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自我評價總是失準?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我覺得你這件事做得很好耶!你應該多試試...。」若你身邊的人對你這麼說,你會真的去繼續嚐試嗎?

依照理論來說,你應該是會的,人受到了肯定或是鼓勵的行為,再次出現的機會是很高。然而這件事若是和你的「天賦」有關,很奇怪的,真的會持續去做的人並不多。可能的原因或是說詞有千百種,其中有一個最具具影響力的,就是你的自我評價。

我們的回憶或是說記憶,總是傾向於放大情感深刻的事件。小時候贏得的一場比賽,或是輸掉的一場比賽,最近獲得的讚賞,或是上個月收到的負評等等,都會影響著我們行動的決斷。當你決定依著肯定的方向繼續走,期待的是再次獲得好評,然後你就依著自己的天命,一路扶搖直上。只是,這樣的狀況並不多見。常見的狀況是其實你做得還不錯,也得到尚可的評價,但是你並不滿意。因為你已經用了特別的眼光來看自己做的這件事,把自己放進了另一個不同量級的賽道,認為這是我所擅長的事,我理當就會做得比別人好。你的確是會比別人好,只是好的程度不一定會那麼顯著。而且,這也可能是其他擅長此道的人進入的賽場。此時的你,若期待的仍是如同初試啼聲時的情感深刻事件,就不一定能夠如願,也很可能就不會繼續去做這件事。

所以,導致我們自我評價失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不自覺的傾向於用單次的情感深刻事件來評價自我,而不是用較長的時間跨度趨勢來看待自己。這樣的自我評價失準,可能造就了自我膨脹的你,也可能會造成自我貶抑的你。不管是哪一個你,都是在自己阻擋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衛亞瑟的沙龍
0會員
6內容數
大衛亞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1/12
經過良好訓練的你,總會記得在進行一項沒經歷過的任務進行事先的研究並做良好的計畫。為此你花了大量的時間上網進行研究,看其他人的經驗,也為預想的問題尋找答案,這很好。只是,有沒有更有效率的方式呢?  還真的有。 你可以在進行研究及計畫到一個階段後,先進行一個與你的任務類似,但規模較小的嘗試。這類似於你或
Thumbnail
2021/11/12
經過良好訓練的你,總會記得在進行一項沒經歷過的任務進行事先的研究並做良好的計畫。為此你花了大量的時間上網進行研究,看其他人的經驗,也為預想的問題尋找答案,這很好。只是,有沒有更有效率的方式呢?  還真的有。 你可以在進行研究及計畫到一個階段後,先進行一個與你的任務類似,但規模較小的嘗試。這類似於你或
Thumbnail
2021/10/25
書房中的事物,可以說是除了家人之外,我所喜愛活動的總和。佔滿三面牆的三個大書架,承載了許多記憶與未知。這些書架是由一格一格的空間所組成,嚴格來說,是由一堆有兩面開口的立方體所堆疊,每個立方體皆由各自不同的主題事物所填滿,例如:圖像思考、策略故事、心智力量、身體奧秘、禪的世界、關於真相等等的書籍。然而
Thumbnail
2021/10/25
書房中的事物,可以說是除了家人之外,我所喜愛活動的總和。佔滿三面牆的三個大書架,承載了許多記憶與未知。這些書架是由一格一格的空間所組成,嚴格來說,是由一堆有兩面開口的立方體所堆疊,每個立方體皆由各自不同的主題事物所填滿,例如:圖像思考、策略故事、心智力量、身體奧秘、禪的世界、關於真相等等的書籍。然而
Thumbnail
2021/10/12
我們很容易依據人們進行的「活動」多寡,來判斷積極與否,甚至是生產力的高低。例如這條產線一天可以生產幾個零件、這個業務一天可以拜訪幾個客戶、這一季單位裡總共辦了多少活動、或者是自己一天花了多少時間在工作等等。這些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很常見、也很普遍,但卻不一定真確。如何判定,就看你的「目標」是什麼。  
2021/10/12
我們很容易依據人們進行的「活動」多寡,來判斷積極與否,甚至是生產力的高低。例如這條產線一天可以生產幾個零件、這個業務一天可以拜訪幾個客戶、這一季單位裡總共辦了多少活動、或者是自己一天花了多少時間在工作等等。這些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很常見、也很普遍,但卻不一定真確。如何判定,就看你的「目標」是什麼。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