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向與內向的差異
基本模型,我們對個性的理解,主要有分為外向與內向。
(1)外向者
外向者傾向與外在的人事物交流與互動,比起內在他們更關注外在世界,並喜歡與外界互動,他們喜歡主動與人交流、關注外在的資訊,他們對於自己的認識,是藉由與外界互動所得到的回饋,同時也對自己的主觀世界感到陌生,他們較不擅長與自己對話,不擅長感受自己內在的回饋。
當外向者過度發展自己與外在的互動時,內在的感受與需求過於被忽略,就會遁入潛意識中,直到潛意識直接影響了外向者,他才意識到自己身體或是心理感受已經出問題了。
(2)內向者
內向者相較於外向者,內向者更注重主觀感受,不像外向者快速給予外界回饋,內向者則對於外界給予的刺激,經過一段時間才給予回饋,他們緩慢、他們深思,會讓外向者感覺內向者很冷漠和遲鈍,但不代表他們真的冷漠和遲鈍,只是他們更傾向於根據自己主觀判斷或感受去做出行動。
而內向者同樣具有盲點,也因為容易過於注重自己主觀判斷,而誤判了外界的客觀事實,造成無法順利與外界的人事物建立關係。
以上是外向與內向的意識傾向,外向者傾向將意識丟向外界客觀事物,並藉由對談來認識自己,內向者則傾向先從自己內部意識出發,小心翼翼的理解外界客觀世界,這樣的傾向也造成了我們往往對於自己相反傾向的事情容易感到陌生害怕,但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觸後,若是回饋是安全的,那我們就可以逐步發展我們的其他認知功能了。
隨著內向與外向的心理學知識不斷被普及,大家也逐漸對內向與外向有更多理解,也允許自己的本性發展,這是件好事情,我們允許自己的內向發展,但同時也可能讓自己外傾的需求也忽略了。
也隨著我們的人格發展,我們向內與向外的功能都會隨之發展。
內向者,當我們有匱乏、有向外發展的需求時,但我們告訴自己,我是內向者,我沒有,這只是在欺騙自己,久了可能成為潛意識的陰影,甚至成為一種創傷,讓自己無法跨出恐懼。外向者,若是過度將意識投注在外界,藉由外界給予的回饋來定義自身,持續久了,也會逐漸忽略自己內在的需求。
榮格並不認為內向與外向有什麼對與錯,他告訴你優勢,同樣也告訴你盲點,我們該學會的是了解優勢,去好好發揮,也了解盲點,並避免受傷。
二、四個功能
榮格又分為出四個功能:
分為接收資訊和解讀兩類功能軸,又分四種功能,又有內外之分為八種。
感知
1. 感官Sense:意識到物體的存在
2. 直覺iNtuition:意識到物體背後的可能性
解讀
3. 情感Feeling:判斷它的價值
4. 思考Thinking:判斷他是什麼
(1)感知
榮格認為感知功能為非理性,不需要思考,屬於自動運作的,感官感知外在事物的存在,直覺則捕捉其內在的本質和可能性,屬於人的本能,所以,會讓人有種氣質。
兩者差異,則在接受到資訊上的不同,感官主導的人,可以感知到外在事情的細節,而直覺主導的人則可以捕捉到事情背後的意義或可能性,在理解事情上的差異,感官主導的人可以找到外物上的細節差異,但需要一層層的資訊才會慢慢挖角到事情的本質,直覺主導的人,雖然可以從資訊中快速的掌握事情本質,但對於外物的資訊容易忽略,兩者皆有強項與盲點。
- 傾向外感官:擅長捕捉外在世界的資訊並與其互動
- 傾向內感官:擅長覺察身邊周圍的事物
- 傾向外直覺:擅長覺察外界人事物的意義
- 傾向內直覺:擅長覺察自己內心的狀態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理解感官是一種我們捕捉世界、周遭人事物以及自己的能力,我們如何捕捉資訊也造就了我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
(2)判斷
判斷是一種將感知的事物做出解析與理解,是一種理性思考的判斷,情感並非情緒和感受,所以在情緒化時,情感功能則無法順利發揮功能,它是一種價值判斷,需要理性才能夠發揮。而思考則是需要對於物體的知識,並作為分析解構或是整合資訊。
- 傾向外思考:擅長整合外部大量資訊
- 傾向內思考:以自身邏輯思考,判斷對與錯
擅長傾向外思考的人,不擅長作個別資訊的邏輯判別,而傾向內的思考的人很擅長此道,但如果知識庫太少則容易用錯的資訊得出錯的結論。
- 傾向外情感:情感容易外放,給人友善的感覺
- 傾向內感情:情感內斂,不熟時給人冷漠的感覺
傾向外情感的人給人友善的氛圍,但回到自身時,卻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而感到難過,傾向內情感的人則非常重視自身感受,但容易忽略他人感受。
思考與情感都是我們將資訊納入我們身體後做出的解析與價值判斷,內與外彼此互補,擅長某一方,而另一方就成為盲點。
三、人格發展與結語
任一功能本身都不足以決定我們對自己或周遭的經驗,全面認識都需要這四個功能的發揮,這四個功能都有同等的重要性,這四個功能就像羅盤在四個方位,並根據意識強弱分為主導;輔導;第三;劣勢,隨著我們對自己在環境的發展,各自有不同的發展。
有些環境可能會過度發展某些功能,讓其他功能缺乏使用,在生命不同環境可能造成負面的影像,有些功能在未有意識的使用時,停留在比較原始的狀態,像是劣勢功能,發展的速度是非常緩慢的,需要刻意有意識地去發展,徜若缺乏對劣勢功能的運用,這功能的需求則會被你淡忘到進入潛意識,當遇到相關需要使用到此功能時的情境時,它會成為你恐懼去接觸的功能,但需求依舊存在,可能會形成官能精神症。
榮格對於類型的研究,後面則被簡化概念的MBTI給掩蓋了,MBTI成為了各個機構作為適性分類的工具,立意良善,我也深受啟發,不過閱讀後,我認為MBTI有失榮格原先作為醫生助人的精神。
一切類型都沒有好壞,我們只有更了解自己才能發揮優勢及避免盲點造成的問題。榮格在之後轉向研究人格原型,或許也是從心理類型做出發。
這些工具可以成為認識自己的工具,但同時也要避免用單一的工具去做分類,去貼標籤。人格類型可以作為我們去了解彼此差異的方式,就算後天得到了相同的教育,因為本性的差異,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與解讀的方式都會有很大的不同,讓我們有很多對彼此的誤解,但同時也造就了我們人類社會多元化,更因為我們看到與想到的不同,避免一些盲點,也讓我們可以更多的互補與合作。
讓我們明白自己還有無數的潛能等待我們發展。
「未發展傾向會成為陰影的一部份,陰影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所有東西、我們未被實現的潛能、我們未活出人生」— 榮格。
這本書分享給各位。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
我的精神分析專題,也歡迎來
我的臉書與我互動。感謝你的支持,願你找到完整的自我。昆陽 Peace 2021.11.9