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UX 設計師有效率學習商業思維的3種方法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這篇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raw-image

加入商業思維學院3個月,就能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在工作中。而6個月後參加產品經理學習營,還入圍Final Pitch拿到嘖嘖 Manny 老師的評審最愛獎,因此想和大家分享這個過程。

如果有遇到以下問題的朋友,推薦繼續看下去:

  • 持續在設計領域努力,最近卻有點茫然
  • 對產品有熱情,卻找不到機會實踐
  • 過去買線上課的糟糕經驗,導致現在購課都很猶豫

我從開始工作,就不斷在尋找學習方法,問題也一直浮現:

無法在工作上找到突破點

曾經有某次工作,在入職第一個月就接到一個探索型專案,每天拼命做,一直做到離職那一天,都還不夠成熟到足以對外提案,才發現自己對「提案」沒有真正理解過

常見的壞習慣就是尋找網路上分析公司的產業趨勢報告,把數字作為證據放入簡報中。卻在報告時才發現,如果前後邏輯不順,或是分析公司沒有名氣,連唸出來的底氣都不夠。

重新回到簡報開頭,發現如果在論述的過程中,找到錯的切入點,即使後面有更多的資料佐證,都沒有辦法增加提案價值。

想更接近產品一點

作為一個 UI/UX 設計師,經常在為用戶和設計發聲,卻和商業有一段距離。希望離產品更近一點,想知道從產品經理的角度規劃產品,各方需求要怎麼拿捏,才能夠順利滿足。

而在今年開始規劃 B2B 產品之後,需要更明確切分不同職能角色的用戶,其中「有決策權的管理者」成為要不要續用產品的關鍵。為了更理解這群老闆們在面對的問題,學習商業運作邏輯也成為關鍵。

隨著在設計領域的經驗累積,還有各種的踩雷,會開始考慮到介面、流程以外的問題,如何才有足夠的說服力推動設計落地?如何增加設計團隊的影響力?需要有更多的刺激來回答這些圍繞產品規劃而生的問題。

線上課經驗讓我猶豫

常常因為有需要學習工作相關知識,上網搜尋課程,來幫助自己快速上手,或是剛好有折扣促銷和朋友推薦,就先買下來,反正也不佔空間。

但結果就是累積很多買了沒看的課程,即使認真完成課後練習,也沒有人協助 Review 以找出盲點,更沒辦法從其他同學的想法中獲得新靈感。

課程中學到的框架和架構只存在筆記中,實際工作情境沒有機會使用。即使嘗試在工作中導入新方法,也因為沒有反饋,就沒有進一步優化


作為一個需要提升能力的專業工作者,我認為學院課程有3大好處,幫助我能突破過去設計領域的框架,更好的拆解手上題目,順利進入 Final Pitch!

1. 用直逼工作的節奏來學習提案

  • 週一~週三:看完10堂的產品經理課
  • 週四~週六:蒐集資料並分析
  • 週日:整理觀點、完成產品 PRD、準備下週三對老師(老闆)報告
  • 每週三:老闆時間,固定跪在電腦前看其他同學報告,看完繼續對自己的報告做滾動式修正。

這樣的工作節奏就是學習營一週真實課表,總共有6週的時間,一次滿足學習中最重要的輸入和輸出。

每週日晚上都會公布下週要解決的問題,引導我們一步一步往下找資料,雖然不會馬上找到答案,但是可以找出關鍵點,收斂成解決方法,變成提案的材料。

最後進入到 Final Pitch 的環節,還可以約學院指導老師的 Office Hour。這次是由 Disney 迪哥協助,在面對 Pitch Day 大魔王的最後5天,進行簡報衝刺班,從簡報架構、問題定義、內容篩選到報告邏輯,持續拋出新的觀點幫助我修正,讓我知道什麼樣的數字數據,是有吸引力的。在 Disney 的引導下,終於完成一份有吸引力和說服力的簡報,清楚說明邏輯,更清楚「提案」的意義。

raw-image


2. 先建立商業邏輯再找產品切入點

當初在參加學習營前,因為想要了解老闆們面對的問題,所以就選擇最重視營收數字的題目 — 電商優化。在一次週三的老闆時間,同學用電商的基礎架構「營收 = 流量 x 轉化率 x 客單價」去說明提案邏輯,定義我對電商的認知。後續規劃產品解決方案時,也利用這個套路尋找數據脈絡。

而我之前在商業思維百科學到的知識點,也透過學習營串起來。每週面對新問題,會把企業本質、財務知識、商業模式在腦中瀏覽過一遍,試圖去找到新的切入點。使用這些框架解決問題,整理成容易理解的呈現方式,達到提案目標。就像 Stanley 老師在 PRD 中的提醒「短時間讓人吸收到最多資訊,是PM需要學會的功課之一。」

後來在實際工作中整理簡報時,也使用營收架構去計算設計的具體效益,再用簡報架構 ANSVA 原則,讓提案一次就能說明清楚!

