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大疫年代十日談:世界當代名家為疫情書寫的29篇故事》紐約時報雜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紀大偉教授的導讀中提到,如今當我們被疫情受困於家中時,或許正因此多了時間可以回頭面對那些堆疊成山或累積一層薄薄灰粉,沒有機會打開的書本,甚至是拾筆書寫、抄經。我的情境是在即使基於身份基於興趣而去閱讀,也是在真正把文字讀進腦中生成畫面時,才意識到一直以來的生活節奏早在無形中加快而毫不自知。比起他人,疫情發生並沒有帶給我多麽劇烈的改變,我依然必須閱讀,也沈浸在閱讀中。只是多了當我們被置於這病毒肆虐的情境底下,把「疫情」當話題出版也是一種策略,對我來說是非常新鮮的觀察。當時疫情剛開始蔓延於我國時,我還在書店工作,隨時可以掌握第一手新書資訊的優勢也就陸陸續續察覺,出版來源來自四面八方:醫生的現場觀察紀錄,因疫情造成金融市場、政策決議受到波及而必須因應的新版措施——甚至是這次要分享經由《紐時雜誌》當中一期專收錄疫情當下為題而出版的短篇小說集,都是無所不用其極,對於現代人如何回應我們目前身處這個既迷幻又真實的時代,可以做出的回應或是心情抒發管道。
  這本《大疫年代》很明顯就不是我的守備範疇,就連大名鼎鼎吳爾芙的作品我也是近期才要開始閱讀。收錄的二十九篇短篇中,仍不外乎有我覺得看不懂想表達什麼的故事,即使如此,再回頭看台灣文學圈這一路以來向國外所「借用」,甚至是「自行演變」成適合台灣本土的理論探究,我們還是可以從這本短篇集子看到值得借鏡討論的佳作(對我來說)。
圖片引用:https://www.theparisreview.org/blog/2013/05/02/we-are-made-of-memories-a-conversation-with-mia-couto/
Mia Couto本人
  其中我最喜歡的短篇是Mia Couto所寫的〈義賊〉。故事簡單來說,主角老者他在某天接到一個穿著全身隔離衣的訪客到家門口。老者以為訪客又是要來劫財,對於種種訪客事實上是要保護他免於疫情感染的行為都解釋成是要對他不利,這讓老者又是心驚又是以一種豁然的矛盾心態接納對方。而親好的行為反倒讓是要分配清潔用品給老者的衛生人員嚇得逃離老者家。老者看著對方試圖劫財卻失敗,甚至認定主動給予他機會下次將家裡僅值錢的電視偷走。這篇故事先是點出背景發生在戰亂頻繁、生活條件顯然惡劣的國家,以及從弱勢角色眼中已將一切視為日常的反應都像是為作者側面說出他欲傳達的訊息。而當我去google作者Mia Couto時,更是有了驚人發現以回應我的猜測。
  Mia Couto自是莫三比克,並在求學期間曾加入反葡萄牙殖民的「解放陣線」游擊隊。這個又可以延伸出解放陣線參與1964-1974這段為期十年的莫三比克獨立戰爭,最後成功於1975宣佈獨立的歷史事件。如今的Mia Couto不僅是非洲文學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家,亦是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呼聲同高的熱門候選人之一。根據《新京報》提及,Mia Couto即使在成功獨立後也拒絕隨同其他後裔回到葡萄牙前殖民國,作為一名反殖民主義者,他理解自己作為莫三比克人應有的責任,便以書寫將母國的歷史攤在陽光底下。(有趣的是,台灣竟然有出版社出版他的代表作《夢遊的大地》
引自博客來,南方家園出版
  能認識不同作家倒是我認為讀選集中最有趣的部分。除了〈義賊〉外,我也很喜歡在末日來臨前,祖孫和解的〈起源故事〉,繼父繼子如何相處的〈完美的共乘伙伴〉,描述罪犯被隔離日常的〈若希望就是馬〉,以及一段在機場偶遇的〈帶著大紅行李箱的女孩〉。不逐一介紹故事一來是篇幅有限,二來喜歡這件事終究是主觀,沒提及的就是我無感,甚至是看不懂的短篇,而這正是閱讀選集的特別之處,雖然沒什麼共鳴的篇數居多,總體來說,還是讓我邂逅了一名我會繼續關注下去的作家。
  回想SARS發生時,我也才小學一二年級,那段記憶是相當遙遠,一樣被添上層層恐懼的時代。人們被大量資訊製造出的恐懼左右判斷力,新聞一再重複播報的畫面深刻在腦海中,即便從業人員認為這是據實以告,卻忽略了基於想知道現況怎樣的民眾早早就被資訊的來回灌輸,進而被侵蝕理智。面對疾病,更多時候我們必須先戰勝的,是自己人對自己人的資訊戰與資訊霸凌。縱使會關注政治,在這時候,我並不想多談或臆測covid-19新聞是否被任一政黨或勢力,當作意圖混淆民眾認知觀建立的工具。是因為如果真的要談,就必須好好談,在能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為前提下,提出證據,提出能使人思辨、信服的內容,並不愧對其他同在領域中努力的專家們。回到故事,我認為不是一種躲避,作為載體,它時時刻刻回應社會,回應處於這時候的我們,正在期待什麼,又對哪些價值觀感到失望甚至是意圖做出改變,而落實這一切的原動力都是必須「先活著,我們才有希望」。
avatar-img
78會員
166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聲生生難 的其他內容
近日參加一場以「田野調查與小說創作」為題的講座,陳又津提出了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我們要對受訪者的說詞相信幾分?
