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生活問答 #02:肚子不餓,卻想吃更多,這是欲望嗎?

更新於 2024/11/16閱讀時間約 34 分鐘

節目內容

  1. 極簡生活觀點:用不到的就該丟?不餓就不能吃?
  2. 放下了一個標準,又被一個新的標準綁架?
  3. 「需求」和「欲望」也是一種分類標準
  4. 對飲食的「欲望」會造成「不健康」?
  5. 感覺不開心時,就換一個新的標準來測試生活!

馬上聽!(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聆聽)

YouTube版
Podcast版

看文字版

極簡生活問答 # 02:不餓卻想吃更多,但克制不吃又不開心,怎麼辦?
哈囉,大家好,我是維尼!
今天我們要來聊第2個問題,這是有關「飲食」的問題,我們先來讀一下這位聽眾的問題。
我有時候會很想吃一樣東西,並不是真正的餓了,而是一種欲望。甚至會產生憂慮以後再也吃不到了的可笑念頭。而會讓我糾結無法放開去享用的又是所謂的不健康的精緻甜食,麵包等等……吃了會給身體負擔(有時候過量)不吃又很不開心。這種情緒好像是一陣子會強烈一次~
這一段話可以看出存在許多價值觀和個人慣性的想法,我們需要花一點時間來一一拆解,再分別針對這些進行分析喔!

極簡生活觀點:用不到的就該丟?不餓就不能吃?

在深入解析以前,也許我們可以先用「極簡生活的角度」來看這一句話,「不餓卻想吃更多,但克制不吃又不開心,怎麼辦?
有沒有覺得這個語句很熟悉,這是不是就跟「物品可能用不到但是卻很想買,明明心裡想買卻又要克制自己不去買,心情很不開心」很像呢?或者跟「用不到卻無法斷捨離,但是放在家裡卻又覺得很啊雜、很不開心」很像呢?
我們自己是先學習極簡生活,才開始學習飲食生活的,所以有時候在飲食生活卡關的時候,我們會試著套用極簡生活的觀點,結果發現用這樣的觀點來切入可以得到一些有用啟發。
學習極簡生活時,我們常說如果用不到的、不需要的物品就要斷捨離,但這個所謂「用不到、不需要」的概念,會不會其實是因為我們太習慣去用「實用性、目的性」的觀點或者標準來去「評斷」物品,例如覺得不實用的物品就不應該留下,因此就會發生有些人無法斷捨離紀念品或收藏品類的物品,覺得很困擾的現象。
這個只能「單純讓我開心、但沒有任何實用目的」的物品或食物,很容易就會被我們歸類到「不該留下、不該多吃」的分類,但是我們再仔細想想,難道「讓自己開心」就不算是一個實用目的嗎?那實用性的目的又是怎麼定義的呢?難道人不可以選擇「單純地開心」的分類、只能選擇「可以不斷學習進修、不斷賺錢存錢」這樣實用的分類嗎?
以我們目前的情況來說,在物品方面,我們確實所有的物品都是我們會用到的,而且都是「實用」的,所以難免會讓大家認為極簡生活必須讓自己所有的物品都被使用到,否則就應該積極地將之處理掉,但是我們要記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極簡生活,我們只是「恰巧偏好」這樣的極簡生活而已,真正的極簡生活應該要是你所偏好的,「偏好」的意思就是你「有意識到」你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也就是說這個「實用性目的」的定義也是由你自己定義的,那你又該如何知道自己的定義是什麼,那麼「有意識」地生活就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了!
如果一個物品買回來不用、放著積灰塵可以讓你感到開心,或是去吃一個大家都說很不健康的食物可以讓你感到開心,或是像有些人喜歡養螞蟻、蟑螂、蛇等等,只要你知道這是你偏好的,即使其他人不喜歡這樣的生活,但你過得很開心的話,那麼你的生活品質就是高的,不是嗎?
就算吃的東西不健康,可能會讓自己的壽命變短好了,但如果自己能活出自己最開心的生活和人生,就算真的提早離開地球那又如何呢?也沒人能確定提早離開地球就不是一件好事啊!
「進行分類」確實方便我們檢視和整理生活,於是我們會將物品分成會用到的、不會用到的,將食物分成健康的、不健康的,有個分類的標準的話,這樣我之後就不用每次都再進行一次燒腦的思考,這樣確實很方便,但是有時候時間一久,相似的問題或困擾又會再次出現,不開心的心情又會再次出現,也就是說方便的工具也是有使用期限的,沒有什麼百分之百完美、只有好處的工具!
那我們如何知道它已經變得不好用了呢?那就是當自己有不舒服的感覺或是產生負面的情緒的時候,往往就是這個分類的標準、這個原本好用的工具可能已經不再適用我們目前的生活了!是時候調整了!

放下了一個標準,又被一個新的標準綁架?