3. 有共同目標的社群持續反饋

原本認為上完課程並運用在工作中,就能達到學習目的,對於社群的效益沒有太多期待。但是學習營大開腦洞,特別是在組內的討論。

學習夥伴來自電商、遊戲、航空等各產業,大家完成作業的效率,都是規劃學習進度的高標準。討論中把問題點挖出來,再提供延伸資料,補足我前期「定義市場和關鍵數據」的弱項。讓我開始向其他朋友讚嘆社群驅動學習的好處。

一群人擁有共同的題目、共同的敵人(老闆)、其他競爭對手(其他組同學),還有在6週內要完成的時間壓力,形成目標明確的社群,產生持續反饋和優化循環。

raw-image

最後推薦這些朋友,用六週的機會達成目標:

  • 希望有商業思維,增加設計影響力的UI/UX設計師
  • 需要有產品實戰經驗,也要認識好夥伴,讓能力和人脈同步增長的轉職者
  • 提案常撞牆,需要增加說服力的專業工作者

對於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想法嗎?歡迎在底下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提問說不定也能解決別人的問題!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歡迎幫我連讚5下,我就有機會可以得到一杯咖啡的獎勵,也歡迎任何對UI/UX設計、研究規劃、產品管理有興趣的朋友和我聊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an Hong的沙龍
7會員
4內容數
分享產品設計路上正在看的事
Han Ho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22
希望能用更客觀的方式建立標竿,所以從矽谷團隊的管理經驗中,總結出以下3點共通的標準,具體化分享給大家: 1. 讓事情發生 2. 讓人成長 3. 徹底坦率
Thumbnail
2022/04/22
希望能用更客觀的方式建立標竿,所以從矽谷團隊的管理經驗中,總結出以下3點共通的標準,具體化分享給大家: 1. 讓事情發生 2. 讓人成長 3. 徹底坦率
Thumbnail
2022/03/24
從其他人的經驗結合個人現況,總結成下面3點來跟大家聊聊: 1. 趁一個人做事的空檔,學讓一群人把專案做好的方法 2. 用正確心態面對管理,建立問題工具箱 3. 在直屬主管建立的流程下,接手自己可以扛的工作
Thumbnail
2022/03/24
從其他人的經驗結合個人現況,總結成下面3點來跟大家聊聊: 1. 趁一個人做事的空檔,學讓一群人把專案做好的方法 2. 用正確心態面對管理,建立問題工具箱 3. 在直屬主管建立的流程下,接手自己可以扛的工作
Thumbnail
2022/02/24
推薦給有類似困擾的朋友 - 認為自己內向的特質,會影響到工作表現 - 認為工作上的問題,主要在於溝通能力的不足 - 每天到公司上班,也會覺得社交過度
Thumbnail
2022/02/24
推薦給有類似困擾的朋友 - 認為自己內向的特質,會影響到工作表現 - 認為工作上的問題,主要在於溝通能力的不足 - 每天到公司上班,也會覺得社交過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想做產品都要具備產品思維,但要如何培養?這篇想分享產品思維的概念,以及可以透過哪些行為來進行日常累積。
Thumbnail
想做產品都要具備產品思維,但要如何培養?這篇想分享產品思維的概念,以及可以透過哪些行為來進行日常累積。
Thumbnail
2022年底我在陪實戰營同學如火如荼的討論 Demoday ,他們即將要在一群產業專家以及資深產品人的面前介紹歷經十二週的學習與專案實作之後,他們對於線上教育產業的用戶研究洞察。 在討論的過程有許多大卡關的時刻,比方說洞察到的用戶困境與商業目標要怎麼連結起來,這兩個概念距離太遙遠了。 ​一位學員問我
Thumbnail
2022年底我在陪實戰營同學如火如荼的討論 Demoday ,他們即將要在一群產業專家以及資深產品人的面前介紹歷經十二週的學習與專案實作之後,他們對於線上教育產業的用戶研究洞察。 在討論的過程有許多大卡關的時刻,比方說洞察到的用戶困境與商業目標要怎麼連結起來,這兩個概念距離太遙遠了。 ​一位學員問我
Thumbnail
近期剛好擔任資訊種子培訓計畫的職涯 Mentor,開始思考如何從 0 到 1 培養一位對產品經理有興趣的學員,以下我會分成職涯規劃、學習路徑、成長飛輪來分享我的帶領方式。