《準台北人》是陳又津在身份進行空間跨越的一種紀錄。寫了關於父親,關於母親,關於三重,關於與她類似的新移民二代的身份追尋與認同。在《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中提到,地方的概念是流動的,與之有類似屬性的是身份建立,恆久的身份難以存在,多半時候順應外力因素刺激,我們不得不接受改變為求生存。
男子氣概是一個要透過奮鬥及公開展示才能得到的勳章,而這是在論述性別時,容易被遺忘的一部分。
我還不至於以「文學之神」這般誇張字眼回應對文學的喜好,更不必然是受如神感召的悸動,因而決定鑽研這門學術。不過,朱宥勳這本著眼於台灣作家生平的新書《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以他個人學習經歷加上史料的判讀,確實讓我從中獲得不少感動與思考始點,更助益我之所以想要更深入認識台灣文學,我們的國家。
書裡諷刺的地方一點也不少,好比這坐享這一切美景的我們,並不會特別去想像眼前的景象消失的話,自己也會是共犯之一。
在讀李昂的文章時,多數時候都會使我覺得噁心,並沒有之前讀《其後》是真的造成嚴重嘔吐那種程度的誇張,但確實也是不舒服,腦中會時時刻刻聯想任何血腥畫面,就沒有更多了的獵奇風格。李昂的特色十分強烈,粗略標籤式歸類,大抵來說:女性主義、神鬼、鹿港、政治、性器(包含性交)。
近日參加一場以「田野調查與小說創作」為題的講座,陳又津提出了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我們要對受訪者的說詞相信幾分?
《準台北人》是陳又津在身份進行空間跨越的一種紀錄。寫了關於父親,關於母親,關於三重,關於與她類似的新移民二代的身份追尋與認同。在《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中提到,地方的概念是流動的,與之有類似屬性的是身份建立,恆久的身份難以存在,多半時候順應外力因素刺激,我們不得不接受改變為求生存。
男子氣概是一個要透過奮鬥及公開展示才能得到的勳章,而這是在論述性別時,容易被遺忘的一部分。
我還不至於以「文學之神」這般誇張字眼回應對文學的喜好,更不必然是受如神感召的悸動,因而決定鑽研這門學術。不過,朱宥勳這本著眼於台灣作家生平的新書《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以他個人學習經歷加上史料的判讀,確實讓我從中獲得不少感動與思考始點,更助益我之所以想要更深入認識台灣文學,我們的國家。
書裡諷刺的地方一點也不少,好比這坐享這一切美景的我們,並不會特別去想像眼前的景象消失的話,自己也會是共犯之一。
在讀李昂的文章時,多數時候都會使我覺得噁心,並沒有之前讀《其後》是真的造成嚴重嘔吐那種程度的誇張,但確實也是不舒服,腦中會時時刻刻聯想任何血腥畫面,就沒有更多了的獵奇風格。李昂的特色十分強烈,粗略標籤式歸類,大抵來說:女性主義、神鬼、鹿港、政治、性器(包含性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冠病毒造成的疫情襲捲全球近三年時間,改變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 被強制停下腳步,人與人保持安全距離,生活限縮在小範圍,在緊掩的門窗裡,重新看待理所當然的事物,重新學習如何生活。 夏夏的散文集《來日方糖》三十五篇文,記錄身處疫病覆蓋的世界,生命的消逝,以及富有煙火氣的點滴日常。 每篇都是時間之流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故事背景是病毒爆發,很多人都變成喪屍,主要描寫原本是社恐的主角余清閒(雖然她自己都說自己是女配或砲灰)變成喪屍後還保有人心,然後徒步旅行全國的故事。 簡單介紹裡面重要的角色,以及喜歡他們的原因。
Thumbnail
馬來西亞- 刁曼島的日常 猶記得2019年在刁曼島考取了潛水執照后馬上就因爲新冠病毒的肆虐 全球以幾乎被“軟禁”的方式封鎖著人們熟悉的日常。 一場世紀病毒的肆虐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模式 摧毀了許多家庭 也造就了許多時勢英雄。然而在這些大環境底下的我們,顯得超級無敵的渺小。 2022年再回到熟悉
Thumbnail
鼠疫(The Plague; 法文:La Peste)係由荒謬主義小說家卡繆( Albert Camus)於1947年所著。
Thumbnail
一個中國年輕人年輕人,W,在南太平洋島國獨自經歷封鎖、生病、蕭條、戰爭陰雲的愛情故事。全球疫情還未消退,戰爭陰雲又起。他們如何應對危機?如何能夠在一起?這是靈與肉激烈衝突的愛情故事,也是新移民文化碰撞的故事,也是普通中國人自2011年以來預測中國局勢並選擇命運的故事