或許是我們以前曾經分享過一種飲食標準,亦即「餓了就吃,不餓了就停下來」,所以難免就會有人認為「如果不餓卻想吃」就變成一件不應該的事了,而被歸類到「不應該做的事」了,對嗎?
但事實上,有很多的觀點或標準在不同的時間點或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效果,也許對某個人是適用的,但對另一個人可能就沒那麼好用,所以大家才要去探索自己的想法和理想生活,不能一直太過依賴某一種特定的說法,甚至是太相信自己的判斷邏輯,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一直強調大家要多整理幾次的原因!
我們很容易會去評斷一件事情的好壞、對錯,但事情真的有好壞或對錯嗎?就算有,我們真的能夠判斷的出來嗎?又是根據什麼標準來判斷的呢?
看到布蘭達和維尼說「餓了就吃,不餓了就停下來」,所以我就應該這麼飲食,但誰能保證他們說的就是對的呢?也許這個說法對某些人在某段人生階段是對的、但以後可能又不對了!因此我們之所以當時會想要參考布蘭達和維尼的說法,其實是因為聽了之後當下感覺還不錯,跟自己內心的感覺有共鳴,所以就拿來參考,並實際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所以重點還是在那個「感覺」,與知識正不正確其實都無關。
即使是專業營養師說的也未必就是正確的,其實,我覺得沒有什麼是真正正確的事,就像是以前科學家說地球是平的,後來又說是圓的,現在又說地球其實只是個投影、並沒有實體、是虛擬的,那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還是都是錯的,搞不好以後說法又不一樣了,我們也無法真正知道,畢竟也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因此最後還是看自己到底想不想去相信、自己當下感覺好不好、感覺對不對而已,如果真的很在意真相,那就是只能靠自己去鑽研、去測試了!
所以與其去辨別真相,還不如活在當下、聽從內心的感覺,因為我們根本無從判斷每件事情的好壞或對錯,或者搞不好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好壞或對錯!
一旦我們認同一個標準、一套說法,我們可能有機會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但同時我們也可能再次被綁架,這兩件事情是有可能同時發生的,尤其在極簡生活的學習過程中很常見,例如控制物品的數量可以讓空間空出來覺得很舒服,但利用「數量控制」的標準又容易被數字綁架,於是在想買新的物品時,開始出現「內心掙扎、痛苦」的感覺,但這其實也是一個訊號,提醒我們被自己相信的信念給控制囉!
之前很流行「333計畫 (Project 333)」,只用33件單品來穿搭,挑戰3個月,有些人在挑戰成功之後,如果後來又想增加衣服就會覺得掙扎,然後又再運用另一套標準「一進一出法」,如果我多買一件就再丟一件,這樣數量就還是33件,但是就會再遇到一種情況,那就是這33件都是會穿到的、必需的物品,但生活往往又會出現必需再買一件衣服的狀況(也許是工作服、運動服、孕婦裝等等),或是就是會讓你突然看到一件新衣服真的讓你很喜歡、很想買、卻不敢買的窘境,這時候就是我們可以放下「數字控制」和「一進一出法」的標準的時機了!
不論是「333計畫」、「一進一出法」或其他整理妙方,都是作者在自己當時的生活中發現的好處,於是整理一套大家方便理解又快速的方法,也許這個作者在整理完衣服之後,結果剛好整理出33件衣服,同時他也剛好對時尚穿搭很感興趣,於是靈機一動分享了這樣的生活模式,或許他就只是單純想好好地進行衣櫃整理而已,但我們並不是和他住在一起的家人,所以也無從得知,假若他的方法正好適合我們當下的生活的話就拿來用,如果感覺不適合就不用,畢竟流行總是說來就來,就連整理方法也是,所以其實也不用太過在意!
我猜想所有分享整理和極簡生活的人,只是開始「有意識地整理自己的生活」,並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讓自己過上更輕鬆自在的生活,接著事後再整理與分享出這些心路歷程,如果所有方法背後設計的原理是這樣的話,也就是每個作家或文字者都只是抒發個人意見與經驗,那表示什麼樣的方法其實都可以,只要自己當下感覺好就好了!如果感覺不好了,就再調整就好,這也表示你的生活有了新變化,需要另一套新的工具,這時我們就放下舊工具、開始體驗新工具!
同樣地,像是一年讀完52本書、21天戒斷咖啡、蔬果579、運動原則333(一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130下)、斷食168等生活方法或準則,不論是飲食、運動、養成習慣都是同樣的道理,只要是有搭配「數字」的方法都會很受歡迎、成為流行(畢竟很具體又很"實用")!哈哈!
我們生活在一個講求效率和數字的時代,有時候大家可能會覺得思考背後的原理比較麻煩又抽象,直接給我個數字或結論比較簡單、比較快,例如看到別人的衣物只有30件,那如果我減少到只有29件(低於30件)的話,那是不是就代表我生活過得比較好、比較優秀,原本是比較誰的名牌包比較多,後來又比較誰的物品比較少,結果又被新的價值觀綁架,這就是選擇看似比較快、比較具體的方法,但反而造成更慢的結果
我建議大家在測試一個新標準的時候,可以帶著這樣的認知,我是來體驗和測試的,畢竟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方法,既然沒有最好的標準,那我們要怎麼辦,聽從身體和內心的聲音就是最精準的標準了!(又是另一個標準XD)
每個不同的人在每一秒鐘需要的東西都不同,當然沒有一個單一的準則,找到適合當下自己的個人標準,才會體現自己最偏好的理想生活。
雖然沒有一個完美且持久的標準,但是人確實是需要一套標準或價值觀才能生活的,畢竟我們都會有一個喜歡的理想生活樣貌(除非有一天覺得睡路邊也沒關係)。
如果我們對生活有一套偏好,就代表我們有一套生活標準和價值觀,然後我們就能依此去體驗一套自己偏好的生活,並享受那樣的生活。
不過這一套偏好往往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不論是外在環境迫使我們改變,例如疫情,或是內在的偏好改變,例如以前喜歡公主風、現在喜歡簡約風,或是以前喜歡吃肉、現在喜歡吃素,我們的生活都會不斷地改變。
當我們的生活改變時,我們的價值觀或生活標準也要跟著準備一起調整,否則「不舒服感」就會漸漸地跑出來,假如你沒有先觀察到自己已經從公主風的偏好變成簡約風了,你就不會去處理那些公主風的物品,雖然你開始購買簡約風的物品了,但還是發現家裡一點都不簡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建議大家常常整理的原因,這樣我們才能觀察到不舒服的細微徵兆,然後提早認識自己、提早做出改變,要不然就是會變成等到那個「不舒服」愈來愈大、愈來愈明顯時、甚至處理起來也比較吃力時,我們才去改變或是不得不改變。
改變的契機就是「在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因此感到不舒服時其實可以更開心一點,因為它是一個善意的提醒,告訴我們有機會讓生活變得更好了!如同感冒的症狀提醒我們要稍微善待一下自己的身體或是生活該緩和下來一點了。
改變的內容則要「聽從當下內心的聲音」,因為那才是適用你當下生活的一套標準,也許那一套在這時候剛好跟布蘭達和維尼講得一樣,或是剛好跟某個營養師或運動教練講得一樣,或是跟某個科學家講得一樣,或是跟某本書的作者講得一樣,這只是剛好而已,剛好就在你需要的時候、在你願意回到當下聆聽內心聲音的時候,碰巧被你發現到!
我們可以全力地去學習當下有感覺的內容,但不用被它綁住,一旦發現稍有不舒服的時候,就是整理和檢視自己生活和想法的時候喔!

