、創作的過程 媽媽喜滋滋笑著講「畫的好好喔」 「孩子快樂好多 好棒怎麼那麼棒~~」 老師我聽了也不禁嘴角上揚🥰 殊不知孩子養成自我因喜愛而去實踐 就是對美術老師最大的肯定! 因為我們工作室
Thumbnail
教養是堂懷疑是否有最適解的存在,但也在追尋的過程中學會與自己的和解。 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 作者:陳品皓 禾禾文化工作室出版 五種情境,21個生活應用,從父母及老師角度切入。這樣就能去處理孩子的情緒嗎? 無法! 但會是個方向與嘗試,而父母或許就是在這樣的嘗試與陪伴之中,孩子就慢慢
Thumbnail
教養是堂懷疑是否有最適解的存在,但也在追尋的過程中學會與自己的和解。 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 作者:陳品皓 禾禾文化工作室出版 五種情境,21個生活應用,從父母及老師角度切入。這樣就能去處理孩子的情緒嗎? 無法! 但會是個方向與嘗試,而父母或許就是在這樣的嘗試與陪伴之中,孩子就慢慢
Thumbnail
一本我希望我父母在年輕時就看過的書,書中也包含了對於青少年教養建議,是一本在孩子成長過程,可以不斷翻閱的好書 。 作者是心理治療師,也育有孩子。除了自身專業,也參考了眾多文獻,以及提供多數案例,還有自己孩子相處的例子。 在翻閱時,可以感受到作者身為心理治療師處處體貼溫柔的語調,關於父母可能犯的錯誤,
Thumbnail
一本我希望我父母在年輕時就看過的書,書中也包含了對於青少年教養建議,是一本在孩子成長過程,可以不斷翻閱的好書 。 作者是心理治療師,也育有孩子。除了自身專業,也參考了眾多文獻,以及提供多數案例,還有自己孩子相處的例子。 在翻閱時,可以感受到作者身為心理治療師處處體貼溫柔的語調,關於父母可能犯的錯誤,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跟孩子有良好的關係,但教養小孩最難的地方就是孩子常常不受控,例如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早上明明已經要遲到了還慢吞吞的…..,大人的理智線常常備受挑戰,有時為求方便、快速,就會用高壓的方式硬生生扭轉孩子的觀念或行為,但有時候太過高壓的教養方式卻會為孩子帶來傷害,其中有一種隱形、卻影響深遠的傷害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跟孩子有良好的關係,但教養小孩最難的地方就是孩子常常不受控,例如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早上明明已經要遲到了還慢吞吞的…..,大人的理智線常常備受挑戰,有時為求方便、快速,就會用高壓的方式硬生生扭轉孩子的觀念或行為,但有時候太過高壓的教養方式卻會為孩子帶來傷害,其中有一種隱形、卻影響深遠的傷害
Thumbnail
兒子與女兒已經脫離了幼稚園階段,離開了我的專業範疇。對於他們的小學生新身份,無論在身心理的轉變,我都是一位邊學邊做的母親。
Thumbnail
兒子與女兒已經脫離了幼稚園階段,離開了我的專業範疇。對於他們的小學生新身份,無論在身心理的轉變,我都是一位邊學邊做的母親。
Thumbnail
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讓家中的氣氛充滿愛,被愛包圍呵護的孩子,品格教養怎麼可能會變質?
Thumbnail
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讓家中的氣氛充滿愛,被愛包圍呵護的孩子,品格教養怎麼可能會變質?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每個孩子的到來 多數都攜帶了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有的父母如果有足夠的智慧,便可以識別出來 通常這些所謂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很可能都是父母不願意包容自己的部分 所以當這些特質在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時候 父母就會把這種自我批判投射到孩子身上 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 會更有一種 重新經驗自己童年的感
Thumbnail
每個孩子的到來 多數都攜帶了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有的父母如果有足夠的智慧,便可以識別出來 通常這些所謂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很可能都是父母不願意包容自己的部分 所以當這些特質在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時候 父母就會把這種自我批判投射到孩子身上 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 會更有一種 重新經驗自己童年的感
Thumbnail
有30多年的時間,在幼教領域陪伴家長與孩子們共同成長,覺得親子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也非常重要。當家長帶著愁眉來問我,孩子的無理取鬧,不聽話,讓他們疲憊不堪,很累。這樣的狀況層出不窮,我也曾在公開的親師座談會,或私下與家長晤談,共同討論找出最能適合孩子的方法~
Thumbnail
有30多年的時間,在幼教領域陪伴家長與孩子們共同成長,覺得親子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也非常重要。當家長帶著愁眉來問我,孩子的無理取鬧,不聽話,讓他們疲憊不堪,很累。這樣的狀況層出不窮,我也曾在公開的親師座談會,或私下與家長晤談,共同討論找出最能適合孩子的方法~
Thumbnail
孩子的存在為家庭帶來歡笑與感動,卻也時刻隱藏著一觸即發的不悅。當孩子持續犯錯,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與包容,若願意放下姿態理解孩子的心,便開啟了親子之間最深刻的信任關係。
Thumbnail
孩子的存在為家庭帶來歡笑與感動,卻也時刻隱藏著一觸即發的不悅。當孩子持續犯錯,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與包容,若願意放下姿態理解孩子的心,便開啟了親子之間最深刻的信任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