Thumbnail
一頁過文藝小說 -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在 2024 年5月 19日開始,所有醫院內再無強制配戴口罩的必要性,這意味著 Covid-19 疫情告終。筆者特意創作了「疫後之舞」。
Thumbnail
前言:分享文章的內容之前,先讓我來閒話家常。話說,前陣子台灣一名書店訪問員(已被停職)自述近年來「只借書、不買書」的文章,引起許多討論…之前讀了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一篇關於閱讀的專訪,個人非常喜歡。受訪者是斯洛維尼亞的一名教授:米哈‧科瓦奇(Miha Kovač)…
Thumbnail
最近正在讀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朽》,必須先招認,我沒耐心讀小說冗長鋪陳的內容,在閱讀小說時,不喜歡拖泥帶水的情節,我總想抄捷徑,快速看完故事梗概,(向來喜歡讀詩,愛其短短的句子包含巨量訊息,多棒!) 前陣子聽了李惠貞和譯者尉遲秀談論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他們的討論引起我的興趣,以前從沒耐心讀完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冠病毒造成的疫情襲捲全球近三年時間,改變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 被強制停下腳步,人與人保持安全距離,生活限縮在小範圍,在緊掩的門窗裡,重新看待理所當然的事物,重新學習如何生活。 夏夏的散文集《來日方糖》三十五篇文,記錄身處疫病覆蓋的世界,生命的消逝,以及富有煙火氣的點滴日常。 每篇都是時間之流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故事背景是病毒爆發,很多人都變成喪屍,主要描寫原本是社恐的主角余清閒(雖然她自己都說自己是女配或砲灰)變成喪屍後還保有人心,然後徒步旅行全國的故事。 簡單介紹裡面重要的角色,以及喜歡他們的原因。
Thumbnail
馬來西亞- 刁曼島的日常 猶記得2019年在刁曼島考取了潛水執照后馬上就因爲新冠病毒的肆虐 全球以幾乎被“軟禁”的方式封鎖著人們熟悉的日常。 一場世紀病毒的肆虐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模式 摧毀了許多家庭 也造就了許多時勢英雄。然而在這些大環境底下的我們,顯得超級無敵的渺小。 2022年再回到熟悉
Thumbnail
鼠疫(The Plague; 法文:La Peste)係由荒謬主義小說家卡繆( Albert Camus)於1947年所著。
Thumbnail
一個中國年輕人年輕人,W,在南太平洋島國獨自經歷封鎖、生病、蕭條、戰爭陰雲的愛情故事。全球疫情還未消退,戰爭陰雲又起。他們如何應對危機?如何能夠在一起?這是靈與肉激烈衝突的愛情故事,也是新移民文化碰撞的故事,也是普通中國人自2011年以來預測中國局勢並選擇命運的故事
Thumbnail
一頁過文藝小說 -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在 2024 年5月 19日開始,所有醫院內再無強制配戴口罩的必要性,這意味著 Covid-19 疫情告終。筆者特意創作了「疫後之舞」。
Thumbnail
前言:分享文章的內容之前,先讓我來閒話家常。話說,前陣子台灣一名書店訪問員(已被停職)自述近年來「只借書、不買書」的文章,引起許多討論…之前讀了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一篇關於閱讀的專訪,個人非常喜歡。受訪者是斯洛維尼亞的一名教授:米哈‧科瓦奇(Miha Kovač)…
Thumbnail
最近正在讀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朽》,必須先招認,我沒耐心讀小說冗長鋪陳的內容,在閱讀小說時,不喜歡拖泥帶水的情節,我總想抄捷徑,快速看完故事梗概,(向來喜歡讀詩,愛其短短的句子包含巨量訊息,多棒!) 前陣子聽了李惠貞和譯者尉遲秀談論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他們的討論引起我的興趣,以前從沒耐心讀完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