「需求」和「欲望」也是一種分類標準

那我們再回到這位聽眾的提問,他說「我有時候會很想吃一樣東西,並不是真正的餓了,而是一種欲望。」,在這裡我有幾個觀察點和疑問點。
第一,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其實並沒有一套完美且持久的標準,所以「需求」和「欲望」也無法真正被區別,我們到底要如何區別「需求」和「欲望」呢?
也許我們可以參考 The Minimalists 的說法,他們將物品分成「Essentials (必要的), Nonessentials (非必要的), and Junk (垃圾)」,Essentials 是生存必需的物品,有點像是「需求」,Nonessentials 是沒有它並不會影響生存,但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價值,有點像是「欲望」或是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Junk 就是非生存必需、反而會降低生活價值的物品。
如果套用到飲食生活,也許蔬菜和澱粉是Essentials (必要的)嗎?是基本的身體需求嗎?三餐以外的甜食、麵包、飲料、咖啡會是Nonessentials (非必要的)嗎?雖然不是身體必需,但是可以增加快樂和生活品質的食物嗎?那是欲望嗎?那毒品或菸酒就是Junk (垃圾)嗎?
如果我們可以擁有Nonessentials (非必要的)的物品的話,那我們也可以享受Nonessentials (非必要的)的食物嗎?若是這樣就覺得能夠放心地吃甜點和麵包了嗎?是不是能夠放心擁抱欲望了呢?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問題,也許大家也可以試著思考看看這樣的說法你可以接受嗎?它跟你目前的價值觀有沒有媒合或衝突的地方呢?
正常吃三餐就是真正的需求嗎?吃下午茶或消夜就是欲望嗎?透過清蒸或煎炒的方式料理就是需求嗎?用油炸或燒烤的方式就是欲望嗎?
這些就是區別需求和欲望的準則嗎?還是只是我們常聽到的說法而已?
因為我們近期就嘗試了21天只吃水果和堅果的飲食生活,整個過程身體都感覺很好,於是也打破了我們對於身體應該需要什麼營養的價值觀,又讓我們重新思考飲食這件事!(之後再跟大家分享這一段故事)
第二,我們為什麼要區別「需求」和「欲望」呢?有必要做這件事嗎?
如果你當天感到身體不舒服、沒有食慾,那正常吃三餐還是需求嗎?如果你當天參加了鐵人三項,那吃超過三餐還是欲望嗎?
如果身體告訴我們當下它想吃什麼,我們就給他吃什麼,不去多做評斷、不去擔憂的話,會不會這也是一種做法?
我們難免會定義食物的優劣,這個是好食物、需要的食物、這個是不好的食物、欲望的食物,但重點是它是不是當下身體想吃的或是我們願意嘗試的,即使是欲望,即使吃完身體覺得不舒服,但它讓我們學到一課,讓我們有機會辨識出其他更適合我們的食物,那麼它仍然是一份珍貴的食物。
其實需求和欲望也是我們人特意去分類的,有人會說紀念品是不需要的,因為沒有它也能活下去,但是我們活著並不是只為了活下去,而是為了體驗生活的美好以及有趣、好玩的事物,體驗會不會也是我們的需求?它會不會其實也是Essentials (必要的)呢?我覺得飲食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也許我們可以去釐清每樣物品和食物到底是為了活下去的Essentials (必要的),或是單純為了好玩的Nonessentials (非必要的),抑或兩者是不是都可以同時去享受?
第三,為了方便整理,如果我們真的要去區別「需求」和「欲望」,肚子餓才是「需求」,肚子不餓就是「欲望」嗎?
如果是應用「餓了才吃,不餓了就停下來」的說法,我們可能就會判斷說,肚子餓是需求,不餓了就該停下來,否則再繼續吃的話就變成了欲望了,對嗎?
有時候我們肚子會咕嚕咕嚕叫、感覺是肚子餓了,但是有時候肚子咕嚕咕嚕叫的時候也沒有感到餓,並不會想吃東西,當然也有想吃東西但肚子卻沒有叫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具體來說「餓」的感覺其實很抽象、很難拿捏,比較清晰的感覺反而是「就是感覺想吃東西了,或是「就是感覺不想吃東西」
有嘗試過斷食的人可能會發現,有時候肚子餓並不是真的餓,所以即使不吃東西也沒關係,那麼反過來說,當肚子不餓時就真的不需要吃東西嗎?我不禁會這樣思考。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當天比較耗神或燒腦的工作,例如公司要推出一個新的企劃、學校要做一個新的報告,或是整理物品本身就很燒腦,所以大腦可能就需要一些能量或糖份,於是讓你產生想要吃一些所謂「不營養、不健康」的甜點或麵包,這也是很有可能的。
畢竟我們每個人每天處理的事情都不太一樣,像我有時候可能一整天只是坐著看看書、沒做其他的事,但有時候可能一整天都在撰寫很燒腦的文章(就像這一篇),所以每天進食的內容可能就不太一樣,當然變數不一定只有工作的難易度、運動量,或身體狀況,而且每個人的變數可能也因人而異。
這又不禁讓我聯想到,一定要每天過得很充實才是需要的嗎?想要無所事事、很廢地過一整天就是欲望嗎?難道不會是身體覺得需要休息了才讓我們有什麼都不想做的想法嗎?這就會讓我覺得,不如我就活在當下,因為我根本無法確定什麼事是最正確、最好的做法!
就是因為我們不確定自己想吃到底是欲望還是需求,所以我們的做法都是「直接給它做下去」、「直接給它吃下去」,與其一直想著那個食物、想著那一塊蛋糕,讓我不能專心做事,不如就開心地去吃,然後有意識地觀察當下進食的感受,還有吃完之後身體的感受!

