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用直覺傾聽字詞的音樂—專訪楊智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意象的功能不一定要附著於主題。我們常常有一個明確想表達的主題才開始寫作,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意象』以及意象內含的『節奏』。」在寫作《野狗與青空》的階段,楊智傑將「主題」視為詩中次要的元素:「就像有人覺得詩的『建築性』沒那麼重要,有人會覺得詩的『音樂性』沒那麼重要,我那時候開始覺得詩的『主題』沒那麼重要。」

「『字詞』唸出來本身有音樂,然後『默讀』本身也會有不同於嘴巴唸出來的音樂,第三個屬於比較難傳達的那種音樂──比如說『桔子』有個上揚的裝飾音──我覺得這有時候是很私我的經驗。」以往會考慮這種「音樂」是否具有普世性,但在《野狗與青空》中,楊智傑放棄對於這部分的顧慮,以直覺的方式去「聽」這些詞裡面的音樂。

專訪全文刊於《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臺北:臺灣師大,2023)

 


▎詩人簡介

楊智傑,1985年生於台北,有詩集《深深》、《小寧》、《野狗與青空》。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入選台灣詩選、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並獲邀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CB)駐會作家(2021)。

 

推薦廖啟余詩集《解蔽》噢這個好難喔,因為好詩集真的是很多耶,大家是怎麼回答的?如果說這個採訪是給「寫作者向」的人來了解寫作這件事的話,我會推薦廖啟余的《解蔽》,因為我覺得裡面有某種學徒階段,非常努力去達到精密調控的一種企圖。當然,我覺得其實這世界上太多詩集可以推薦的,但是我認為以「學習寫作」或是以「從事寫作」這一行,太多人會忘記這個感受的重要性;廖啟余覺得自己是楊牧的學徒,甚至不只是學徒,我覺得大方承認這件事情還滿酷的,就像布羅茨基那麼強了,他還是一直覺得自己是在取悅奧登的影子。所以,如果只能推薦一本,我會想推薦廖啟余的《解蔽》。

推薦廖啟余詩集《解蔽》噢這個好難喔,因為好詩集真的是很多耶,大家是怎麼回答的?如果說這個採訪是給「寫作者向」的人來了解寫作這件事的話,我會推薦廖啟余的《解蔽》,因為我覺得裡面有某種學徒階段,非常努力去達到精密調控的一種企圖。當然,我覺得其實這世界上太多詩集可以推薦的,但是我認為以「學習寫作」或是以「從事寫作」這一行,太多人會忘記這個感受的重要性;廖啟余覺得自己是楊牧的學徒,甚至不只是學徒,我覺得大方承認這件事情還滿酷的,就像布羅茨基那麼強了,他還是一直覺得自己是在取悅奧登的影子。所以,如果只能推薦一本,我會想推薦廖啟余的《解蔽》。

 


