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4章】企者不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帛書(校):
炊者不立,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亓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亞之,故有欲者弗居
楚簡:缺。
註:
  1. 帛書寫「炊者不立」,且無「跨者不行」,王本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排句使寓意較為清晰。
  2. 帛書最後一句為「故有欲者弗居」,與王本的「有道者不處」不同。
  3. 在帛書的章序排列中,此章排在第22章「曲則全...」之前,所以順序是先說「自視者不章...」,都是餘食贅行,再以自然事實「曲則全...」,來強調「不自視故章...」的重要性與必然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踮起腳跟。河上公本作「跂者不立」,「跂」與「企」同義。
跨:跨步行走。
一直踮著腳跟,無法立身,持續跨步邁進,反而失穩,不利於前行。
帛書只寫「炊者不立」,有學者認為「炊」與「企」的古音相近,可能音近通假,可作為「企」解。另有認為「炊」依原本炊飯之意,古時炊飯或拉動風箱,都需低下身子,比喻立身需放下身段。也有認為「炊」同「吹」,比喻自我吹噓無法立命。
帛書此章的編排,與第21章「孔德之容」第23章「希言自然」類似,將本章的核心概念放置章首,直接破題,定下錨點。假如是如此,「炊」字將是題眼,會引導整章的走向與定調。
若藉炊飯的形象以比喻人需謙卑,方能立身立命,此章的意涵會偏向規範,講求規範,便是主觀與主觀的碰撞,就像教導者施教:應該要謙卑,否則會如何,然後受教者產生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認知,這是由理性的角度切入。
若解為「企」,則說明不以失衡的姿態前行,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強調中庸,平穩運作,倒不是以謙卑為主要訴求,而是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此段為第22章「不自見故明...」的倒敘。
自見者,只接收眼前所見,所以只在有限的認知中做判斷。
自是者,自以為是,以為所見即真相。
自伐者,自詡有功,靠虛幻的功勞支撐,內心空虛。
自矜者,驕矜自大,因自滿而失根。
以上所述,在「道」中而言,都像是剩餘的食物、無用的行為。
此四句像是內心一連串演變的過程:起初的「眼見」決定了「自以為」,以「自以為」蒐羅自己認為是對的事物,或是因為「自以為」已形成閉環,只會吸引跟自身相近的事物,逐漸導致「自以為是」,因而產生莫名的自信,認為自己的產出具有價值,想獲得匹配的回報,憑藉空虛的報酬,致使自己驕矜自滿。
舉例來說,我們會認為「助人為快樂之本」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我們真的從中獲得過快樂,這種快樂感,會讓我們相信這是真理,因而產生「自以為」,認為只要助人就會快樂,然後不斷助人,想從中獲得更多的快樂感,確實也得到許多滿足,因此更加深這個認知,不知不覺產生期待,如果助人沒有得到快樂,就會失落,然後怪罪對方不知足、不識好歹。
會失落,表示認為自己有功,想獲得獎賞,會怪罪對方,表示自己以高姿態去幫,而不是輔助。
其中的問題是,快樂是因為助人這個行為,還是對方給予回饋,我們接收到回饋而產生的?如果對方沒有因此變好,我們是否還會快樂?顯然是因為我們接收到什麼,才會有相對應的反應。
有人會覺得,看到對方快樂,自己就快樂,也是因為對方散發出快樂的訊息,我們接收到,所以感到快樂。
若以能量來看,對方缺我們給(助人),對方變好將能量回饋給我們,我們得到能量(快樂)。
所以真相是:助人只是我們與外界接觸的一種方式,屬於中性,快樂則關乎於自身的能量足不足,會期待外界的回饋,是因為自己給了,就缺了,如果不缺,就不會在意,而外界回饋能量,是多補足自己,自然是快樂的。
因此,「助人為快樂之本」其內含能量流動,若我們無法感知,便容易成為自見者。想開闊「眼見」,不僅需要理解,更要透過感知得到感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物:萬物,即所有人事物。