吃夠了、買夠了、痛苦夠了,就會放下!

以前我們很常去吃麻辣鍋和燒烤吃到飽,我們讓自己想吃就去吃、也吃了很多,後來發現每次都吃得太撐太難受了,不想要老是體驗肚子撐到不行的感覺,也許可能因為年齡增長吃不了那麼多了,也許吃到後來覺得每一家的味道都差不多,漸漸地就不再去吃吃到飽了,所以體驗夠了自然就會放下
這和極簡生活也很相像,大家都會問,我很想買新的東西,但又覺得不該買,因為覺得不是所謂的需求,我覺得有時候與其要勉強自己這個不該買、那個不該買,不如就直接去買吧!買了之後,這個物品也許跟當初想像的不一樣,但如果我們有好好地去觀察自己的感受、藉機去思考和整理自己的價值觀,有從中學到一些東西,那也很好啊!就當是買個經驗吧!買夠了也就不會想再買了,所以好好享受購買的經驗,不要買過了就忘了,然後重蹈覆轍!
雖然我們不像以前吃得那麼多,但炸物、珍奶、甜點和蛋糕我們還是很愛,如果想吃就會去買來吃,但我發現只要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飲食狀態,有一天你就會發現自己好像沒那麼愛這些食物了,然後就開始探索新的飲食生活,我不確定是不是只有我們這樣,但是身體好像會帶領我們去嘗試各種不同的飲食方式,打開我們新的生活視野,讓我們什麼樣的生活都可以體驗到,我們曾享受過無肉不歡的生活、現在也享受吃全素的生活,以前很討厭吃素,但沒想到現在覺得素食那麼好吃,我們也享受過每天都喝珍奶的生活、享受過飲料喝全糖的生活,現在也享受著喝無糖的生活。
如果有在追蹤我們影片和文章的人可能會發現我們的飲食內容一直在改變,而且改變的內容超大的,但是我們只是做到「有意識地觀察」而已,勉強自己為了所謂正確或健康的飲食方式不是我們偏好的!
我們可以因為好奇好玩吃素是什麼感覺而去嘗試、好奇21天戒斷咖啡是什麼感覺、好奇21天只吃水果、不吃熟食是什麼感覺而去嘗試,也許會發現有意想不到的事,但如果是為了「所謂應該做」、「所謂正確的事」而做,那其實只是在勉強自己,而且會非常痛苦,那不如不做!
我們當初之所以會被「餓了就吃,不餓了就停下來」的這個想法吸引,或被許多飲食相關的書籍吸引,事後回顧起來,我們就只是跟著感覺走,之前從台北搬到了台中居住,開始在台中生活之後,生活步調突然就變得慢下來,然後就在這個時期,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只是正常吃三餐,卻從來沒有去意識到肚子有沒有餓。沒想到我們會去意識到自己有哪些物品,但卻從來沒有去意識過自己身體的感受,突然意識到這件事之後,就覺得真是一個新奇的發現,於是就開始進行「餓了就吃,不餓了就停下來」的行動測試,結果發現一天不需要吃到三餐,有時候兩餐、有時候一餐就夠了,我們體驗到身體變化的訊息,體驗到以前沒有體驗到的有趣發現,於是分享給大家。
後來,我們又搬到國際慢城大林,接著又碰上疫情,算是被環境影響而開始學習在家自己煮飯,於是又有新的飲食生活,並且製作了「膠囊飲食菜單」的內容分享給大家。(相信疫情都帶給大家許多生活上的禮物與發現)
比起找到一個理想永久的事物、飲食和生活原則,能夠去體驗新奇的事物其實是我們更喜歡的,老實說,我們也認為每個人都喜歡體驗新事物,只是往往礙於恐懼和擔憂而不去做而已。
當我們了解了一套新的生活標準,也充分生活過後,其實就可以準備玩玩下一套了!如果我們硬是只想釘住一套熟悉的玩法或價值觀,很有可能情緒就會開始出現來提醒我們了!這些情緒雖然看似負面,但其實會帶領我們去體驗更有趣或更有意義的生活,讓我們得以去探索這個世界,大家可以好好把握一下情緒的禮物!
我覺得之所以這位聽眾會有這個困擾、並提出問題,其實是為了要讓我完成這一集Podcast,並且讓更多有同樣問題的朋友可以聽到、解決他們的煩惱,所以我要特別感謝這位聽眾,這位聽眾你也要感謝自己產生這個煩惱,讓我可以體驗這個很燒腦的整理過程,我自己也收穫非常多、更釐清自己想法的一些細節,所以有想吃的甜點或麵包的話,現在就去吃吧!哈哈!