Thumbnail
近期剛好擔任資訊種子培訓計畫的職涯 Mentor,開始思考如何從 0 到 1 培養一位對產品經理有興趣的學員,以下我會分成職涯規劃、學習路徑、成長飛輪來分享我的帶領方式。
Thumbnail
今年我們家實習生執行了一個訪談計畫,要去研究 UX 的自學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在聆聽幾場訪談後,我更明確感受到許多朋友對於 UX 領域有這麼多方法論,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學習的焦慮。 其中一個核心關鍵,也包括囫圇吞棗了這麼多理論方法之後,不知道該如何用一個作品來表達出來。 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
Thumbnail
今年我們家實習生執行了一個訪談計畫,要去研究 UX 的自學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在聆聽幾場訪談後,我更明確感受到許多朋友對於 UX 領域有這麼多方法論,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學習的焦慮。 其中一個核心關鍵,也包括囫圇吞棗了這麼多理論方法之後,不知道該如何用一個作品來表達出來。 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
Thumbnail
說說我的學習經驗,文案是我第一任老闆帶我入門,接觸過後我產生興趣,便逐漸自己找書、找資源深入地去了解怎麼寫文案。 市面上的文案書很多,讀完後都大同小異,看了感覺自己理解了,直到真要上戰場寫文案,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意外找到XXX的線上課程,自此一飛沖天,不,你想多了,分享以前踩雷後總結的2步挑選法。
Thumbnail
說說我的學習經驗,文案是我第一任老闆帶我入門,接觸過後我產生興趣,便逐漸自己找書、找資源深入地去了解怎麼寫文案。 市面上的文案書很多,讀完後都大同小異,看了感覺自己理解了,直到真要上戰場寫文案,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意外找到XXX的線上課程,自此一飛沖天,不,你想多了,分享以前踩雷後總結的2步挑選法。
Thumbnail
加入商業思維學院3個月,就能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在工作中。而6個月後參加產品經理學習營,還入圍Final Pitch拿到嘖嘖 Manny 老師的評審最愛獎,因此想和大家分享! 推薦給這些朋友: 持續在設計領域努力,最近卻有點茫然 對產品有熱情,卻找不到機會實 過去買線上課的糟糕經驗,導致現在購課都很猶豫
Thumbnail
加入商業思維學院3個月,就能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在工作中。而6個月後參加產品經理學習營,還入圍Final Pitch拿到嘖嘖 Manny 老師的評審最愛獎,因此想和大家分享! 推薦給這些朋友: 持續在設計領域努力,最近卻有點茫然 對產品有熱情,卻找不到機會實 過去買線上課的糟糕經驗,導致現在購課都很猶豫
Thumbnail
如果你很嚮往成為產品經理、不妨參考矽谷阿雅的產品經理實戰課程 一張圖表說完我的觀點 課後感想 由淺入深:過往有一些初淺的PM經驗,一開始在聽這堂課的前30%部分時,會覺得講述的內容有點淺薄,但到了中期課程時,發現單堂課程的知識含量非常的大,而且可以從相關說明中了解,如果不是真正有實地做過
Thumbnail
如果你很嚮往成為產品經理、不妨參考矽谷阿雅的產品經理實戰課程 一張圖表說完我的觀點 課後感想 由淺入深:過往有一些初淺的PM經驗,一開始在聽這堂課的前30%部分時,會覺得講述的內容有點淺薄,但到了中期課程時,發現單堂課程的知識含量非常的大,而且可以從相關說明中了解,如果不是真正有實地做過
Thumbnail
誰適合讀本篇? 1. Junior 產品經理 2. 想學Level 1的PRD 3. 想打造工具型產品的人
Thumbnail
誰適合讀本篇? 1. Junior 產品經理 2. 想學Level 1的PRD 3. 想打造工具型產品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