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準台北人》陳又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準台北人》是陳又津在身份進行空間跨越的一種紀錄。寫了關於父親,關於母親,關於三重,關於與她類似的新移民二代的身份追尋與認同。在《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中提到,地方的概念是流動的,與之有類似屬性的是身份建立,恆久的身份難以存在,多半時候順應外力因素刺激,我們不得不接受改變為求生存。在閱讀《準台北人》時,對我來說感到些許困擾的是,作為讀者的我與作者的生命經歷交叉太大,我們錯失站在同一條線上擁有共識,我難以在陳又津的文字內找到回應自己人生片段的敘述,這時的我,正正成為一名旁觀者檢視移民者的心理傾訴。


  然而,倘若跳脫文字衍伸出的情感共鳴,陳又津在回憶她的身世經歷總地來說是辛苦的,我不禁從她身上找到陳雪《橋上的孩子》那種在交易市場內匆忙奔波的既視感。被嵌於特定社會階級,移民能夠從事的工作選擇有限,這一切多多少少與語言溝通、人脈網的大或小有所關聯。陳又津作為新移民二代,她的雙親在來台之初,早已先為她回應(或者說抵擋)種種融入台灣社會的首要問題:語言溝通、工作取得,與同有小孩卻不得融入之家長們的交流圈。它們的存在,像是通過這扇社群大門的基礎門檻,這之中,陳又津提到,母親因為國語腔調有明顯口音,要求女兒藉由新聞主播所謂「字正腔圓」的正確口音適應這個社會的語言,做一個不被人歧視,無法融入群體的「台灣人」。這無疑對任何移民而言,都是首當其衝的挑戰與首先面對的心理調適。又或者被質問是不是台灣人的問題對台灣人來說,也許僅是一種開啟話題的起手式,但對移民而言,那都是每一次的質疑與再次點醒真正的融入是即使做了多少努力,永遠會被挑出來逼自我審視的一根刺。


  就算陳又津來自新移民家庭,她的人生並不如小說情節那樣戲劇性,沒有遇到根本上的排擠,我想,這得歸因於她自出生就在台灣生長。她的雙親都帶有另一個空間的文化繼承,但陳又津本人則接受的全是台灣的風景,台灣的飲食,台灣無孔不入的身份記憶灌輸——這也是我認為陳又津很有意思的書寫本錢(請容我用這麼世俗的標籤予以形容)。陳又津自己在後記也有提到:「這本書講述自己的家庭,也許更像是新人的第一本書,但我卻覺得寫了很久,這輩子就這一本也就夠了。」這是陳又津必須面對、開創的寫作起點(亦可能是迎接她的終點,但或許都言之過早),我的意思是,陳又津是新二代,可是扣除血脈繼承,她徹徹底底接受的是台灣教育,成長期間,培育她的周遭資訊都是教育她該怎麼成為一名「台灣人」。只有對內處理家務事時,她必須面對兩種身份在體內的抗衡(顯然那不至於到抉擇的撕裂程度,但某種程度上必然成為陳又津的人生課題),找到回應世界的平衡點。


  在面對新二代以及遷居至都市成長的原住民,他們所需面臨的現象既是問題,也是優勢,原生地的繼承讓他們身處異地依然可以產生連結,然而也有可能造成他們與異地的阻礙或脫節。我的某任前任是在新北長大的阿美族。我們交往前,我就從身旁同事得知他是原住民,只是那當下我滿是不可思議,因為他顯然沒有原住民族應有的「外顯特徵」,不會族語,也沒有完整的族名。交往後,詢問他關於族裡的事,他並不是那麼熟悉,甚至,他就像我這樣的漢人一樣的視角看待自己「應待的」原生部落。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從有記憶以來就在新北成長,接受的也是在地國小教育直至大學畢業。他唯一與部落有連結的是他的舅舅要求他必須回去做成年禮,這時,阿美族的身份認同才終於在他心裡生根,他才意識到原來成為阿美族(成年)人必須經歷多少儀式性的洗鍊,才能獲得阿美族人的身份榮耀。雖然後來他還是回到城市繼續與漢人無異的都市生活,順應漢人潮流追尋流行,但是他的創作中倒是有一幅以池上為主體的視覺設計。我不能確定是因為他本身就不把身份認定這件事放在心上,亦或者他不想多談。只是當我讀到陳又津的文字時,不免去想起他是帶著感嘆(或無奈)說自己已經無法融入部落的青年,以及一種像是賭氣的口吻宣告終歸部落的年輕人為了求學為了謀職,還是得離開部落遷移至都市,他的母親只是早一步預知來到新北生活,為他下了決定罷了。而這段心路歷程的形述,似乎讓人看到了陳又津故事的既視感。


