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自己的身分與記憶—專訪馬翊航

2021/10/3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21年10月22日於楫文社
訪談/林宇軒 攝影/辛品嫺
「故鄉」做為馬翊航「文學的啟蒙地」,他透過書寫開始了解「一個人的空間」以及「一個人跟文學相處的感覺」。在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中,馬翊航深刻書寫了成長於東部的童年種種,文字之間充滿實地感。他不否認「記憶」可能會變造故鄉的舊物,但相較於此,他更擔心自己的「書寫速度」趕不上「記憶消失的速度」──「如果在忘記以前,我還沒有寫下來怎麼辦?我真的忘了怎麼辦?」
「我所寫下的這些物件或者是感覺,不管是喜悅或者是痛苦,它們大多數早就不在了,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但為什麼那些事物卻好像還在某個地方?」馬翊航認為,文字可以幫助我們「在記憶裡面敲敲打打」,在我們提筆寫下,乃至每一次捧讀作品時,都一再地提醒我們:「它還在這裡」。
專訪全文刊於《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臺北:臺灣師大,2023)
 

▎詩人簡介
馬翊航,一九八二年生,臺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幼獅文藝》主編。著有詩集《細軟》、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
 
推薦陳柏煜詩集《mini me》與柴柏松詩集《許多無名無姓的角落》
那我就多貪心一點,推薦兩本好了。我覺得柏煜詩集值得更多的討論,在做得這麼可愛的詩集裡面,有一種「童趣」在,可是這個童趣並不是表現得很簡白,或者刻意地去製造童言童語的趣味性,而是像「玩具」或者是「縮小」的概念。它一方面貫徹在像書的設計上,另外一方面,也顯現出這種童趣的視角,有時候我們可以把它聯想成對日常生活語言的某一種改造,希望大家再多留意一下這本詩集。另外,會選擇柴柏松詩集《許多無名無姓的角落》,是因為前面有提到關於標籤的問題。柏松在這個詩集裡面,因為跨性別身分和外表容貌,常常會被問說「是男生還是女生?要講先生還是小姐?」這對於許多人來說,不會是一個太愉快的經驗。他在裡面用了「指認」這個詞,提到在這個片刻你對我的指認,可能打開了某一個詮釋的空間──即使這只有短短不到一秒鐘的時間。我覺得這也作用在他在詩裡面製造出的各種關係,詩人也是在指認各種事物。鄭重推薦給大家。
 

感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製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2會員
100內容數
從「文學小屋」、「雙週詩集出版導覽」到「風格與天氣」,轉載林宇軒在各處已公開發表的非文學創作類文章,歡迎自由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