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在意使用『自然』的東西,」栩栩說,寫作者接觸文學的途徑並不是「刻意」的,舉凡日常的搭捷運、栽培植物到觀看動物,在城市中接近自然的事物其實很簡單,而且基本上不必付出什麼成本:「其實那都是人對接觸自然的渴望,就算是非常城市的一個地方也都是這樣。更進一步延伸,另外一種模型是『詩是一種把自然變為你』的方式,那是一種非常終極的佔有。」
當文字被濃縮為小篇幅時,事物之間的關係就顯得重要。對於寫詩時的習慣,栩栩指出自己偏重於「感官」以及詞彙之間的「聯繫」:「那個東西可能是聲音性,或視覺性的──與其說它是文學上的,不如說它是一種美學偏好上的。我覺得這樣子會更好一點,它不盡然是文學上的『好』法,只是那種感覺是需要鍛造的,一定需要經過藝術的架構。」再好的想法如果不去鍛鍊,便無法成為一本構思完整的書,這便是詩人展現手藝的時刻。
專訪全文刊於《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臺北:臺灣師大,2023)
▎詩人簡介
栩栩,1988年生,台南人。耽讀食譜與生花傳書,關注美和苦難。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等。詩作散見於《同在一個屋簷下:同志詩選》、《我現在沒有時間了:反勞基法修惡詩選》等選集。
推薦孫得欽詩集《白童夜歌》
我覺得孫老師的《白童夜歌》真的很棒,它可能乍看之下,跟我的寫作策略是不太一樣的,可是我真心覺得它用很簡單的語言寫得非常深邃。我記得在後記或是接受訪談的時候,提到自己「無為非不為,忘言非無言」——它不是你想像中的詩的樣子,但是它確實有重新抵達詩。我覺得這個東西真的是很厲害,那是一種書寫他「求道」的過程,我就相當喜歡。同場推薦,胡家榮老師也很棒。
感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