對飲食的「欲望」會造成「不健康」?

好,我知道,大家一定會有一個疑問,如果我想吃什麼就去吃的話,萬一吃出身體的疾病怎麼辦?吃油炸的、吃燒烤、吃甜食吃太多就是會出問題啊?
我自己覺得,如果我們有認真覺察生活、先不要太過評斷自己和食物的時候,身體是會告訴我們想吃什麼的,當我們真的吃得過量或是身體有感到負擔時,身體也是會告訴我們的,讓我們自然而然就不會想要繼續去吃那些食物。
我們在實踐「膠囊飲食菜單」之前,有段時間是每天都想吃炸物,也有一段時間每天都想吃麵包,同時在我們的腦中也有「每天都吃炸得好像不太健康」、「麵包好精緻、甜甜圈看起來好好吃」的念頭出現,而我們就直接去吃,但同時觀察自己的身體感受,一開始都是覺得很好吃,且吃完之後的感覺也很好,我們一有想吃的想法就會出門買來吃,然後享受進食炸物和麵包的過程,同時也發現自己過去的飲食生活其實一直在變化,如果我現在不吃、不好好享受,也許以後我們就不想吃了,就像我們不再想去吃吃到飽一樣。
我們在吃的過程中,兩個人也會一起討論進食的感受、身體的感覺,還有吃完之後消化排便的狀況,由於我們兩個人的飲食剛好都一樣,感受也很像,所以還可以一起討論、一起思考怎麼調整,或許大家有個夥伴一起修行的話也蠻不錯的!
我們每一餐吃完都會討論,例如這一餐的話,感覺菠菜好像可以再多一份,豆皮則可以再少一份,或是炸甜不辣可以多一點、但炸米血可以少一點,下次跟老闆說鹽巴可以不用加、加辣粉就好,或是巧克力的甜甜圈好像太甜,明天換檸檬的甜甜圈或是改吃法國麵包等等,每一天都不一樣,因為探索自己原來也是一個大工程,或許需要花上一輩子。
我們發現即使是吃炸物或甜食,每次吃的想法似乎都不太一樣,我們當下是沒辦法去觀察它的變化邏輯的,所以就先繼續吃,再繼續觀察,但漸漸地就開始覺得不想吃太多炸物了,反而麵包和甜食吃得更多,但又漸漸地不再想吃甜的麵包,想吃沒有調味的法國麵包,直到有一天,我們還記得很清楚,我突然想吃一條紅豆麵包,結果買回家吃之後,我和布蘭達都有一種「自己到底吃了什麼」的感覺,雖然那條紅豆麵包本身並沒有難吃的感覺,但卻也沒有任何好吃的感覺,而且吃下去之後也沒有任何飽足感,真的是很奇怪的感覺,我們推論那條紅豆麵包並不是當下我們身體「需要或想要」的食物,然後我們從那之後就對吃麵包沒什麼興趣了,後來改嘗試吃亞麻籽或全麥饅頭配花生醬,就跟我們分享「膠囊菜單」的內容一樣!
後來我覺得我們的「膠囊菜單」之所以可以成立,就是因為有之前觀察炸物和麵包的經歷,因此吃炸物和吃甜食真的就不好嗎?
我們也覺得之所以可以建立自己偏好的「極簡生活」,就是因為以前有愛買的經驗,所以愛購物不好嗎?它其實也是極簡生活的養分之一。
如果你當下還是真的很想吃的話,就去吃吧!有想買的東西,就去買吧!只要我們能同時持續地覺察自己的生活,不要做出勉強自己的事,老實說我覺得身體應該不會有什麼負擔,因為我們的身體其實是很厲害的,勉強自己的話,搞不好身體才會出問題呢!
就算吃了這些看似不健康的食物,後來真的出現一些疾病或肥胖,也許是身體有其他訊息想讓我們知道或是去學習,我覺得也未必是一件壞事,例如,瘦的人也未必比較健康或受歡迎,胖的人也未必比較不健康或不受歡迎。
此外,不是也常常有書籍分享這樣的主題,例如,癌症是上天給予的禮物之類的,或是癌症教會我如何放下和感恩,這些看似不好的事情,如果沒有看到最後,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再者,如果食物真的可以分成健康和不健康的客觀事實的話,那我們的想法和心情是不是也會影響身體健康,如果不開心地吃著健康的食物,那到底會變得健康,還是不健康呢?
如同我在第1集的分享,如果我們因為擔心和恐懼而進行理財投資,這個行為也許能賺得到許多錢,但如果同時讓擔心和恐懼的心情影響了身體健康,結果要賠上醫療保險的費用,最後到底是賺,還是不賺呢?

