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坐著的你,比起忙碌做事的你,哪個比較有生產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們很容易依據人們進行的「活動」多寡,來判斷積極與否,甚至是生產力的高低。例如這條產線一天可以生產幾個零件、這個業務一天可以拜訪幾個客戶、這一季單位裡總共辦了多少活動、或者是自己一天花了多少時間在工作等等。這些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很常見、也很普遍,但卻不一定真確。如何判定,就看你的「目標」是什麼。
比起活動,我們更需要的是「產出」。工廠需要的,是最後的完成品產量,而不是單一生產線的產能高低。業務需要的,是最後月底的業績達成,而不是每天找客戶有多忙。行銷或後勤單位需要的,是真的能支援整體企業的營運推動,而不是單一活動辦得有多漂亮。
所以,靜靜思考的你比起忙碌的你,哪個比較有生產力?端視你正在進行的事,是否與最終追求的目標一致。以及我們是否用戰術上的忙碌,來掩蓋戰略思考上的懶惰。
「真正的生產力,是指能讓我們與目標靠近的活動。」 - by高德拉特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衛亞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覺得你這件事做得很好耶!你應該多試試...。」若你身邊的人對你這麼說,你會真的去繼續嚐試嗎? 依照理論來說,你應該是會的,人受到了肯定或是鼓勵的行為,再次出現的機會是很高。然而這件事若是和你的「天賦」有關,很奇怪的,真的會持續去做的人並不多。可能的原因或是說詞有千百種,其中有一個最具具影響力的,
我們總是想追尋答案,甚至是標準答案,這是人的天性。當我們聽到一個問題,不管我們最後有沒有說出口,我們總是會在心裡想個自己的答案。其實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有時我們會因為這樣的天性而落入了思考上的盲區。  大腦一接收到提示,很自然地就會做出反應,而問題就是一種提示,它會框出一個方向或是範圍,引導我們
「往日的資料,不應拿來當做現在真理的基礎…」  我們往往一不小心,就會被往日的資料所困,這些資料可能是你的經驗、也可能是你聽到學到的種種。我們以為我們的環境或是過去是這樣這樣,所以接下來也應該就是那樣那樣,這樣的推論的確是自我可能性的一種,但也只是其中的一種。因為我們的世界是一個複雜系統,不是線性的
「我覺得你這件事做得很好耶!你應該多試試...。」若你身邊的人對你這麼說,你會真的去繼續嚐試嗎? 依照理論來說,你應該是會的,人受到了肯定或是鼓勵的行為,再次出現的機會是很高。然而這件事若是和你的「天賦」有關,很奇怪的,真的會持續去做的人並不多。可能的原因或是說詞有千百種,其中有一個最具具影響力的,
我們總是想追尋答案,甚至是標準答案,這是人的天性。當我們聽到一個問題,不管我們最後有沒有說出口,我們總是會在心裡想個自己的答案。其實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有時我們會因為這樣的天性而落入了思考上的盲區。  大腦一接收到提示,很自然地就會做出反應,而問題就是一種提示,它會框出一個方向或是範圍,引導我們
「往日的資料,不應拿來當做現在真理的基礎…」  我們往往一不小心,就會被往日的資料所困,這些資料可能是你的經驗、也可能是你聽到學到的種種。我們以為我們的環境或是過去是這樣這樣,所以接下來也應該就是那樣那樣,這樣的推論的確是自我可能性的一種,但也只是其中的一種。因為我們的世界是一個複雜系統,不是線性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們每天都在繁忙的工作與生活中尋找平衡,如何在這些壓力下保持高效呢?透過固定時程生產力、深度工作、慢生產力的概念,我們能有效管理時間,不再被工作時間拉長拖垮,反而在有限的時間內激發創意。好好利用規律的運動與充足的睡眠,則能確保我們有最佳的精神與體能,達到生產力的最高峰。
Thumbnail
哲學家戴維·梭羅說過:「真正有效率的勞動者,不會整天忙得團團轉。」這句話讓我想到,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忙碌就是生產力的象徵,但事實上,適當的休息和反思其實更能幫助我們做得更好。生活中,我們常被無盡的工作追著跑,但真正有效率的人,懂得停下來,給自己喘口氣,整理一下思緒。這樣,不但能保持精力充沛,還能
Thumbnail
這個問題可能要從「自己做得了什麼工作」來討論。