惡:厭惡或醜惡。
萬物的運作,就像厭惡過「度」一樣,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持續保持陰陽平衡,所以行道者不會處於上述的狀態之中。
有道者不處vs有欲者弗居
有道者,心中有道,遵循道的規律,欲與道合。
有欲者,為少私寡欲者,是有道者的縮影。
兩者是重疊的,只是聚焦的事物不一樣。
人並非追求完全無欲,有欲者亦非貪欲者,正如本章章旨:中庸、適度、平衡。過度消耗,會重傷根本,應平穩前行,有進有出,有緩有急,能量才會在一陰一陽中源源不絕,保持活力,自身能量飽滿,便能臨危不亂、處變不驚。
avatar-img
72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希言自然到焉有不信,似乎在說明道與自然包覆一切,而人的意識只停留在自己區劃的領域,難以體會宇宙的包羅萬象,人的生命短暫,但應有其天命與任務,了悟自然之道,或許能活出自我,遂與天合。
放下自我,使意識回歸自然,觀自身存在,循本心之志,理解道的運作,體悟自己身在道中,與萬物無異,同屬於道的一部分。
孔,可解為大,或為空;容,也兩解,一為形象,二為容納,因此「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有兩種涵義:一是大德之人,無所不容,循道而作;二是以空為德,乃能動作從道。
「學」的本質是向外接收訊息,訊息虛虛實實、詭譎複雜,如果沒有一套過濾系統,便容易受訊息影響,隨之起伏,如此心就不定,越「學」越憂心,所以「絕學」並非拒絕學習,而是心中須有一把尺,藉以辨清並防止訊息對身、心、靈的各種影響。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主角艾迪在天堂遇見曾出現在他一生當中的5個人,有的很重要,有的不曾見過,藉由他們的引導,艾迪逐漸了解人生,並從中獲得解脫。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地引起一些省思。
從希言自然到焉有不信,似乎在說明道與自然包覆一切,而人的意識只停留在自己區劃的領域,難以體會宇宙的包羅萬象,人的生命短暫,但應有其天命與任務,了悟自然之道,或許能活出自我,遂與天合。
放下自我,使意識回歸自然,觀自身存在,循本心之志,理解道的運作,體悟自己身在道中,與萬物無異,同屬於道的一部分。
孔,可解為大,或為空;容,也兩解,一為形象,二為容納,因此「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有兩種涵義:一是大德之人,無所不容,循道而作;二是以空為德,乃能動作從道。
「學」的本質是向外接收訊息,訊息虛虛實實、詭譎複雜,如果沒有一套過濾系統,便容易受訊息影響,隨之起伏,如此心就不定,越「學」越憂心,所以「絕學」並非拒絕學習,而是心中須有一把尺,藉以辨清並防止訊息對身、心、靈的各種影響。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主角艾迪在天堂遇見曾出現在他一生當中的5個人,有的很重要,有的不曾見過,藉由他們的引導,艾迪逐漸了解人生,並從中獲得解脫。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地引起一些省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蔽而不成」是《老子》,「敝而新成」是《文子》。前者有艸、後者無艸。前者為『不』、後者為『新』。兩者之前都是「不欲盈」。 「敝」,按說文:「帗也。一曰敗衣。」「蔽」,按說文:「蔽蔽,小艸貌。」無論是「敝」或「蔽」,後接「不成」或「新成」均不可通解。後者是「遮」之意,前者是「舊」之意。另敝(蔽)不新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蔽而不成」是《老子》,「敝而新成」是《文子》。前者有艸、後者無艸。前者為『不』、後者為『新』。兩者之前都是「不欲盈」。 「敝」,按說文:「帗也。一曰敗衣。」「蔽」,按說文:「蔽蔽,小艸貌。」無論是「敝」或「蔽」,後接「不成」或「新成」均不可通解。後者是「遮」之意,前者是「舊」之意。另敝(蔽)不新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