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談教養]讓孩子看到我們也會犯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是感受到被關照 知道家人就在身旁,有需求時自己不會是孤立無援的,這樣就夠了。過去在 父母的三不五要中,有提到模仿孩子的行為,這就是一種關照的表現,是一種讓孩子知道我們在他身邊的方法。或者可以模仿孩子說話,讓孩子知道我們有在聽他說,讓孩子感受到我們與他同在。我們不用像丫環書僮一樣去把每件事情都先安排好,或者隨時遞上孩子需要的東西。

.

#孩子要學的是犯錯 因為孩子百分之百會做錯事情,因為他們衝動,他們不成熟,他們還在學。然後他們要學怎麼修正,怎麼彌補。而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別人的示範,所以我們大人要在孩子面前犯錯。以前我寫了一篇 不完美才完美 ,討論家長的面子問題。而現在我用的角度是--我們要示範如何犯錯及修正,孩子才有機會模仿學習。最入門的技巧就是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畢竟即便是以兒童為專業的心理師或其他的治療師,都可能在工作中犯錯,更何況是教育孩子的新手父母們。錯估標準跟輕重、誤判問題跟原因、情緒失控跟崩潰......這些不代表身為家長的你不好,而只是你也犯了錯。

.

#重點一直都不是不能犯錯 而是不能不認錯,跟不能不學如何修復。把說法修正,把關係修復。這就像一份沒有繳交期限的作業,可以不斷修改內容,讓分數越來越高。但如果怕犯錯而什麼都不做的話,那就跟交白卷沒什麼兩樣。