感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製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宇軒
81會員
111內容數
從「文學小屋」、「雙週詩集出版導覽」到「風格與天氣」,轉載林宇軒在各處已公開發表的非文學創作類文章,歡迎自由討論。
林宇軒的其他內容
2023/09/01
隨著訪談集的出版,本計畫也即將告一段落,感謝所有關注「文學小屋」計畫的追蹤者。在9月16日(六),永樂座將舉辦這本訪談集的新書講座,有幸邀請前陣子剛出版詩集《隱於詩》、《台灣新詩史》的共同作者楊宗翰教授主持和與談。相信席間將會有精彩的觀點對話,邀請所有關注「文學小屋」的讀者一同參與。
Thumbnail
2023/09/01
隨著訪談集的出版,本計畫也即將告一段落,感謝所有關注「文學小屋」計畫的追蹤者。在9月16日(六),永樂座將舉辦這本訪談集的新書講座,有幸邀請前陣子剛出版詩集《隱於詩》、《台灣新詩史》的共同作者楊宗翰教授主持和與談。相信席間將會有精彩的觀點對話,邀請所有關注「文學小屋」的讀者一同參與。
Thumbnail
2023/07/14
如同白萩《現代詩散論》所說:「藝術所以能偉大的呈顯在我們眼裡,正是由於技巧的偉大。」只有理解、尊重當代文學場域中「詩意」的多元性,同時觀照其中的「藝術層次」,才能顯現當代詩超越時間的價值;而在這個所有文字加上「像極了愛情」就能成詩的時代,「詩藝」便更顯難能,這也是這本書取名「『詩藝』的復興」的原因。
Thumbnail
2023/07/14
如同白萩《現代詩散論》所說:「藝術所以能偉大的呈顯在我們眼裡,正是由於技巧的偉大。」只有理解、尊重當代文學場域中「詩意」的多元性,同時觀照其中的「藝術層次」,才能顯現當代詩超越時間的價值;而在這個所有文字加上「像極了愛情」就能成詩的時代,「詩藝」便更顯難能,這也是這本書取名「『詩藝』的復興」的原因。
Thumbnail
2023/05/27
「如果這算是新詩,洛夫和余光中會死不瞑目。」一位詩刊編輯諷刺道。 「可憐的讀者,可憐的評審,還有可憐的作者。」本土詩社的前輩詩人評論。 「評審大概患了文句解離症吧?」年逾七十歲的雜誌主編如此回應。 訪談開始之前,我將網路上的這些批評給洪萬達看,他說「哈哈哈哈哈」,然後正色罵道:「怎麼好多臺灣詩人老了
Thumbnail
2023/05/27
「如果這算是新詩,洛夫和余光中會死不瞑目。」一位詩刊編輯諷刺道。 「可憐的讀者,可憐的評審,還有可憐的作者。」本土詩社的前輩詩人評論。 「評審大概患了文句解離症吧?」年逾七十歲的雜誌主編如此回應。 訪談開始之前,我將網路上的這些批評給洪萬達看,他說「哈哈哈哈哈」,然後正色罵道:「怎麼好多臺灣詩人老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曾與孟樊合著《台灣新詩史》的學者楊宗翰(1976-)以第一本詩集《隱於詩》為身分證,「晉升」為「學者型詩人」。新書有羅智成、白靈、余欣捐的推薦語,可說是累積已久的一次詩藝展示;白靈稱擅寫評論的楊宗翰「人早識其論,卻少觸其詩」、羅智成所言「像一個深藏不露的樂手」均可謂非常貼切。
Thumbnail
曾與孟樊合著《台灣新詩史》的學者楊宗翰(1976-)以第一本詩集《隱於詩》為身分證,「晉升」為「學者型詩人」。新書有羅智成、白靈、余欣捐的推薦語,可說是累積已久的一次詩藝展示;白靈稱擅寫評論的楊宗翰「人早識其論,卻少觸其詩」、羅智成所言「像一個深藏不露的樂手」均可謂非常貼切。
Thumbnail
近期最值得注意的詩集,非謝旭昇(1987-)的《詩人手記》莫屬──雖然稱其為「詩集」似乎有些突兀,畢竟在國藝會的創作補助中,《詩人手記》的名稱是「小說創作計畫」,作品也是「非分行」的敘事為主。若按作者的說法來理解,《詩人手記》「既是真實,亦是虛擬」、「既是小說,亦是詩歌」、「既是社會之所需,亦是社會
Thumbnail
近期最值得注意的詩集,非謝旭昇(1987-)的《詩人手記》莫屬──雖然稱其為「詩集」似乎有些突兀,畢竟在國藝會的創作補助中,《詩人手記》的名稱是「小說創作計畫」,作品也是「非分行」的敘事為主。若按作者的說法來理解,《詩人手記》「既是真實,亦是虛擬」、「既是小說,亦是詩歌」、「既是社會之所需,亦是社會
Thumbnail
以《初醒如飛行》出道的學者型詩人李蘋芬近日推出力作《昨夜涉水》,不可錯過。如曾琮琇所言,「涉水」是這本詩集獨特的姿態,從「唯有牠身上的破綻/掩護我的黑暗」的〈一道影子與我孿生〉、「有自己的傷口」的〈那樣的人〉到「隱住一場烈焰」的〈不動〉,可以看出詩人「一再遞來無數物象與抒情,向我們報信」(栩栩言)。
Thumbnail
以《初醒如飛行》出道的學者型詩人李蘋芬近日推出力作《昨夜涉水》,不可錯過。如曾琮琇所言,「涉水」是這本詩集獨特的姿態,從「唯有牠身上的破綻/掩護我的黑暗」的〈一道影子與我孿生〉、「有自己的傷口」的〈那樣的人〉到「隱住一場烈焰」的〈不動〉,可以看出詩人「一再遞來無數物象與抒情,向我們報信」(栩栩言)。
Thumbnail
「對你而言,『詩』是什麼?」台師大噴泉詩社本學期(2022上)的系列社課,由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首獎的陳其豐打頭陣,以「創作起步走」為題,帶領社員們進入到詩的世界。雖然可能曾經修習相關的課程,或者聽過其他詩人分享,但陳其豐建議在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之前,應該要先釐清自己「為何會被詩吸引」,畢竟「會想參
Thumbnail
「對你而言,『詩』是什麼?」台師大噴泉詩社本學期(2022上)的系列社課,由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首獎的陳其豐打頭陣,以「創作起步走」為題,帶領社員們進入到詩的世界。雖然可能曾經修習相關的課程,或者聽過其他詩人分享,但陳其豐建議在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之前,應該要先釐清自己「為何會被詩吸引」,畢竟「會想參
Thumbnail
「詩是可以被評價好壞的,只要講出能說服人的理由,它就可以被評價好壞。當然,這個好壞不會是絕對客觀的,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套自己的評價方式。」
Thumbnail
「詩是可以被評價好壞的,只要講出能說服人的理由,它就可以被評價好壞。當然,這個好壞不會是絕對客觀的,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套自己的評價方式。」
Thumbnail
「世界只會帶給我們『經驗』,而『因果』推動世界去產生狀態的變化;但『詩』的語言有自己推進的方式,那就不是『因果』的──你當然可以用『因果』來寫詩,但那樣就是對世界很無聊的一種模擬。」
Thumbnail
「世界只會帶給我們『經驗』,而『因果』推動世界去產生狀態的變化;但『詩』的語言有自己推進的方式,那就不是『因果』的──你當然可以用『因果』來寫詩,但那樣就是對世界很無聊的一種模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