感覺不開心時,就換一個新的標準來測試生活!

這時候好玩的就來了,我們可以來進行「行動測試」了!
在我們吃了那個奇怪的紅豆麵包之後,就開始對麵包有些疑慮,雖然看到好吃的麵包的時候,還是會產生想吃的念頭,但卻有感覺到身體本身其實不是很想吃它們,於是我們就試試看改吃亞麻籽或全麥饅頭配花生醬,也就是到有機健康食品店選擇新類型的甜點,然後嘗試看看身體喜不喜歡,後來發現身體是蠻喜歡的,於是就變成我們的膠囊菜單內容。
這位聽眾就有發現自己是糾結在「不健康的精緻麵包」上,我覺得如果有發現自己是卡在哪裡的話,就可以針對那個點去設計適合自己當下的行動測試內容,或許你會發現自己是一個愛吃麵包的人,也許是喜歡麵包的口感、麵香或是其他理由,但同時自己還是很注重健康,希望減少精緻澱粉的人。
那麼在不放棄心愛的麵包的選擇之下,我們可以試試看全麥的麵包,但如果發現自己對全麥的口味不喜歡的話,也許再試試看雜糧的、亞麻籽的,或是紅麴的口味,各種你也認同的所謂「健康的口味」都可以去試試看,在這個過程中,你也許會漸漸地發現專屬於你自己的健康定義,以及你認同的好吃味道是什麼!
最後你可能嘗試過很多口味了,卻還是覺得白麵包以外的健康麵包太過清淡、不夠好吃,但如果是「味道太淡」這方面的問題,也許我們可以在這些所謂健康的麵包上,再塗抹一些感覺比較健康的果醬,如花生醬、藍莓醬、草莓醬等,來增加麵包的風味!
又再試過一輪之後,還是覺得塗果醬不健康的話,也許可以選擇完全無糖的果醬,或是選擇純天然單一食材製成的果醬,如純黑芝麻醬、純堅果醬等,或是直接搭配天然的水果一起吃,這樣也許又會覺得比較健康一點了!
當然如果又覺得無糖或水果的調味還是味道不夠的話,那就去嘗試選擇如天然蜂蜜或黑糖,或是可能標榜養生又好吃的產品,也可以直接找健康有機商店的產品,努力嘗試去找到讓你覺得可以過癮的美食,但又可以說服自己、不會讓自己覺得那麼不健康的飲食方式(現在食品很多樣化),找尋一個自己認可的平衡,而且以前覺得不好吃的,也許現在會變得喜歡,我們在行動前無法得知,所以都可以去測試!
在無法馬上放下這些讓自己困擾或痛苦的念頭、無法單純地享受當下的美食,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行動測試」,然後「持續觀察」,請不要期待一種狀況,就是想要一直吃精緻的麵包,然後期待有一部影片或課程看完之後,在不做任何行動之下,身體就突然不會受到麵包的影響變得健康了,或是內心的憂慮就會自動消除了,或是突然就不想吃麵包了,這就跟不想整理、只想買東西卻期待房間要清爽乾淨一樣,沒有行動是不會改變任何事情的,也不會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的
如果不想進行任何行動的話,這個憂慮感便會一直存在,或只能期望有一天營養學界突然發表說精緻麵包其實是很健康的說法,也無不可能,畢竟科學家都說這個地球是投影出來的虛擬世界了,還有什麼不可能的,也許也是一種選擇(XD)。
總之,透過這些實際行動的學習,我們就會有機會知道一些事情,一旦我們了解了,就有機會放下,然後再尋找下一個有趣,且我們也想嘗試的生活標準和價值觀,就這樣不斷地持續下去,因為這個遊戲過程其實可以是沒有終點的,而飲食生活和極簡生活都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嘗試和體驗的事情真的非常多,畢竟我們可以試著只吃七分飽並感受身體的舒適感,也可以試著吃得超撐,看看自己下次還想不想吃那麼飽,或是也可以測試看看一天都只吃水果會有什麼感覺,也可以測試看看不管健不健康、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重點是抱著一顆開放的心!
有些事情是你真的要去做了,才會變得不想做,例如,上班一直想離職創業,上班不能好好上,那不如真的去創業,如果真的做了之後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再回去上班不就更能靜下心來了?!
我覺得吃東西也是一樣,你想吃都去吃,吃夠了就不會想再吃了!當然前提一樣是,請隨時隨地覺察,這樣食物對我們身體的影響,我們才能提早發現,做出相應的改變!
我們進食的時候,試著慢慢地吃、感受當下食物的味道和進食的過程、琢磨吃完之後的感覺以及吃完後隔一段時間的感覺,甚至隔天起床之後的感覺,最好也留意一下當天或隔天消化排便的感覺,這些若能綜合考量,都會對我們之後選擇食物有大大的影響!
這就好比學習極簡生活,當我們買過很多東西、也買錯好多東西、整理好幾次、思考好幾次,我們的選物哲學或購物準則就會愈來愈清晰、愈來愈精準,同樣的飲食生活也是,我們會逐漸找到適合我們的飲食方式,但同時我們生活需要的物品或食物還是會隨時變動,並不是找到一個版本之後就不需要再覺察和整理了,而是要一直持續下去,畢竟不同階段需要的價值觀和想法都不同、需要的工具也不同,如果不是搞到最後出很大問題才處理的話,其實改變的過程是蠻好玩的啦,希望大家都能享受到這些樂趣!
如果你可以將以上的行動測試內容以及心路歷程(尤其是掙扎痛苦的過程)全部都記錄起來、寫成文章最好,肯定會有很多人想看,我就會很想看,推薦大家將自己的各種過程記錄下來,一定會有人因你而有收穫的,我們自己也有撰寫少食日記和果食日記,當然還有極簡生活的整理記錄!
當我們有一天能夠累積足夠的測試經驗,我們就能從這些經驗跳脫出來,例如,如果你不健康的生活也試過、健康的生活也試過、大吃大喝的生活也試過、少食的生活也試過,你就比較不會被「健不健康、營不營養」給綁住;愛買的購物生活也試過、少物的清爽生活也試過、搬家很辛苦的過程也試過、一卡皮箱的生活也試過,你就比較不會被「極不極簡」給綁住;如果你一無所有、身無分文的生活也試過,月入幾十萬的生活也試過,你自然也比較不會擔心有沒有錢,因為你「清楚知道」狀況。
會害怕和擔憂的人往往是生活經歷太少、行動太少、覺察太少、整理太少,所以才會「不清楚」狀況,所以就會擔憂「未知」而不敢行動,但擔憂未知並沒有辦法讓我們變得「已知」,只有行動了才能「已知」,自然而然「未知的恐懼」就會放下,如果想要不擔憂卻一直做相反的事、不行動,那不是很矛盾嗎?這樣怎麼可能解決問題呢?
如果你可以很清楚自己的飲食,也就不會有吃過多而感到不舒服、也不會有食物被浪費,還有廚餘垃圾要處理的情況,我們現在自己煮飯就可以做到將食物全部吃完,只產生果皮或蔬菜蒂頭等生廚餘,而我們最近也在嘗試將這些生廚餘製作成有機堆肥,並用來種我們愛吃的青江菜和菠菜,這樣讓垃圾減量的感覺非常好。
所以把物品整理好、把飲食整理好,畢竟這兩項幾乎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不要只先去想要做什麼大事、什麼大挑戰,我覺得能夠把這兩個搞定就已經非常厲害了,如果可以踏實地把這兩個搞定,我覺得做其他任何事情你也一定會有足夠的能力與底氣處理好,能夠好好生活的人,才有故事能夠分享出去啊!所有事業其實都是說故事的事業呢!