有些議題也跟本篇文章有關,歡迎參考

孩子說謊怎麼辦 討論如何讓孩子有台階下,而不用一連串的謊言來彼此掩飾。

怎樣才算教好 討論怕自己沒把小孩教好的父母的擔心與恐懼

約定與命令 討論孩子未來如何邁向獨立思考



#教養 #談教養 #道歉 #修復 #關係

#教養 #犯錯 #道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的沙龍
22會員
69內容數
各種教養相關的內容會在本專題中按照類別分類,方便大家查找。
2022/01/04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652063833845/ 家長看我們上課用的玩具或者桌遊,會說看起來好像很好用,甚至說很想買。雖然這感覺可以成為玩具或者教具的業配,商機無限,但是其實重點一直都不在道具,而是用心跟理解。 . .
Thumbnail
2022/01/04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652063833845/ 家長看我們上課用的玩具或者桌遊,會說看起來好像很好用,甚至說很想買。雖然這感覺可以成為玩具或者教具的業配,商機無限,但是其實重點一直都不在道具,而是用心跟理解。 . .
Thumbnail
2022/01/03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054560560262/ 今天介紹個簡單的口訣——「三不五要」,如果能用到這些技巧,相信能讓親子互動更加圓融。 . . . . . . . . 「比較式」和同性質的團體或個人做比較來傳達讚美。 .
Thumbnail
2022/01/03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054560560262/ 今天介紹個簡單的口訣——「三不五要」,如果能用到這些技巧,相信能讓親子互動更加圓融。 . . . . . . . . 「比較式」和同性質的團體或個人做比較來傳達讚美。 .
Thumbnail
2021/12/29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6468143952237/ 好的一面,你可以高興,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已經到了可以想到新的方法回應你,而不只是呆呆地回答的程度。可以想像後果,以此迴避懲罰,這是種很大的進步。 . . . . . .
Thumbnail
2021/12/29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6468143952237/ 好的一面,你可以高興,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已經到了可以想到新的方法回應你,而不只是呆呆地回答的程度。可以想像後果,以此迴避懲罰,這是種很大的進步。 . . . . . .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成為孩子成長中的導師,不僅要教他們說對不起,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明白錯誤的原因。”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犯錯,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實。作為父母,我們常常面臨是否讓孩子說「對不起」的抉擇。然而,我們可以考慮用一種更富有情感和成長的方式來處理這些情況,那就是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原因,並與他們一同成
Thumbnail
“成為孩子成長中的導師,不僅要教他們說對不起,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明白錯誤的原因。”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犯錯,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實。作為父母,我們常常面臨是否讓孩子說「對不起」的抉擇。然而,我們可以考慮用一種更富有情感和成長的方式來處理這些情況,那就是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原因,並與他們一同成
Thumbnail
昨晚看了知名醫師自承打小孩的文章,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感嘆單親爸爸難為,一方面又為教養方式不當感到生氣。 其實我發現許多父母都有共同的一種想法就是:「他要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他現在不能負責,他以後就會⋯⋯⋯⋯。」 先與大家分享那所謂文句後面的無止盡腦補,一切都只是此時此刻無謂的擔心與想像,也因為
Thumbnail
昨晚看了知名醫師自承打小孩的文章,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感嘆單親爸爸難為,一方面又為教養方式不當感到生氣。 其實我發現許多父母都有共同的一種想法就是:「他要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他現在不能負責,他以後就會⋯⋯⋯⋯。」 先與大家分享那所謂文句後面的無止盡腦補,一切都只是此時此刻無謂的擔心與想像,也因為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延續 夠好的媽媽 的話題 其實很多父母對於教養有點「擔心」甚至是「恐懼」 很怕自己沒有「管教」好小孩,其實這就點出一個背後的問題就是——大家不知道「怎樣才算教好?」 . 假設現在是孩子做錯事的情景,孩子需要以下幾種能力: 1.發現爸爸媽媽(對方)生氣 2.知道生氣的理由 能做到這些就已經足夠 .
Thumbnail
延續 夠好的媽媽 的話題 其實很多父母對於教養有點「擔心」甚至是「恐懼」 很怕自己沒有「管教」好小孩,其實這就點出一個背後的問題就是——大家不知道「怎樣才算教好?」 . 假設現在是孩子做錯事的情景,孩子需要以下幾種能力: 1.發現爸爸媽媽(對方)生氣 2.知道生氣的理由 能做到這些就已經足夠 .
Thumbnail
在教養得過程中,我們發現要做得更多的是同理,先釐清自己的思緒、理解自己、再同理小孩。通常同理小孩得過程中,都伴隨著自己小時候的影子,有時候覺得,養小孩這件事情,其實也療癒了自己,那個曾經因為某些事情而受傷的自己,一點一點的,在養小孩的過程中,被治癒了。
Thumbnail
在教養得過程中,我們發現要做得更多的是同理,先釐清自己的思緒、理解自己、再同理小孩。通常同理小孩得過程中,都伴隨著自己小時候的影子,有時候覺得,養小孩這件事情,其實也療癒了自己,那個曾經因為某些事情而受傷的自己,一點一點的,在養小孩的過程中,被治癒了。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在學校做輔導工作,最常接觸的除了孩子之外,就是家長了。家長這個身份角色常被背負著諸多的期待,更具體說的話就是有很多的「應該」與「不應該」的樣子…...
Thumbnail
在學校做輔導工作,最常接觸的除了孩子之外,就是家長了。家長這個身份角色常被背負著諸多的期待,更具體說的話就是有很多的「應該」與「不應該」的樣子…...
Thumbnail
該如何育兒教養、親子之間該如何正確的相處溝通…,其實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也是父母雙方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
Thumbnail
該如何育兒教養、親子之間該如何正確的相處溝通…,其實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也是父母雙方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
Thumbnail
孩子的存在為家庭帶來歡笑與感動,卻也時刻隱藏著一觸即發的不悅。當孩子持續犯錯,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與包容,若願意放下姿態理解孩子的心,便開啟了親子之間最深刻的信任關係。
Thumbnail
孩子的存在為家庭帶來歡笑與感動,卻也時刻隱藏著一觸即發的不悅。當孩子持續犯錯,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與包容,若願意放下姿態理解孩子的心,便開啟了親子之間最深刻的信任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