  移民如何融入異地,這是一個不管社會再如何強調多元開放——至少就現在的社會反應來看——都還是會使移民獲得挫折——只是問題已從外顯的歧視,逐漸內移成心理自我調製的魔障跨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南聲生生難
84會員
173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南聲生生難的其他內容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外部落份子」為何? 「外部落份子」這個概念是由同場講座的泰雅、布農混血詩人黃璽發想的,與黃璽經過兩天兩夜斷斷續續討論後,加上後段「文藝環境的互動關係」作為講座的兩個討論核心,各自分享創作經驗與混血身分的成長路徑上遭遇的問題,以及對於原住民文學在台灣文學場域,以及台灣社會與原住民族之間產生的問題。
Thumbnail
「外部落份子」為何? 「外部落份子」這個概念是由同場講座的泰雅、布農混血詩人黃璽發想的,與黃璽經過兩天兩夜斷斷續續討論後,加上後段「文藝環境的互動關係」作為講座的兩個討論核心,各自分享創作經驗與混血身分的成長路徑上遭遇的問題,以及對於原住民文學在台灣文學場域,以及台灣社會與原住民族之間產生的問題。
Thumbnail
文/李潔珂(作家、環境歷史學家,加拿大籍臺英混血) 像我外祖父母這樣的人及其後代在臺灣被稱為外省人,這個詞很籠統,我到現在都不太確定該如何解釋我們的血脈源流。最後,他們帶著我母親移民加拿大,而我就是在那裡出生。我們不知道自己算是中國人(我們來自的那個中國已不復存在)還是臺灣人。
Thumbnail
文/李潔珂(作家、環境歷史學家,加拿大籍臺英混血) 像我外祖父母這樣的人及其後代在臺灣被稱為外省人,這個詞很籠統,我到現在都不太確定該如何解釋我們的血脈源流。最後,他們帶著我母親移民加拿大,而我就是在那裡出生。我們不知道自己算是中國人(我們來自的那個中國已不復存在)還是臺灣人。
Thumbnail
陳秀喜是誰?她是當上媽媽才發表詩的女詩人。​陳秀喜是日治時期出生的台灣人,最初學習的語言是日文,推測起來她學中文的契機,可能源於大女兒收到的一封情書,是女兒的老師寫的。​身為媽媽,怎麼能看不懂女兒收到怎樣的內容呢。​
Thumbnail
陳秀喜是誰?她是當上媽媽才發表詩的女詩人。​陳秀喜是日治時期出生的台灣人,最初學習的語言是日文,推測起來她學中文的契機,可能源於大女兒收到的一封情書,是女兒的老師寫的。​身為媽媽,怎麼能看不懂女兒收到怎樣的內容呢。​
Thumbnail
《準台北人》是陳又津在身份進行空間跨越的一種紀錄。寫了關於父親,關於母親,關於三重,關於與她類似的新移民二代的身份追尋與認同。在《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中提到,地方的概念是流動的,與之有類似屬性的是身份建立,恆久的身份難以存在,多半時候順應外力因素刺激,我們不得不接受改變為求生存。
Thumbnail
《準台北人》是陳又津在身份進行空間跨越的一種紀錄。寫了關於父親,關於母親,關於三重,關於與她類似的新移民二代的身份追尋與認同。在《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中提到,地方的概念是流動的,與之有類似屬性的是身份建立,恆久的身份難以存在,多半時候順應外力因素刺激,我們不得不接受改變為求生存。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ê統計,新住民到今已經佔台灣總人數ê 2.4%。另外,對內政部ê資料內底會當估算,新住民二代人數有40外萬,in已經是台灣民族當中真重要ê一部份。這寡人對家己ê身分有啥物款ê看法和體會leh?本期「走揣」訪問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透過受訪者分享ê故事,chhōa逐家熟識你毋知影ê新二代。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ê統計,新住民到今已經佔台灣總人數ê 2.4%。另外,對內政部ê資料內底會當估算,新住民二代人數有40外萬,in已經是台灣民族當中真重要ê一部份。這寡人對家己ê身分有啥物款ê看法和體會leh?本期「走揣」訪問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透過受訪者分享ê故事,chhōa逐家熟識你毋知影ê新二代。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資料統計,新住民已佔台灣總人口的2.4℅。另外,從內政部資料中可推估,新住民二代的人口數高達40餘萬人,他們已經成為台灣民族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這之中,他們又對自己的身分,有什麼樣的看法與體會呢?本期「走揣」採訪了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將以他們的分享為基礎,帶大家認識你所不知道的新二代。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資料統計,新住民已佔台灣總人口的2.4℅。另外,從內政部資料中可推估,新住民二代的人口數高達40餘萬人,他們已經成為台灣民族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這之中,他們又對自己的身分,有什麼樣的看法與體會呢?本期「走揣」採訪了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將以他們的分享為基礎,帶大家認識你所不知道的新二代。
Thumbnail
「今天固然在台灣一千九百萬人中,外省人只有兩三百萬,是少數,但是與大陸十億人口相比,台灣人還是絕對少數。假如有一天,外省第二代、第三代覺得活不下去,覺得受到壓迫、排斥,他們有沒有可能和中共裡應外合?」 這是1987年2月國民黨新科立委趙少康接受《遠見雜誌》訪談的內容,但他只說中了一半。
Thumbnail
「今天固然在台灣一千九百萬人中,外省人只有兩三百萬,是少數,但是與大陸十億人口相比,台灣人還是絕對少數。假如有一天,外省第二代、第三代覺得活不下去,覺得受到壓迫、排斥,他們有沒有可能和中共裡應外合?」 這是1987年2月國民黨新科立委趙少康接受《遠見雜誌》訪談的內容,但他只說中了一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