能夠吃、有得吃,就是大福氣了!

老實說,擔心自己吃得過量或吃得不健康,真的是很有福氣的人才有的困擾,我們能夠吃得到東西,其實是有很多的奇蹟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的,如果種菜的人不賣菜給市場販售的店家,如果店家不願意一早就到菜市場做生意,如果賣瓦斯爐的店家不做生意,如果建築師傅沒辦法將瓦斯爐設置在廚房方便讓我們使用,我們就沒辦法自己下廚,如果麵包店的人不賣麵包,或是花時間進修學習做出一個好吃的麵包,我們也不會有擔心再也吃不到,或是擔心麵包是不是太精緻、對身體不健康的想法。
我們可以有錢買得到青菜、買到麵包,也要感謝公司提供給我們工作機會,我們也要感謝觀眾和聽眾願意聽我們講話,我們才能吃得到好吃的青菜和米飯,當然也要感謝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一份工作,拍出一部影片,以上這些都要同時達成才有可能讓我們去煩惱一個其實得來不易的精緻麵包,不覺得這個精緻麵包很珍貴嗎?我們帶著感恩和讚嘆的心去吃它就沒錯了!

總結

總結一下,第一點就是我們容易去評斷事物的好壞、正確與否、是否實用、是需求或是欲望,但其實所有好壞對錯都沒有定值,也無從判斷,還是自己的定義罷了,且一直在改變,所以我們不用刻意施壓給自己、委屈自己,只要好好地享受當下並保持覺察,並持續地整理!
第二點就是當體驗夠了、做夠了、吃夠了,我們就會自然地放下,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就換一套新的生活準則來測試看看,行動之後我們才會了解情況、了解自己,而了解之後就不用再擔心未知了!
第三點就是能吃就是福,能夠煩惱就是福,感謝所有我們能夠取得與接觸的人事物、感謝所有能夠讓我們成長的煩惱,請盡情享受開心和不開心的生活體驗,描寫自己的生活故事才有趣啊!
以上就是我們整理出自己目前所相信的價值觀,這是我們目前的版本,當然以後也可能會改變,而你可以讓身體與心去感覺看看自己想要選擇相信什麼,然後透過行動測試,觀察看看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想要的,Have Fun!
這篇內容很長,除了想嘗試回答大家的問題之外,更多的是,我想透過這篇內容去記路清楚自己是怎麼想的,進一步再整理自己的價值觀,並寫成文章,同時也用說的方式錄成Podcast,那麼我就會更了解自己了,如果剛好你也有收穫的話,那就是我做利己的事情剛好也利他了,若大家好,我們也很好,現在就去做內心最想做的事吧!你甚至不用擔心會是利己還是利他,因為最後都會利己又利他!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如果你想要再看文字版複習一下,可以到我們的方格子,搜尋布蘭達&維尼就可以囉!
如果你覺得我們這樣的分享很有趣,也想跟我們問問題、想了解我們的觀點或角度、想在Podcast或文章中聽到或看到我們的回答,歡迎填寫以下表單,我們就會收到你的問題囉!