「進度」—這是被學校教育制約的慣性,職場上不也常見「達成率」? 因為思考著方向—想到自己被制約得很「功利」,喜歡看到進度。好比「騎單車觀光」與「在健身房裡踩器材」,後者動的是顯示器上的數字而不是週遭的環境風光,前者的「進」度對我而言比較實際。雖然就健身/生存而言,兩者都有功,而且後者或許還更有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安靜離職」,指工作上「只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態度。時代變遷,對生命、生活的看法,以及「獲取收入」的管道,都淡化著「工作」的必要性。「安靜離職」更像一種選擇看待「工作」的態度。人一天的精力有限,主管同仁客戶,包裝得理所當然的期待、情緒反應、和完美成品,及份外事宜,其實並不全是「合理」。
Thumbnail
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專注力代表產能的效率,早期機械化生產與現今的生產力已經不同,過去工作的變化性不大,沒有太多個人優化工作流程的空間,基本上就是照表操課。但現在很多工作型態自我掌控度更高,且內容複雜度提高,甚至有的工作內容是屬於創作性質,更需要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分配,才能達到最好的產能與學習力。
Thumbnail
作者以親身經歷的實驗方式來探討如何提高生產力,並提出了衡量生產力的簡單觀點。
Thumbnail
在職場平心靜氣、修身養性,遠比過度爭權奪利、心機暗算,更能夠獲得內在的滿足和長期的幸福感。不合理的要求、不抱善念的人,我們人生中都沒少遇過,雖然煩人,但培養能平靜看待的心境、最低限度完成避不開的交集任務,也是一種成長。
Thumbnail
每天生活都快節奏,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成為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這篇文章教你如何計畫每一天,為代辦事項安排輕重緩急,以及拒絕瞎忙,每天完成最優先事項。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們每天都在繁忙的工作與生活中尋找平衡,如何在這些壓力下保持高效呢?透過固定時程生產力、深度工作、慢生產力的概念,我們能有效管理時間,不再被工作時間拉長拖垮,反而在有限的時間內激發創意。好好利用規律的運動與充足的睡眠,則能確保我們有最佳的精神與體能,達到生產力的最高峰。
Thumbnail
哲學家戴維·梭羅說過:「真正有效率的勞動者,不會整天忙得團團轉。」這句話讓我想到,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忙碌就是生產力的象徵,但事實上,適當的休息和反思其實更能幫助我們做得更好。生活中,我們常被無盡的工作追著跑,但真正有效率的人,懂得停下來,給自己喘口氣,整理一下思緒。這樣,不但能保持精力充沛,還能
Thumbnail
這個問題可能要從「自己做得了什麼工作」來討論。
「進度」—這是被學校教育制約的慣性,職場上不也常見「達成率」? 因為思考著方向—想到自己被制約得很「功利」,喜歡看到進度。好比「騎單車觀光」與「在健身房裡踩器材」,後者動的是顯示器上的數字而不是週遭的環境風光,前者的「進」度對我而言比較實際。雖然就健身/生存而言,兩者都有功,而且後者或許還更有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安靜離職」,指工作上「只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態度。時代變遷,對生命、生活的看法,以及「獲取收入」的管道,都淡化著「工作」的必要性。「安靜離職」更像一種選擇看待「工作」的態度。人一天的精力有限,主管同仁客戶,包裝得理所當然的期待、情緒反應、和完美成品,及份外事宜,其實並不全是「合理」。
Thumbnail
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專注力代表產能的效率,早期機械化生產與現今的生產力已經不同,過去工作的變化性不大,沒有太多個人優化工作流程的空間,基本上就是照表操課。但現在很多工作型態自我掌控度更高,且內容複雜度提高,甚至有的工作內容是屬於創作性質,更需要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分配,才能達到最好的產能與學習力。
Thumbnail
作者以親身經歷的實驗方式來探討如何提高生產力,並提出了衡量生產力的簡單觀點。
Thumbnail
在職場平心靜氣、修身養性,遠比過度爭權奪利、心機暗算,更能夠獲得內在的滿足和長期的幸福感。不合理的要求、不抱善念的人,我們人生中都沒少遇過,雖然煩人,但培養能平靜看待的心境、最低限度完成避不開的交集任務,也是一種成長。
Thumbnail
每天生活都快節奏,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成為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這篇文章教你如何計畫每一天,為代辦事項安排輕重緩急,以及拒絕瞎忙,每天完成最優先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