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4章】企者不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帛書(校):

炊者不立,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亓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亞之,故有欲者弗居

楚簡:缺。

註:

  1. 帛書寫「炊者不立」,且無「跨者不行」,王本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排句使寓意較為清晰。
  2. 帛書最後一句為「故有欲者弗居」,與王本的「有道者不處」不同。
  3. 在帛書的章序排列中,此章排在第22章「曲則全...」之前,所以順序是先說「自視者不章...」,都是餘食贅行,再以自然事實「曲則全...」,來強調「不自視故章...」的重要性與必然性。
raw-image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踮起腳跟。河上公本作「跂者不立」,「跂」與「企」同義。

跨:跨步行走。

一直踮著腳跟,無法立身,持續跨步邁進,反而失穩,不利於前行。

帛書只寫「炊者不立」,有學者認為「炊」與「企」的古音相近,可能音近通假,可作為「企」解。另有認為「炊」依原本炊飯之意,古時炊飯或拉動風箱,都需低下身子,比喻立身需放下身段。也有認為「炊」同「吹」,比喻自我吹噓無法立命。

帛書此章的編排,與第21章「孔德之容」第23章「希言自然」類似,將本章的核心概念放置章首,直接破題,定下錨點。假如是如此,「炊」字將是題眼,會引導整章的走向與定調。

若藉炊飯的形象以比喻人需謙卑,方能立身立命,此章的意涵會偏向規範,講求規範,便是主觀與主觀的碰撞,就像教導者施教:應該要謙卑,否則會如何,然後受教者產生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認知,這是由理性的角度切入。

若解為「企」,則說明不以失衡的姿態前行,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強調中庸,平穩運作,倒不是以謙卑為主要訴求,而是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raw-image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此段為第22章「不自見故明...」的倒敘。

自見者,只接收眼前所見,所以只在有限的認知中做判斷。

自是者,自以為是,以為所見即真相。

自伐者,自詡有功,靠虛幻的功勞支撐,內心空虛。

自矜者,驕矜自大,因自滿而失根。

以上所述,在「道」中而言,都像是剩餘的食物、無用的行為。

此四句像是內心一連串演變的過程:起初的「眼見」決定了「自以為」,以「自以為」蒐羅自己認為是對的事物,或是因為「自以為」已形成閉環,只會吸引跟自身相近的事物,逐漸導致「自以為是」,因而產生莫名的自信,認為自己的產出具有價值,想獲得匹配的回報,憑藉空虛的報酬,致使自己驕矜自滿。

舉例來說,我們會認為「助人為快樂之本」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我們真的從中獲得過快樂,這種快樂感,會讓我們相信這是真理,因而產生「自以為」,認為只要助人就會快樂,然後不斷助人,想從中獲得更多的快樂感,確實也得到許多滿足,因此更加深這個認知,不知不覺產生期待,如果助人沒有得到快樂,就會失落,然後怪罪對方不知足、不識好歹。

會失落,表示認為自己有功,想獲得獎賞,會怪罪對方,表示自己以高姿態去幫,而不是輔助。

其中的問題是,快樂是因為助人這個行為,還是對方給予回饋,我們接收到回饋而產生的?如果對方沒有因此變好,我們是否還會快樂?顯然是因為我們接收到什麼,才會有相對應的反應。

有人會覺得,看到對方快樂,自己就快樂,也是因為對方散發出快樂的訊息,我們接收到,所以感到快樂。

若以能量來看,對方缺我們給(助人),對方變好將能量回饋給我們,我們得到能量(快樂)。

所以真相是:助人只是我們與外界接觸的一種方式,屬於中性,快樂則關乎於自身的能量足不足,會期待外界的回饋,是因為自己給了,就缺了,如果不缺,就不會在意,而外界回饋能量,是多補足自己,自然是快樂的。

因此,「助人為快樂之本」其內含能量流動,若我們無法感知,便容易成為自見者。想開闊「眼見」,不僅需要理解,更要透過感知得到感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物:萬物,即所有人事物。

惡:厭惡或醜惡。

萬物的運作,就像厭惡過「度」一樣,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持續保持陰陽平衡,所以行道者不會處於上述的狀態之中。


有道者不處vs有欲者弗居

有道者,心中有道,遵循道的規律,欲與道合。

有欲者,為少私寡欲者,是有道者的縮影。

兩者是重疊的,只是聚焦的事物不一樣。

人並非追求完全無欲,有欲者亦非貪欲者,正如本章章旨:中庸、適度、平衡。過度消耗,會重傷根本,應平穩前行,有進有出,有緩有急,能量才會在一陰一陽中源源不絕,保持活力,自身能量飽滿,便能臨危不亂、處變不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eace的沙龍
81會員
47內容數
Pea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聖人的心思意念、行為舉措皆幾近於道,因而能量甚大,足以影響世界,他就像主軸,世界因其而轉,跟他一起隨道運作,同道一體。整個過程是:知守、聚能、合道、復歸、器用、大制。
Thumbnail
聖人的心思意念、行為舉措皆幾近於道,因而能量甚大,足以影響世界,他就像主軸,世界因其而轉,跟他一起隨道運作,同道一體。整個過程是:知守、聚能、合道、復歸、器用、大制。
Thumbnail
善行,會無跡可循;善言,會無可非議;善謀略,不需用算計。 無關楗不可開,無繩約不可解,因為沒有「關楗」及「繩約」,所以無法可開解,換句話說,有了關楗,就會有構成方式、流程、原理,如此就有跡可循,便有法可解。
Thumbnail
善行,會無跡可循;善言,會無可非議;善謀略,不需用算計。 無關楗不可開,無繩約不可解,因為沒有「關楗」及「繩約」,所以無法可開解,換句話說,有了關楗,就會有構成方式、流程、原理,如此就有跡可循,便有法可解。
Thumbnail
萬物的運作,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保持中庸,平穩運作,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Thumbnail
萬物的運作,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保持中庸,平穩運作,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Thumbnail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Thumbnail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