極簡生活問答 | 聽眾提問箱 👉

那就下次見囉!掰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1.7K會員
649內容數
生活不用很多物品,只需要精準的物品、空間、生活模式, 我們享受身上只有足夠的物品、但擁有全世界的無限生活! 最喜歡研究與分享​「整理思維、簡單生活、游牧生活」, 如果這些內容能有一點幫助到這個世界,那就太幸福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極簡人的家 的其他內容
節目內容: 1. 投資理財令人安心?投資只會進、不會出嗎? 2. 真要學理財就找極簡主義者或整理師背景的! 3. 擔心是一種情緒,要學的不是理財,而是情緒管理! 4. 為什麼不要對生活產生預期? 5. 針對真正擔心的事情一一擊破
節目內容: 1. 投資理財令人安心?投資只會進、不會出嗎? 2. 真要學理財就找極簡主義者或整理師背景的! 3. 擔心是一種情緒,要學的不是理財,而是情緒管理! 4. 為什麼不要對生活產生預期? 5. 針對真正擔心的事情一一擊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極簡生活體驗,受到了多部作品的啟發。在面對繁忙的工作和家庭中,作者透過極簡主義,逐漸擺脫了過多的物品與壓力,並重新審視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物。文章探討了極簡生活的價值,不僅是減少物品,更是心態的轉變,讓人能夠真正享受生活的本質。
Thumbnail
即使在太平盛世,我們也應該居安思危,因為台灣位於地震和颱風頻繁發生的地區。僅2024年,就發生了0403地震、凱米颱風、山陀兒颱風,這些天災分別在東部、南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區造成了嚴重災害。 每逢颱風假,我們免不了會滑手機,查看新聞或是社群媒體上網友發布的災情照片。這讓人感到難過。例如,凱米颱
Thumbnail
初次聽到極簡主義,是幾年前我先生告訴我的。他説,有些人對於物質生活不重視,只擁有少量的衣服、物品,甚至沒有家具,就能過生活。 當時的我沒法理解,直覺的反應就是: 如果沒有寺廟裏和尚尼姑的清心寡欲,那極簡生活大概就是 「節儉生活」 和 「窮苦生活」 的美名吧? 後來,在網路上看到一張 Steve
Thumbnail
這是一部關於極簡的日劇。 描寫了女主角麻衣從一個從來不整理的女孩轉變成一個「扔東西變態」 的歷程,以及一家四口(麻衣夫婦、媽媽和外婆)面對物質生活的不同態度。 這部劇用輕鬆幽默的方式闡述了關於購買、收納、捨棄、整理的理念和實踐。我挑出其中幾個最能得到我共鳴的重點,和你分享我的心得。 此篇文章有
Thumbnail
為什麼日本人善於整理? 我對於日本人的印象是,很會整理與收納物品。且看YouTube 日本旅遊影片,常會看到日本人會鋪床,然後睡醒又會把床墊等寢具用品,整齊地收納在壁櫥。一直以來,我都以為這是因為日本人的個性喜歡整潔。 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以前日本人居住的房子很狹小,一家人都住在同一個空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極簡生活體驗,受到了多部作品的啟發。在面對繁忙的工作和家庭中,作者透過極簡主義,逐漸擺脫了過多的物品與壓力,並重新審視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物。文章探討了極簡生活的價值,不僅是減少物品,更是心態的轉變,讓人能夠真正享受生活的本質。
Thumbnail
即使在太平盛世,我們也應該居安思危,因為台灣位於地震和颱風頻繁發生的地區。僅2024年,就發生了0403地震、凱米颱風、山陀兒颱風,這些天災分別在東部、南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區造成了嚴重災害。 每逢颱風假,我們免不了會滑手機,查看新聞或是社群媒體上網友發布的災情照片。這讓人感到難過。例如,凱米颱
Thumbnail
初次聽到極簡主義,是幾年前我先生告訴我的。他説,有些人對於物質生活不重視,只擁有少量的衣服、物品,甚至沒有家具,就能過生活。 當時的我沒法理解,直覺的反應就是: 如果沒有寺廟裏和尚尼姑的清心寡欲,那極簡生活大概就是 「節儉生活」 和 「窮苦生活」 的美名吧? 後來,在網路上看到一張 Steve
Thumbnail
這是一部關於極簡的日劇。 描寫了女主角麻衣從一個從來不整理的女孩轉變成一個「扔東西變態」 的歷程,以及一家四口(麻衣夫婦、媽媽和外婆)面對物質生活的不同態度。 這部劇用輕鬆幽默的方式闡述了關於購買、收納、捨棄、整理的理念和實踐。我挑出其中幾個最能得到我共鳴的重點,和你分享我的心得。 此篇文章有
Thumbnail
為什麼日本人善於整理? 我對於日本人的印象是,很會整理與收納物品。且看YouTube 日本旅遊影片,常會看到日本人會鋪床,然後睡醒又會把床墊等寢具用品,整齊地收納在壁櫥。一直以來,我都以為這是因為日本人的個性喜歡整潔。 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以前日本人居住的房子很狹小,一家人都住在同一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